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当代道德教育价值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模式的典型特征,也是我国传统道德规范性基础和要求。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它既是人性的根本标志,也是道德教育、品德养成和建成道德社会的保证。耻感文化具有极强的当代道德教育价值,它有助于化解当代道德教育困境;有助于化"他律"为"自律";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应该恢复耻感作为道德体系和伦理精神的历史地位,实施有效的耻感教育,抓好知耻环境建设,以巩固当代道德教育的文化学基础,提高道德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2.
"两型社会"富含伦理道德的意蕴,彰显的是以人为本和与自然为友的道德智慧.建设"两型社会"需要加强公民道德教育."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中的公民道德教育包涵着十分丰富的内容,而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加强以生态文明发展战略为圭臬的生态道德教育,强化"宜居城市"、"幸福家园"的城市伦理精神和意境的教育,以及加强当代社会公共理性和公德心教育.建立与"两型社会"建设相配套的公民道德教育体系,要求将"两型道德"教育融入家庭、学校、社会道德教育之中,创新公民道德教育的形式,建立长远有效的公民道德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3.
论民族传统文化表达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的历史文化,概可分为物质化与非物质化两套承传系统.民族发展的模式不同,规定了这两套系统在不同民族中的不同承传角色.充分认识这种不同,正确把握这两套系统在不同民族中的承传比重,是追溯民族历史文化的前提因素.  相似文献   

4.
古代"诗法"的承传,在单部诗法著作上,有近于"诗格"之体的承传和近于"论诗及辞"诗话之体的承传;在诗法汇编著作上,有分门类编之体和丛编之体的承传.古代"诗法"体制的承传,从内在影响着它作为格法类著作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清末民初现代民族国家兴起的过程中,中国民众的信仰世界经历了急速的断裂与嬗变."反迷信"运动将改造民间信仰整体性地纳入到了创建现代国家的话语体系及其社会展开过程.然而破除迷信作为一种启蒙形态,并非现代性的独创,它也是精英主义对于民众世界论述与改造传统的绵延.在反对迷信的同一性态度底下,还有启蒙主义在不同层次、不同立场叙事场景中的复杂呈现.民众信仰空间的多重叠合功能,使其现代改造并不表现为一种"传统一现代"绝然对立的线,}生进程.在地方性状态下,正统与民间、传统与现代交互而行,信仰空间依存于民众的日常实践,在现代改造中强固地延续着.  相似文献   

6.
贺宾 《阴山学刊》2006,19(1):84-90
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不仅存在以正统教化伦理为代表的"大传统",而且还存在以民间伦理为代表的"小传统".后者作为植根于民间生活土壤中的民众不加矫饰的价值观念,更为真实地展示了民族伦理生活的生命律动.在国家与社会互动的格局中,民间伦理与正统教化伦理之间既矛盾对立又相生相长,构成了传统社会伦理生活的真实景观.  相似文献   

7.
微博、微信、抖音、钉钉等新兴媒体的广泛应用,预示着"微时代"的来临."微时代"衍生的媒介平台关系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观念."微时代"的到来也为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从民族高校网络道德建设的审视与优化入手,面对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质量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梳理了民族高校在网络道德建设工作中存在着重视度不够、迎接"微时代"发挥教育优势的主动性不够、利用"微平台"挖掘道德教育资源的创新力不够等问题,进而以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强化法治力量等对策优化民族高校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诗歌界的"民间写作",始终秉承着平民立场,在日常经验、凡俗生活和事物表象里开掘诗意;它以事物和语言的自动呈现,或以"后口语"的推进,解构象征和深度隐喻模式,给诗歌涂抹上了一层超现实的色彩;它是诗坛活力的象征,但也存在精品、经典稀少的缺憾,时时停滞于虚空的先锋姿态中.  相似文献   

9.
樊浩 《学术论坛》2007,30(9):1-6
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在经过现象学还原、法哲学分析之后,还需要历史哲学的综合.历史哲学扬弃了现象学与法哲学中意识与意志的抽象性,达到意识-意志的"精神"复归与历史现实性.历史哲学是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辩证复归.历史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伦理精神与民族精神.伦理精神与民族精神在历史哲学中同一,伦理精神是道德哲学形态的民族精神,二者同一的基础是"精神-伦理-民族"的概念贯通.民族是伦理的实体,伦理是民族的精神.历史哲学的本质和方法论实质是"哲学的历史"."哲学的历史"是民族精神、伦理精神"永远的现实性"的历史,是民族精神、伦理精神自我运动、辩证发展的历史.道德形而上学的历史哲学应当以民族精神或作为伦理实体的民族精神为研究对象."人文力"是道德形而上学的法哲学分析向历史哲学综合转换的概念中介和概念过渡,它是"冲动力"和"冲动的合理体系"的历史-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0.
"民族苦难意识"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重要内驱力.当前,在大学生中加强"民族苦难意识"培养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利于大学生从内心深处增强历史使命感,在行动上增强主动性、积极性和文化自觉性.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一直存在着教育内容泛化、教育方式的强制与灌输、教育对象的"物化"等倾向,这是一种"非本真"的道德教育,它忽视了学生生命的发展与人格的完善,成为一种抽象的东西并正在失去它的价值和意义."本真"的道德教育是关注个体生命的道德教育,是回归现实生活的道德教育;它是基于人的自然生命之上的,关注人的精神生命及个体人格的完善并最终使人走向自由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2.
浅析孔子的德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及教育家.确切地说,孔子的一生所从事的是伦理政治教育,他的伦理、政治、道德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教育活动中.通过一生的教育实践,孔子积累了丰富的道德教育经验,建立了一整套以“仁”为核心的完整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为我国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神话"斯芬克斯之谜"是对"人"的最好注释,其深邃的人本内涵在于它以腿的多少的变化隐喻了人性、人生、人类的嬗变性,它的"三条腿"设问,揭示了人与人的精神意志力是一个发展变化的不解之谜.而猜谜者的命运和谜底、问谜语的女妖以及谜面浑然交织,使人的本质的哲学命题转向"认识你自己"的伦理追问,使得它千古以来散发着无穷尽的审美魅力和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14.
全球伦理是近些年来学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构建全球伦理需要从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汲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思想对于"全球伦理"的建构提供了极有意义的资源.  相似文献   

15.
在一个价值多样、文化多元的现代社会里,普世伦理的建立具有更深刻的内涵,更现实的意义.道德的固有特性决定了普世伦理寓于各民族、各社会、各国家的具体伦理之中,而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难题、多样的民族文化需求又为建立普世伦理提供了文化资源和内在驱动力.但是普世伦理也有其基本的边界,这种边界就是,在尊重人类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尊重民族国家的现实利益和价值选择,尊重各民族文化平等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6.
关于"普世价值"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普世价值的"普遍性"品质,认为它既是我们这个时代区别于既往时代的时代精神,又是当今每个民族-国家都共同面临的问题.普世价值不是西方民族-国家的专利,它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不能拱手让西方发达国家占据道义制高点.普世价值具有家族多样性特质.普世价值的具体实践是一种实践智慧活动,它不能离开具体的时空场景条件.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是个多元化、个体化的时代,"新生代"小说作为文坛的热点,它与过去的文学传统决然"断裂",构成了一种叙事伦理个体自由伦理现.文章选取"叙事伦理"这一独特视角,从个体自由的身体叙事、面向虚无的狂欢等层面深入阐释"新生代"小说的深层伦理内涵.新生代小说总的倾向是滑向虚无而难以回返.这在很大程度上牺牲了"新生代小说"写作本应有的深度与魅力.  相似文献   

18.
沙莲香 《河北学刊》2003,23(5):64-68
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已经不可避免;因此,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研究和确立也势在必行.本文基于这个社会事实,对发生在今春北京的"非典"作一种社会学思考,重点是论述民间社会所担负的社会功能运作角色和它抗击"非典"的潜在力量,并提出城市的社会生态问题.因为社会生态问题同样涉及民间社会的功能运作,值得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相比较西方文学,中国文学更为重视道德问题,与伦理的关系也更为密切.这是与中国古代没有"文学"观念,文学与文化不分、文学的民间起源等密切相关的.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的强势地位和特殊性,塑造出中国文学独特的审美特征、叙事形态与精神价值体系,主要表现在注重世事人情描绘、追求宏大叙事、矛盾冲突的"和合"性等.  相似文献   

20.
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家安  张旭 《学术论坛》2004,(3):171-174
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都是使学生全面发展.道德教育历来是中国学校教育中被十分看重的方面,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近十几年才逐渐被人们关注的.文章分析了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矛盾"与联系,在此基础上对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存在价值错位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