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最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关于社会革命的科学理论。中国先进分子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经过千辛万苦,才找到马克思主义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最好的武器。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同时又对马克思主义作了伟大的贡献和发展。一马克思的学说开始传入中国,是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在中文报刊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和马克思名字的,是外国传教士主办的《万国公报》。  相似文献   

2.
读了刘森林同志《论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求是学刊》1990年第4期)一文后,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现略陈于后,与刘森林同志商榷并就教于方家。 1 何谓“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这是 对马克思哲学的主导倾向的断定,即认 为主体性象一种普照之光而掩盖马克 思哲学的其他色彩,还是对马克思哲学中有关主体性的思想的阐述?综观刘森林同志的《论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以下简称刘文),作者有时在论述前一种意义上的主题,有时又似乎把主题限制在后一种意义上。然而,在我看来,不论从哪种意义上说,刘文对其所论及的马克思哲学观点的把握都有失准确。 刘森…  相似文献   

3.
如何评价马克思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后半期的经济思想,对于研究马克思经济学说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克思四十年代后半期的经济思想的评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见解。一种意见认为,在四十年代后半期,“马克思还完全站在古典学派的立场上来理解基本的经济范畴”(维·维戈茨基:《马克思经济理论在其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成熟标志》,见《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2年第1辑,第32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马克思经济学说在四十年代后半期即已形成,例如卢森贝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中说:“《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中的重要阶段,马克思在这里已经完成了政治经济学革命。”(《政治经济学说史》第455页)本文对上述二种观点持有不同看法,并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青年时曾经同诗歌结下一段不解之缘。1836年马克思初进柏林大学,当时他沉溺于一个“新的世界、爱情的世界”,把对燕妮的热恋的感情完全倾注在足足写满三册诗歌之中。它们的标题是《诗歌集》、《爱之书》(第1部)、《爱之书》(第2部)。对这些诗,马克思本人不久也就作了十分苛刻的评论:“模糊而不成形的感情;不自然;纯粹是从脑子里虚构出来的;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完全对立;修辞上的斟酌代替了诗的意境”。以后,马克思就把自己的精力、时间和兴趣转到研究法律,特别是哲学方面了。尽管如此,马克思仍然对诗和诗人怀有比较大的兴趣。据燕妮·马克思在《动荡的生活简记》中提到,在巴黎时,马克思就和德国最杰出的诗人海涅有过密切的交往。正是由于这种交往,这位杰出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 日前,在美国耶鲁大学社会学系戴慧思副教授那里看到了她订阅的《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由于邮程费时,我见到的最新一期是1983年第一期。我想就刊载在该期的王胜泉同志所写《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是如何使用“社会学”名称的》一文提点看法。这篇文章引用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五处,想用以说明马克思、恩格斯是“使用‘社会学’名称的”。但细读引文,五处引文中的四处仅仅提到了孔德的名字,根本没有提到“社会学”的名称,更谈不上如何使用。只有一处引文,即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一书序言的最后一段话,中译本是这样的:“因此,我们先发表这部论战性的著作,再各自分头在自己的著作里叙述自己肯定的观点,以及对现代哲学和社会学的肯定的见解。”这是王胜泉同志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使用‘社会学’名称的”唯一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这段话,过去我在国内时就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使用价值理论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使用价值理论钩沉时珍有的同志认为,马克思价值学说的缺陷,就在它对使用价值的“忽视”或“缺乏完整的使用价值理论”。(樊纲:《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三联书店1990年版;《“苏联范式”批判》,《经济研究》1995年第10期)有人甚至以...  相似文献   

7.
黄克剑同志在《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发展分期论要》(载《学习与探索》1983年第4期以下简称《论要》)一文中认为,马克思在1843年初与黑格尔唯心主义决裂之后,就径直走上了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道路,并不存在一个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决裂的“第二次转折”;青年马克思“接受的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不是他的“人本主义的道德说教”。由此他断言,“那种认为青年马克思有过一个费尔巴哈思想阶段的传统看法,是既没有社会历史依据,也没有理论逻辑依据的。”  相似文献   

8.
未被认识的远方国家——日本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涉及日本的章节为数不多。“日本”这个名称,最初是出现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其中有两处关于6:1或8:1的金银比价“在中国和日本一直保持到十九世纪初”的叙述。这是马克思为研究古代金银比价问题从法国历史学家杜罗·德·拉·马尔的著作《罗马人的政治经济学》中引用的。两年后,这一引文在正式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提出的“重建个人所有制”主张就是指他在《经济学手稿(1861—1863)》中提到的“社会个人所有制”。本文详细分析了“社会个人所有制”的思想渊源,认为这一思想是马克思在有条件地批判和扬弃了资本主义前所有制关系和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一方面在新的基础上继承了日耳曼的“个人所有制”,抛弃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异化与人的贬值;另一方面有条件地弘扬资本主义的协作与社会化生产而抛弃古代所有制的分散、孤立与生产的狭隘性。不过,马克思仅仅是从所有制的客观演变趋势来确认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将朝着社会个人所有制方向转化的,而并未对这种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加以具体描绘。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俄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首次发表了马克思的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作为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一份重要材料,《手稿》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是理所当然的。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的“新马克思主义”者们,竟然把这样一份仍然是片断状态的、没有最后完成的手稿,说成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的主要关节点”,“马克思的中心著作”,“给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全部理论的起源和本来的真正含义,提供了完全新的基础”。根据他们对《手稿》的研究,发现青年马克思是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所注页码均见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本)中提出了关于“人化的自然”的思想,这不仅一直为美学研究者所重视,而且也开始为哲学研究者所重视。但是,现在有一种看法,比如赖金良同志在《哲学研究》1982年第1期发表的《试论认识对象的生成和发展》和《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发表的《“人化的自然”是认识的最终源泉》这两篇文章(以下简称赖文)中提出,认识对象只能是现实的感性世界,即“人化的自然”,而不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整个外部自然界,并且似乎认为这是马克思在《手稿》中的观点。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究竟什么叫“人化的自然”?翻开《手稿》,我们可以读到:“因为不仅是五官感  相似文献   

12.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一书(以下简称《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出了他所说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恩格斯后来称之为历史唯物主义。这个观点涉及到许多问题,而且在由之而产生的思想与物质条件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大量的分歧。对于马克思的关于思想的理论以及与之相关的方法论,我愿在此试作解释,并指出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研究《意识形态》和在此之前的1844年《手稿》以及在此之后的《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中的观点之间的分歧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13.
20 0 4年 9月 2 9日~ 1 0月 2日在法国巴黎召开了“第四届国际马克思大会” ,会议主题是“帝国主义战争 ,阶级战争” ,会议的主办单位是法国巴黎的《当代马克思》(ActuelMarx)杂志 ,协办单位是巴黎第一大学和巴黎第十大学 ,会议主席是该杂志负责人雅克·比岱 (JacquesBidet)教  相似文献   

14.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下了一句鼓舞人心的结束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马克思非常重视作为情报工具、斗争武器的外语和翻译的作用。据马克思的女婿、法国社会主义卓越的理论家保尔·拉法格回忆,马克思平日爱说的一句话是:“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因此,马克思为了革命斗争的需要,刻苦学习,掌握了近二十种外语,为他开展翻译活动开创了有利条件。马克思为了及时而准确地传播国际工人运动的情报和经验,宣传革命真理,亲自从事翻译工作和翻译的组  相似文献   

15.
在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的哲学和社会政治观点发展过程中,“青年马克思”这个概念表示他在创作成熟期以前的整整一个历史阶段。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的马克思学家关于有一条鸿沟把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截然分开的论点,能否经得起检验?换句话说(说得更尖锐些):成熟的马克思是否背叛了他的青年时代?这个问题应该从几个方面用相应的事实加以阐明。  相似文献   

16.
冯宪光同志的文章《论马克思对“人”的类概念的使用》(见《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1期),是很彻底的。它认为,无论是在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的著作中,还是其晚期成熟的著作中,关于“人”、“人类”、“人性”、“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等提法,或者表现为对费尔巴哈术语的借用,或者作为科学研究方法的逻辑起点,而在现实生活里和马克思的思想中,都不是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了一些研究马克思哲学的文章,1995年第6期发表的俞吾金教授的《论两种不同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一文,通过释义“历史唯物主义”概念的涵义来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和本真精神。俞文讨论了马克思哲学的许多重大问题,提高了讨论的层次,把研究的深度向前推进了一步。读后很受启发。我们同意俞文总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划时代的哲学创造之所在,马克思并没创立过历史唯物主义以外的任何其它的哲学。换言之,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哲学”。俞文的这些论述加深了我们对马克…  相似文献   

18.
<正> 《经济研究》1983年第10期所载刘忠民、李长盛二同志的《死活劳动之比能确定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之比吗?——与牟以石同志商榷》一文,对拙怍《试论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公式Ⅰ(v+m)=Ⅱc的伟大历史意义》(《经济研究》1983年第3期)的论点,提出了质疑。刘李二同志认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究竟怎佯才算恰当?仍然一直是争论的难题。牟文为解决这一难题提洪了很好的启示”,“但牟文得出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希望引起对  相似文献   

19.
肖灼基同志著的《马克思青年时代》(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是第一部由中国人写的马克思传记著作,也是一本1848—1849年以前的马克思思想发展史。它阐述了马克思青年时期的革命实践活动和思想发展,并把马克思的革命实践和理论著作密切结合起来,叙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逐步形成和发展。书中对一些问题作了新的探讨,立意新颖,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文字精练,有一定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作者注意把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和理论创造结合起来。本书第三章分析马克思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转变时,强调参加工人运动,直接与工人结合的作用。作者指出,马克思在1843年到巴黎后不  相似文献   

20.
媵制源流考     
《春秋》经文曾多次提到“媵”:“公子结媵陈人之妇于鄄,遂及齐侯、宋公盟”。(《庄公十九年》)“卫人来媵。”(《成公八年》)“晋人来媵。”(《成公九年》)“齐人来媵”。(《成公十年》)何谓“媵”?“三传”解释不一。《左传》:“卫人来媵共姬、礼也。凡诸侯嫁女,同姓媵之,异姓则否”。《公羊传》:“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姪娣从。姪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侯一聘九女,诸侯不再娶。”《谷梁传》:“媵,浅事也,不志。……媵,礼之轻者也”。其中以公羊说对后世影响最大。认为“媵”是当时的一种“礼”,这是“三传”的共识,但在礼的轻重、媵的对象、来媵者的范围等问题上,彼此看法差异很大。这固然与“三传”的来源及传授家法不同有关,不过,由此也不难看出作为一种古老礼俗的“媵”早已属于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