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本文打破了学界一般把朱光潜对克罗齐和尼采美学的整合看作是一种简单地“凑合” ,而认为在克罗齐理性美学和尼采非理性美学之间有若干“中介”环节 ,叔本华美学便是这种“中介”。朱光潜通过对叔本华的审美直观的经验化诠释 ,得出“形象的直觉” ,这既和尼采的“从形象中得到解救” ,又和克罗齐“美即直觉”贯通起来。同时指出 ,朱光潜心目中的叔本华和尼采在人生观上是有本质差别的 ,叔本华是悲观的 ,尼采则是化凄苦为快乐。后者才是朱光潜的早期艺术人生观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叔本华认为摆脱了生命意志的驱使而直观到"物自体"本身就是美,他仍然是把认识事物的"本质"作为真正美的根源,仍然是一种传统的认识论美学,只是他认为要认识到"物自体"不再是理性的认知方式所能达到的,只有"非理性"色彩的直观方式才能达到,在这一点上具有与传统不同的"现代性".尼采则是完全转到了感性生存论的价值上,认为原始生命强力的直接展现本身就是最高的价值,就是美之所在,这与叔本华是有根本区别的.  相似文献   

3.
根据维特根斯坦语词意义即用法的著名哲学命题,美学一词有四种用法, 这四种用法, 也就是美学的四种形态:美丽论美学, 统一论美学,超越论美学, 张力论美学。从“美学”一词所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语义惯性、“美学”一词的汉语翻译、“美学”一词在鲍姆嘉敦和黑格尔那里的本来意义、 西方近代美学的形而下转向等方面, 论述了“美学”一词用作“美丽学”、“漂亮学”、“艳丽学”的不可抗拒的历史和逻辑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在感性学的发展史中,叔本华的巨大贡献不可磨灭。叔本华的思想先后从审美功能论、直觉主义和悲观主义等多方面影响到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萨特、加谬等人的现代派美学思想。叔本华的思想实际上是整个现代文艺运动的理论先声。正如鲍桑葵所言:“文明欧洲的流行的悲观主义和神秘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起源于叔本华的。”  相似文献   

5.
马尔库塞的艺术功能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功能论是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核心部分 ,建立在人本主义的社会批判哲学基础上 ,表现了本能与文明、感性与理性的对立 ,以及艺术对现实的否定与超越、对新感性的造就、对世界的改造和重建等。马尔库塞的艺术功能论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但同时也存在着极端的激进主义态度和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王元骧先生的《"后实践论美学"综论》一文对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批评提出商榷意见,主要观点是:第一,该文把实践存在论美学归入"后实践论美学"是不符合事实因而是不妥的;第二,通过对马克思实践观和存在论的辩证阐释指出该文关于实践存在论美学已经"与马克思主义‘实践’原则分道扬镳"、并"试图把马克思的‘实践论’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融合在一起"的批评同样是缺乏根据的;论证了实践存在论美学主张生成论、建构论的合理性,是突破和发展实践美学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7.
叔本华、尼采是西方唯意志主义哲学与美学的创始人,他们把哲学与人生、美学与人生的关系放到哲学美学研究的中心,率先反映了现代西方人试图摆脱异化、追求精神自由的努力.本文试图对叔本华、尼采在用美学思考解决人生问题方面的同与异进行分析,以期对我们用美学思考研究人的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物色”作为中华感兴美学理论的一个基本范畴,最初由刘勰提出。“物色”既是中华古典艺术审美“感物”“感兴”“比兴”得以发生的对象来源,又是古典艺术“意象”“气象”“意境”得以生成的重要基础。物色论是进入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感兴美学研究的必经之路,但学界对物色论美学范畴的研究相对薄弱。“物色”美学范畴在中国美学史上形成了一个绵延不断的学术谱系。“物色”美学范畴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气论哲学和气感哲学。“物色”是宇宙元气和天地精神在自然物象之声色状貌光影中的感性闪耀,同时又是人的德性精神之光与自由精神之光的生动呈现。物色成为中华感兴美学精神之光的灿烂显现。物色论美学可与西方美学的自然美论、形式美论、审美感性论、灿烂感性论、存在境域论加以比较,亦可与德国古典美学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精神相互发明。物色美学范畴因而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和普遍价值,值得展开系统研究和现代阐释。  相似文献   

9.
魏晋玄学美学中的“性”范畴超越了儒家美学“性”之道德本体、道家美学“性”之“逻各斯”的探求,着力论证了精神生命、感性生命与社会理性生命三位一体的生命结构,充分展示了那个时代的思维对此岸现世生命积极超拔的精神品格,包孕着浓郁的文化心灵结构、对生命的终极思考以及生命的价值与情怀。郭象的“性”论建构了以“独化”为核心的生命本体论,具体表现为:“独化”是存在的存在论,即本体论;“性”即物性与心性一体的自由生命意识。从而在本体论上建构了生命的本根与精神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美学既不是客观主义的,也不是主观主义的。恰恰相反,立足于实践论基础上的马克思美学,实现了对传统美学的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双重超越,完成了美学向本真意义上的感性学的还原,从而为美学的发展指明了新出路。  相似文献   

11.
国内学术界习惯使用的“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美学”说法是值得质疑的。应该把叔本华的美学和他的形而上学及伦理学原则分开来考察,“悲观主义”一词只能用在他的形而上的观点上,而在美学观上,叔本华的“解脱论”根本是“乐观主义”的。叔本华并不主张自杀,他只对自杀作逻辑上推论,并非用在现实经验层面上。“悲观”和“乐观”是个不明确的述语,应该加以限制和说明,用“唯情主义”来指称叔本华的美学也许妥帖些。  相似文献   

12.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源于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尼采把世界的根本理解为“权力意志”,其目的是想表达生命世界的生成、创造和提升的特征。尼采笔下的权力意志具有非主观的实在性、追求自身力之保持或增长的能动性以及价值关系性。它有两种基本类型:原创的权力意志和颓废的权力意志,这一思想鲜明地体现了尼采的哲学—伦理学的价值论特征。“权力意志论”的积极意义在于感性能动地理解世界,恢复了“价值创造”在世界中的地位,否定了幸福主义意志论的被动性和理性主义意志论的抽象理智性;其根本局限在于无视客观世界的多样性,陷入了抽象的还原主义和唯意志论。  相似文献   

13.
德国古典美学建构了表现论美学的体系框架。康德关于“审美判断力”的分析,揭示了对象与心灵、形式与表现的对立联系;费希特、谢林则以“理智的直观”来限制理性的作用,让“自我”设定主观与客观世界;黑格尔的美学思想虽与康德等人有别,但他仍认为艺术是对“绝对精神”的感性观照形式,最终还是要以心灵的表现为其旨归。此后,在以叔本华、狄尔泰、弗洛依德和柏格森等为代表的非理性哲学的深刻影响下,表现论美学进一步走向了反理性的纯主观内向的轨道。克罗齐把艺术审美归结为一种心灵的直觉表现活动,科林伍德也论证了艺术与表现、想象的内在联系,最后完成了表现论美学体系的建构,使其成为西方现代美学的主导潮流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美学既不是客观主义的,也不是主观主义的。恰恰相反,立足于实践论基础上的马克思美学,实现了对传统美学的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双重超越,完成了美学向本真意义上的感性学的还原,从而为美学的发展指明了新出路。  相似文献   

15.
<正>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尼采是一个影响很大也很有些争议的人物。对于他的美学思想也同样如此。如何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尼采的美学思想,乃是现代西方美学研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 (一) 在尼采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两个人:哲学家叔本华和音乐家瓦格纳。他认为,叔本华是一位能够把他从时代的缺陷中拯救出来的真正哲学家。并认为,叔本华揭示了人生可悲的真相,远比那种离开根基、浮夸庸俗的乐观主义高明。不过尼采并不赞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虽然尼采也同样感受到了时代的痛苦,但他认为这种痛苦是可以超越的。尼釆与浪漫主义音乐大师瓦格纳的结识,被他称为是生命中的“第一次深呼吸”。他把自己的艺术理想,完全寄托于瓦格纳的作品上,认为这位音乐家的作品,充满着奇妙而动人的心弦的哲学,称瓦格纳是真正的天才。尼采对自己与叔本华及瓦格纳的关系作过这样的概括:“对我来说,一切最好和最美的东西都是和叔本华、瓦格纳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我为能和我的最亲密的朋友们共享这种感情而感到骄傲和愉快。”  相似文献   

16.
紧紧抓住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理论视角,蒋孔阳对美、美感、艺术以及美的规律和审美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作了新的思考与回答,从而建构了一个以实践论为基础、以创造论为中心的“实践创造论”美学思想体系.蒋孔阳的这一美学体系,不仅直接影响了“实践存在论美学”这一在新时期争论较大的美学派别的提出,而且他本人也被研究者标举为“新实践美学”的“奠基人”.可以说,无论从理论的维度还是从现实的维度,梳理和分析蒋孔阳的“实践创造论”美学思想,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实践论美学以及它在新时期的境遇,都是有所助益的.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后期中国美学中的本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美学存在着一种严重的本质论倾向,即20世纪中期唯物认识论的美学本质论;80年代实践美学的历史理性论的美学本质论;90年代“后实践美学”超理性的美学本质论。这3种美学本质论都对中国美学的历史进程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审美是人类自由的生存方式,是对存在意义的体验与理解.审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和超越.审美超越何以可能,则是理性的哲学追问.后实践美学以生存一存在论为哲学基础,以审美体验、理解和解释为方法论,系统地探讨了审美超越何以可能的问题,体现了理论的思辨性、体系性和创造性特征.它以“接着讲”学术态度,克服了中国文论面对西方话语的“失语症”状态;它冲击了实践美学的权威地位,推动了与新实践美学和存在论实践美学的多元论争;它接续了中国现代美学哲学形上学的研究进路,使当代美学中断已久的哲学思维重现于审美领域.  相似文献   

19.
对康德哲学、美学的批判 ,是黑格尔哲学、美学的重要出发点和环节。本文从黑格尔紧扣近代哲学寻求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普遍与特殊等一系列矛盾这一独特视角出发 ,论述其对康德哲学、美学在调解上述诸矛盾方面的巨大努力和进展所作的充分肯定与赞扬 ;同时 ,论述他对康德哲学、美学的种种局限性、特别是主观性的深刻批判 ,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作的创造性发展 ;从而揭示两者之间的继承与超越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1980年代“美学热”语境中,西学的“现代派”资源契合了思想解放的宏大语境。主体价值的确立、审美感性的彰显、个体的历史反思等等,这些不仅成为西方现代派美学的表征形式,更是成为中国新时期的理论诉求。“萨特热”“尼采热”以及“弗洛伊德热”就构成整个80年代美学维度“译介热”的知识框架。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浪潮作为译介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强大的哲学理念和现代派文学的推动,成为人学思潮中的“亮点”;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通过对主体深层心灵活动的体察、泛性主义的生命欲求和精神世界的症候性分析,呈现出了主观色彩浓厚的美学面貌;“尼采热”的出现构筑了新时期译介活动的另一个热潮,伴随着尼采哲学论争的同时,也是唯意志论哲学和人本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进一步深化和张扬。由此,“译介热”走出了一条从主体话语确立到美学伦理建构的理论谱系,具有文化反思和人性启蒙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