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转型期社会文化心态变迁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社会转型期 ,引起社会文化心态变迁机制是多重因素的复合体。其中 ,经济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社会利益关系的一系列变化 ,是社会文化心态变迁的直接动因 ;社会文化环境由传统向现代的“位移” ,是社会文化心态变迁的深层文化机制 ;当代信息传播系统化、全球化、信息传播手段多样化、传播速率快捷化等信息传播氛围的急速变革是社会文化心态变迁的加速机制。正是由三大机制因素的“合力”推动 ,使得当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文化心态意识在真实意义上由传统向现代演变  相似文献   

2.
杨昕 《天府新论》2008,(2):128-131
从时代特征上看,当代流行文化是一种阶层性文化、商业消费性文化、娱乐消遣性文化、媒介符号性文化和价值解构性文化,流行文化的这些时代特征内在地表现着其所要传播的价值观念.从流行文化与道德的关系上看,流行文化也必定会寓含着一定的道德价值取向,体现出一定的伦理价值意蕴.流行文化品性蕴含着社会的道德价值取向,流行文化市场环境影响着社会道德氛围设置,流行文化资源配置决定着社会道德资源益损,流行文化变换反映着道德价值趋向变迁.道德力量制衡流行文化在社会中的传播和影响,使其符合人类的价值需求,也使社会道德价值能够不断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3.
文化变迁是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其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动态社会影响理论、文化传播的共识模型、关注社会结构限制对文化的影响,以及社会、文化和心理的动态变化。这些研究进展表明,该研究领域逐渐从跨学科发展成为多学科融合。不仅表现在理论建构的多水平视角和多层次互动上,还体现在多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上。文化变迁研究的未来发展不仅应继续顺应多学科融合的时代发展潮流,还将从全球化进程中吸纳前进的实践动力。  相似文献   

4.
陈国灿 《中州学刊》2001,(1):148-152
历史学归根到底无非是人类社会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化形式,故其功能本质上也是一种合精神性、中介性和传播性于一体的文化性功能.它首先表现为文化形态,即由史学的文化特性所决定的对人类文化意识领域所具有潜在作用与影响,包括促进人类的自我认识和把握,进行人类文化知识的保存和增殖,提供将历史、现实和未来统一起来的双向思维模式等.在此基础上,进而转化为社会表现形态,即史学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所起的具体作用.在史学功能由文化形态向社会表现形态的转化过程中,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史学研究者的思想观念和史学受众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某种程度上的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5.
传播社会学视野下的山寨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寨文化是当下后现代主义"去中心化"社会文化变迁中的一个表征,其形成和发展有着必然性、合理性和一定的正面意义.现代大众传播模式加快了山寨文化传播的进程,促进了社会观念和行为的变迁.因此,对山寨现象应当仔细区分和鉴别,消除消极因素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传播是关涉文明总体构成、贯穿文明变迁始终的知识性和精神性的社会互动过程,具有深刻的属人性、社会性和精神性。文明是物性内容和精神性内容的统一,传播是将两者贯通起来的重要方式;文明变迁不是一个线性过程,传播随文明变迁而转换形态;传播的后果具有两面性、复杂性,既可能推动也可能阻碍文明进步。传播与文明相互作用,一方面,文明需要传播这个工具,以助推文明进步;另一方面,传播需要以文明为基础,离开了整体文明的支撑,传播既不会存在,也不会发展。历史变迁中,传播的目的、主题、载体、对象、渠道、后果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在当代社会,随着传播的基础技术化、传播的中心都市化和传播的目标利益化,传播日益成为相对独立的传播文明,但传播文明始终具有深刻的依附性、非独立性。只有同文明发展的根本趋势相契合,助益文明进步、社会发展、人性完善的传播,才具有合理性、正当性。面对日益复杂的文明与传播格局,我们既要深化传播的发展,也要防止传播的野蛮化倾向。推进传播本身的文明化,是当代传播实践、传播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在系统视域中,农村社会习俗是内蕴文化基因的外显与表现形式,文化基因则是农村社会习俗表现与变迁的内因与根据,它集中地体现了民族精神。当代农村社会习俗变迁的特点在于时代性、复杂性、顺应性,而文化基因特性的表现在于渐变性、内蕴性、动力性。在新的形势下,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既要主动顺应农村社会习俗变迁,努力传承传统文化基因;也要积极引领农村社会习俗变迁,着力优化特色文化基因;还要自觉创设农村社会时代风尚,大力重塑民族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具体形式表现为:作为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形态的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作为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是文化软实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也丰富了文化软实力的资源。作为生产形态的科学技术促进了文化软实力资源信息化,渗透到文化软实力构成要素之中,为文化软实力奠定了技术基础。在资本主义社会,尤其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成为该社会的意识形态,被用来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合法性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合理性进行辩护,提升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9.
网络是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带来道德的变迁。网络信息的传播特性 ,使得传统的功利主义和义务论表现出更大的局限性。网络道德将是一种全新的道德形态 ,它突出道德的个人性、多元性和技术载体性。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境域中的文化多元性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闵丽 《天府新论》2007,(1):106-110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发端于先进国家的现代文明向后发民族(或国家)传播,必然与后发民族(或国家)传统的价值观、政治理念、社会运行模式及其所代表的利益群体等文明要素发生冲突,甚至引发战争;从文化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层面分析,现代文明的传播既是在包容和吸纳后发民族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实现的,亦是经过后发民族的文化“过滤”完成的,因此,人类文明的发展只能呈现为全球现代化这一总趋势与体现这一趋势的不同具体表现形式(即有特殊内涵的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依存的状态,即人类文化一体多元格局,而非一元化发展趋势;人类文明一体多元格局在国际社会生活中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社会有机体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文化特质构成的复合体,它呈现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有机耦合的“3S模式”。社会在文化演进的过程中,必然会因为物质文化传递的选择性、制度文化配置的稀缺性和精神文化变迁的滞后性而出现文化出入的失衡,体现在社会“文化症候”的出现。文化症候说是对马克思主义体系的社会有机论的发展,对我们用系统思维研究当代文化变迁及和谐社会构建等问题提供了新的学术视域。  相似文献   

12.
王志军 《阴山学刊》2009,22(4):93-99
建立在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基础上、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在近现代工业社会促进经济、科技、军事等为核心的硬国力增长所需的哲学基础、思维方式、战略视野、经济意识、商业理念、科技主义和创新精神。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国际软国力,一方面有在“复兴”、“传统文化”、“软国力”等概念、理论上步入误区或陷入西方话语陷阱的危险;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竞争力方面的价值功能不足缺乏清醒认识。努力创新、构建具有时代精神、促进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国力又好又快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是增强国际软国力竞争力的科学道路。  相似文献   

13.
柳溪  刘琛 《云梦学刊》2010,31(6):154-156
多元传播是湖南卫视新闻栏目《播报多看点》在消费社会新传媒环境下的一种积极尝试,虽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对丰富新闻节目的内涵和传播效果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在激烈的新闻栏目竞争中不失为一条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认为世界将出现全球化浪潮,而在当今经济、政治、文化都在全球化、一体化的语境下,孔子学院的全世界发展是中国软实力发展的象征,但是要防止将孔子学院建成萨义德认为的东方学视角下的西方"孔子学院",不是西方的"圣诞树"而是东方的"常青树",不是"文化的特洛伊木马"而是"四海之内皆兄弟",这需要中国文化在人的维度上呼唤人的全面发展;孔子学院维度上要"走出去",又要"引进来";国家维度上保持全球化的自信张力。  相似文献   

15.
墨子"非乐"曾招致儒家"蔽于用而不知文"的批评。西汉经学家刘向为墨子正名,把其文化观概括为"先质后文",即先满足人民的基本物质需求,然后再从事文化活动。"先质后文"不等于"重质"、"废文"。"先质后文"的文化观渊源于现实、历史以及认识论三个层面,其主旨是强本节用和繁荣文化。"先质后文"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它重视物质生产以解决民生问题,目标是实现大同理想;主张繁荣教育文化以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觉悟,从而实现天下人皆相爱的和谐社会,这些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及实现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价值观作为文化的精神内核,支配着人们的认知方式与行为选择。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之所以能够流播广布、深入人心并孜孜笃行,与乡贤在基层社会的大力阐扬和积极践行有直接的关系,乡贤文化对以儒家为主导的核心价值观在民间的渗透与落地生根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价值观的传播与涵育模式,对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维护基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庄伟杰 《云梦学刊》2014,(3):99-104
何谓“域外汉字文化圈”,它与海外华文文学有何关联?进一步说,既然是域外,那么其圈内汉语文学是否属于华文文学的一部分,它们之间有何异同?把域外汉字文化圈与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链接互动,我们能获得什么资源和启示?另外,在通常情况下,一提起“海外华文文学”,人们一听就明白这是指在中国以外的用汉语书写的文学(作品).既如是,为何学术界还有“世界华文文学”、“域外文学”、“华语语系文学”、“全球华文文学”、“海外华人文学”等一系列相关的概念出现呢?这又是一个令人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对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罗马的经济发展道路和经济思想,产生了误会。认为古希腊罗马是"海洋文明"或"蓝色文明",从开始就走上了海外贸易的发展道路,从而"重商轻农";而我们是"大陆文明"或"黄色文明",一直是农业社会,所以"重农轻商"。其实这是极错误的观念。从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言论和现代学者的研究来看,古希腊罗马社会和我们一样是极重视农业的;而且从神话学角度分析,古希腊罗马人对农神得墨忒耳和酒神、丰收之神狄奥尼索斯的特别崇拜也反映出他们对农业的重视。因此可以断言,古希腊罗马社会的重农思想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19.
彭淞 《兰州学刊》2010,(9):74-77
"孝"思想统治了中国社会上千年,它对每一名中国人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孝文化内涵和本质的探究,认为根植在中国人心中的孝文化在现代社会体现为家庭式的感恩文化。因此在企业中构建家庭式的感恩文化,将孝的思想落实到企业文化的各个层面,可以激发中国人心中内化的孝意识和情感的共鸣,有助于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推进和谐企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问题向来是社会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而近年来传播学者的关注也给这个议题注入了许多传播要素。以传播社会学的视角,将大众传媒等传播要素介入到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的社会学研究中去考量,并将之纳入到"从个体到社会"的全景式理论框架,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进入城市后的生存轨迹和发展逻辑,以期由小到大地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研究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归纳和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