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随着西方列强经济侵略不断加深,晚清社会经济"外耗"愈益增大,导致清政府财政拮据,国力衰弱.为了遏制垄断资本的经济渗透和掠夺,晚清政府发起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由于国内资本短缺,而海外华侨资本增长较快,晚清政府企图以华侨资本替代和抵制西方垄断资本,制定了一系列吸引侨资的政策,鼓励华侨商人回国投资,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族经济独立,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3.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8(4):308-309
为挽救东北危机,清政府与觊觎东北市场的美国携手,进行了一系列旨在抵制日俄,尤其是日本的外交活动,如新法计划、唐绍仪使美、锦瑷计划、币制与实业借款计划等,因而形成了所谓的联美制日的外交政策。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是这一政策本身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且产生了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晚清立宪运动的失败原因与历史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政府丧失了一个较为良好的政治改革时机,它已经不具备实现政治变革的主体资质。财政危机、经济破产以及严重的民族矛盾和族群冲突,导致了晚清立宪运动的失败。晚清立宪运动失败的历史与现实启示:民主宪政始终是制约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瓶颈;危机变革不但不能缓和社会政治危机,更不可能根本解决现实社会政治危机;当今中国已经初步具备实行民主宪政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百日维新”期间,由维新派促成、光绪帝领导的中央行政改革,试图使传统的中央行政体制摆脱原有的演进轨道,从而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此举实掀开了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新篇章,也发20世纪中央行政改革之先声.因此,它不仅在当时具有救亡图存的现实意义,更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如何看待这场政改的失败?时代的发展,不断为人们提供审视这段历史的新视点。本文侧重于从操作层面来揭示政改失败的原因。原有中央行政体制的弊端清季优国之士常常痛斥中国的中央行政体制是“秦制”,意指秦始皇确立的中央政制,历两千年变化无移,其核心是…  相似文献   

6.
清末政治转型失败是各种合力作用的结果.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导致其失败的关键原因有三个:1.传统政治文化的惰性致使转型缺乏社会动力与活力.2.传统士人阶层气象的丕变导致组织制度的缺失.3.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意识形态的崩溃使转型缺乏精神基石.研究总结这一历史实践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历史,更可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晚清政府借外债修筑沪宁铁路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沪宁铁路成为官办外债铁路的原因1895年,临时兼任两江总督的湖广总督张之洞首先提出沪宁铁路全路建筑计划。在最初的沪宁铁路建设方案中,张之洞只是主张以官督商办的方式,“筹一段之款”,“办一段之路”,并无借外债修筑该路的意图。但是,沪宁铁路最终却演变成了一条官办外债铁路,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的严重财政危机,使沪宁铁路建筑计划的实施面临着官款难筹的窘境。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大量军费开支及战后对日巨额赔款,使清政府在战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财政危机。正如清政府户部奏折所反映,“方今国用匮…  相似文献   

8.
奕訢是晚清政治舞台上的峥嵘要角 ,他在内外政务中举步维艰 ,特别是对外的立场转变 ,代表了近代不少封建统治人物与西方殖民者交往的心路历程 ,即起初盲目虚骄 ,一旦受挫 ,就以为洋人不可战胜 ,由此在处理政务中出现了不少悲剧。  相似文献   

9.
论民初议会政治失败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民初议会政治失败原因谢伟民初之际,相继成立了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南京临时参议院、北京临时参议院、第一届国会第一期常会几个代议机关,从而使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的议会政治在近代中国得以实践。民初议会是近代中国进步力量与封建专制法统较量的产物,它的...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后期的豫湘桂会战是日军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态势后,在中国战场上发动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出现了大败退。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整体局势好转,各主要盟国节节胜利的情况下,中国战场上却出现大规模溃败的局面,确实显得格格不入。究其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国民党军队的腐败,战斗力低下所致,这固然可以从一个方面解释其失败,但是全面来看的话,至少有一个疑问无法解释,日军为何不集中力量进攻重庆?以当时日军投入的作战兵力,如果国民党军队如此不堪一击,那么重庆应该也是唾手可得的,毕竟灭亡中国比所谓打通大陆交通线要有用得多。由此而观。将豫湘桂会战的失败归结于国民党军队的腐败是不全面的,它应该是多个因素共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其短暂的存在期间,颁布了一系列人权法令和政策,确认和保障了人民的广泛人权,为中国人权保障做出了历史性贡献。然而,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环境的阻碍、人权主体的人权意识淡薄以及资产阶级人权理论的内在缺陷,南京临时政府人权保障终归失败。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越南一些御用史学家秉承黎笋集团意旨,故意歪曲历史,将1873——1885年中国人民支援越南抵抗法国侵略者而引起的中法战争,诬蔑为两个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将为保卫越南独立而英勇战争的中国军民,与屠杀越南人民的法国刽子手相提并论。因此,有必要用具体事实来阐明历史真相,清除政治骗子们在中越关系史上散布的迷雾。资本主义列强角逐远东、阮福映开门揖盗十九世纪中叶,当时处于落后状态的远东各国,几乎都成为列强瓜分的目标。越南不但被法国殖民主义者内定为“法兰西国王王冠上新增加的一粒明珠”,而且还被当作使“亚洲诸民族、首先是中国尊奉法王为唯一国王”的整个战略中的跳板。因此,法国侵略者在鲸吞越南的同时,也将触角伸向我国西南各省。中越同时成为法国侵略者的掠夺对象,因而促使中  相似文献   

13.
晚清政府贫困化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受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政府的贫困化,集中表现为政府财政的破落。而政府贫困化又主要是由政府政策失败、政府能力低下以及连年战争和主权逐步丧失等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政治体系的原因导致了政府贫困化;而政府贫困化反过来又进一步削弱了政治体系的权威和能量。晚清政府的贫困化使晚清王朝的政治职能不能得以发挥,使得它在政治上、经济上的一些现代化变革因此而流产  相似文献   

14.
李兆祥 《齐鲁学刊》2007,12(6):41-46
晚清十年,清政府在内外压力之下进行的与外交相关的立法,推进了近代中国的外交最高权力划分的法制化进程:谕旨设立的"新政"统汇之区"督办政务处,开始全面参与最高的外交决策,并进而形成了皇权之下的军机处、督办政务处二元外交决策机制;《钦定宪法大纲》则第一次明确的以宪法的形式规定了皇帝的外交权力范围;《资政院院章》规定了资政院对外交事件的"议决"权,《内阁官制》下的外交行政权表现为皇帝主持下的内阁总理大臣与外务大臣的权力平衡,《弼德院官制》则赋予弼德院对外交事件的顾问权;《十九信条》则最终把外交决策权交给了国会。  相似文献   

15.
王翔宇 《理论界》2013,(5):123-126
晚清中国处于西方条约体系、殖民体系与东亚朝贡体系之间,其对来自西方的现代主权㈨观念的态度,也经历了长期、复杂的转变过程。从单纯的怀疑与排斥态度,到通过主权制度捍卫权益并对之有重新认识,再到以修约为外交手段或目标进而对其适度接受。这种观念上的认知转变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外交徘徊于“变与不变”的历史选择之中所作出的适应,同时也是对主权制度是否能超越西方文明所作出的正面回答。  相似文献   

16.
浅析清政府引进外籍人才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时期,随着新式事业的创办,人才奇缺的现实决定了“借才异域”的必然性.科举考试制度的阻碍导致近代教育发展滞后,从而影响到新式人才的培养与成长;清政府对新式人才使用不当、鼓励无方,从而影响到新式人才作用的发挥;这些因素导致清政府持续不断地引进外籍人才,以满足新式事业不断推进对新式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清政府在新政期间一度事功显著,却在辛亥革命中以离奇的速度败亡。通过深入考察,我们不难发现晚清国家机器的运作存在着致命的硬伤,其中尤以与生俱来且积重难返八旗弊政、泛滥成灾的权力寻租活动和对外债的过度依赖三个问题最为严重。清政府在改革中不敢正视和及时有效治理这些病根,甚至饮鸩止渴地抱残守缺。这注定新政带来的只是回光返照式的虚假繁荣,并最终由于措施失当而动摇了原先维持政局平衡的各种微妙关系,加快了自身垮台。  相似文献   

18.
1903年发生的苏报案激化了朝野矛盾、中外矛盾以及清政府内部强硬派和温和派之间的矛盾.这三对矛盾纠结在一起,影响了苏报案的进程和处理结果.革命者借助上海租界挑战清政府,为维护政府权威,朝廷一意镇压,下旨严惩.负责处理的官员却各怀心思,导致朝廷旨意执行效率不高.章太炎等人被捕后,清政府又与列强交涉,要求交犯,出于维护既得利益和西方价值,列强以尊重已达成的程序为由拒绝清政府的请求.苏报案的发生和交涉反映出晚清政府应对政治危机的无能.  相似文献   

19.
晚清政府劝农桑、兴水利的重农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政府沿袭清代传统推行重农政策,至同治、光绪时期,各省、府、厅、州、县纷纷成立各种常设劝农机构,劝农桑、兴水利,使全国的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周妤 《兰州学刊》2010,(1):203-206
铁路决策既是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朝野上下议论的焦点,又是求强、求富宗旨的有机组成部分,还是“商战”策略在政府决策之中的反映。从1874到1887年,清政府历经近14年才做出铁路的决策,到1906年,清政府基本上对各省修筑铁路请求都予以批准,使铁路利国利民的共识得以充分体现。围绕着铁路的修建问题的讨论,朝野上下还引出了海防和边防运兵、富国利民、与列强争利权等现实的主题,客观上反映了中国人在求强求富道路上艰难曲折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