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人的作品,有时在某个阶段的成就,特别高明,更能唤起读者的同情和推崇,这个阶段我们称为他的作品的高峰。有时在一个高峰出现以后,还会出现第二个高峰。在自然界这种现象本来不足为奇:黄山有天都峰,庐山有五老峰,但是还有其他的高峰。峨嵋山有了金顶,但是还有千佛顶,万佛顶。不过在诗人作品中,一位诗人经常只有一个或两个高峰,不会象自然界那样的群峰迭起,气象万千的。杜甫是唐代的伟大诗人,他是属于人民的,但是他的生活和一般人民的生活还有一段的距离。唐玄宗天宝十三载的记载是:“户九百六十一万九千二百五十四,三百八十八万六千五百四不课,五百三十万一千四十四课;口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四千五  相似文献   

2.
在唐诗发展史上,开元、天宝与元和、长庆是两个创作高峰。从开、天以后至大历初,盛唐诗坛上的巨星如孟浩然、王维、李白、高适、杜甫、岑参等相继殒落,而中唐元白、韩孟等尚未成熟,因而在大历、贞元的40年间(766—805),诗坛相对黯淡、沉寂,形成一个明显的低潮。一般认为,活动于此期的大历十才子是这诗歌盛衰之际的过渡人物,诗风在他们手中完成了从盛唐到中唐的转变。这种观点早已为人们所接受,然而,这里却忽略了一个  相似文献   

3.
大杰兄: 去秋获读尊著《唐代社会与文学的发展》,曾奉函略陈鄙见。今又读了《文学发展史》第二册中《杜甫与大历诗人》一章,对杜甫分析详尽,不胜钦佩。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文学史上,杜甫得到了来自两方面的认可:统治者需要这样一个“一饭未尝忘君”的忠臣,人民欢迎这样一位与他们心息相通的诗人。这两方面的欢迎使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有些特别,也使我们的研究者有些为难。其实,这正说明了杜诗的丰富性、复杂性。本文试图从“社会良心”的角度对杜甫的魅力进行新的探讨,并力图解释来自两方  相似文献   

5.
作为唐代社会和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开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农本社会发展的高峰,天宝时期则是中国古代农本社会向农商社会的过渡时期。因此,开元时期社会经济属于农本社会经济性质,天宝时期社会经济属于农本社会经济向农商社会经济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6.
孙季良,盛唐时期河南洛阳偃师人。他是名儒尹知章的门生,又与著名诗人张说、贺知章等人同列“开元十八学士”。孙季良的传世诗文作品极少,在整个唐代文学史上湮没无闻,但在唐诗选本史上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他编选的《正声集》是第一个唐人选唐诗的诗歌选本,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他还擅长书法,并且参与了唐代大型官修类书《唐六典》和《初学记》的修撰。  相似文献   

7.
<正> 不知是出于巧合,还是出于必然,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春夏之交,李白和杜甫这两位中国诗史上的巨人在洛阳相遇了.当时,象唐代的许多士人一样,李杜都在浪迹天涯,寻求各自的出路.杜甫漫游吴越时,李白则由长安沿黄河东下齐鲁;杜甫北返,贡举不第,遂游齐赵,壮志难酬,旋回东都,李白则应诏入京,不到两年便遭谗被毁,为玄宗疏远,"赐金还山",背负着生活的苦难,一路风尘,李杜二人就这样邂逅于洛阳.李白毕竟是个狂傲不羁的诗人,杜甫也正在雄心勃发的壮年,尽管生活在两位诗人的心上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他们仍然充满自信地期待着将来.  相似文献   

8.
唐代中期的刘晏,是一个卓越的地主阶级理财家。他对于安史之乱后“民物耗弊,天下用度不足”的局面(《文献通考》卷十五),采取了一系列理财措施,体现了他的经济思想。刘晏的经济思想是唐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积极的社会意义,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刘晏,字士安,曹州南华人(今河南东明县东南),生于唐玄宗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卒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这段时间,正是唐王朝盛极而衰的转折时期。唐玄宗天宝年间,由于“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大抵用物之数,常过于所入,于  相似文献   

9.
《登楼》一诗,是杜甫登楼诗作中之上乘之作,亦是杜甫七律成熟、发展、以至达到高峰中的一篇重要诗作。该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在此之前,广德元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平定了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国家统一的局面初步恢复。但同年十月,吐蕃曾一度攻陷首都长安,皇帝李豫出奔陕州,吐蕃立广武王承宏为帝,并改年号。兵祸连绵,民不聊生。十一月郭子仪复京师,代宗乘舆反正。十二月吐蕃又破松(今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松潘县)、维(今理县西)、保(今理县西南)三州,朝庭内外交困,灾患重重。时诗人流寓蜀中,在一次登楼赏景时,感时抚事,触景伤怀,写下七律《登楼》:  相似文献   

10.
杜甫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真实、广泛、深刻地描写了剧烈变化的社会面貌,从而成为唐代自“开元”、“天宝”以来三十余年间一面时代生活的镜子。但是,杜甫的思想是比较复杂的,他的一些作品中夹杂着的形似矛盾的忠君与爱民思想,便容易引起不同的议论。这里,准备就杜甫的两首大气磅礴的五古长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简称《咏怀》)与《北征》,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政治诗人。他生活在唐王朝由繁盛到衰落的交替时代,对当时的腐朽政治、社会疮痍和民间疾苦,都有比较深刻的观察。而反对藩镇的分裂,维护国家的统一,则是杜甫诗篇中“善陈时事”,“切中机宜”的最为突出而深刻的政治内容之一。唐代开元末年,普遍设立节度使,即所谓藩镇。肃、代之交,两河诸道数十余州都  相似文献   

12.
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与杜甫,两人结下了终生不渝的友谊,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千古佳话。李白与杜甫是我国诗坛出现的两颗永远闪耀着光辉的明星。不可否认,他们之间不论在诗歌风格、艺术技巧方面,都有着很大差别,但他们之间并没有互相排斥,互相倾轧。《全唐诗》所录达二千多家,诗歌近五万余首,象李白、杜甫这样负有世界声誉的伟大诗人,不下二十余人。正是由于不同流派并存,互相尊重,以致在诗歌艺术创作中表现了空前的“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这从今天看来也是  相似文献   

13.
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的两句诗:“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生动而形象地描述了安禄山的起兵叛乱和唐玄宗的惊惶狼狈情况。渔阳指和是什么地方呢? 渔阳是唐代的渔阳郡和渔阳县。渔阳郡当时设在蓟州。蓟州是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把幽州的三个县(渔阳、三河、玉田)分出来设置的,治所在渔阳县,即今天的天津市蓟县。天宝元年(742年),蓟州改称渔阳郡,肃宗乾元元年(758  相似文献   

14.
唐朝伟大的诗人杜甫,是河南巩县人。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三十四岁以前)除短期的外出游历外,都是在河南度过的。他生于河南,学习成长于河南,死后又归葬于河南。他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代表作《三吏》、《三别》也是在故乡河南的土地上酝酿创作的,河南可以说是诗圣杜甫成长的摇篮。 青少年时代的杜甫,在故乡读书习作,受到家教的严格训练和社会风气的浓厚熏陶。“奉儒守官”的世族观念、“诗是吾家事”的传统家学,给了他以深刻的影响。对杜甫影响最大的有三个人:在功名事业方面,是他的远祖西晋鸿儒名将当阳侯杜预,在诗歌方面是他的祖父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和天宝三载(744)在东都一见倾心的大诗人李白。此三人的影  相似文献   

15.
元好问山水诗的成就及其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诗歌里,虽然很早就有山水风景的描写,但山水诗的产生却晚在南朝晋宋之际。山水诗的产生,标志着“体育因革”、“山水方滋”,加深了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大自然已经从作为陪衬的生活环境或作为比兴的媒介物,变成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欣赏对象。这无论在文学史上或美学史上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中国古典山水诗经过六朝谢灵运、谢眺、何逊、阴铿等人的不断开拓,到唐代达到高峰,成为中国诗坛上的一个重要题材。王维、孟浩然就是盛唐山水诗派的杰出代表。李白、杜甫这两位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最卓越的贡献虽并不在山水诗,但作为才艺超卓、题材并精的诗人。模山范水的诗篇也有很高的成就。金代最杰出的诗人元好问(1190——1257),“诗祖李杜,律切情深,而有最豪放迈往之气”(徐世隆《遗山先生集序》)。其山水诗“妙绝  相似文献   

16.
安史之乱是唐朝社会发展的一个巨大转折时期,它不仅标志着唐朝从盛世之巅陡然跌落下来,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由兴盛阶段进入没落阶段。在历史的转折点上,面对政治、经济遭到破坏,伦理道德崩溃,有的人堕落,有的人退隐,有的失去原有的生命热情,不再有盛唐诗人的光华,而杜甫却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创作出一系列被誉为"诗史"的伟大诗篇,成为中国文化上的伟人,原因何在?按照文学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一种文学现象发展到一个峰巅过后,有一个相当沉寂的阶段,或者是一个缓慢的过渡时期,开元、天宝盛世,中国诗坛出现的伟大诗人如群…  相似文献   

17.
唐玄宗与开天盛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玄宗李隆基执政的开元、天宝时期,是唐代,也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这个中国古代史上灿烂辉煌的太平盛世,却以一场巨大的战乱——安史之乱——宣告终结,留下许多耐人寻味的问题:开天盛世是怎样形成的?安史之乱是怎样发生的?应该如何评价唐玄宗在其中的功过?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略抒已见。  相似文献   

18.
在唐诗研究的现代历史上,有三位学者必须提及,他们分别是陈寅恪、闻一多、钱钟书.这三位学者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都是清华学人,都有深厚的家学渊源,又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师.其实,他们还有一个相同之处,就是都推崇杜甫,都把杜甫当成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并都留下了关于杜甫研究的重要成果.将三位学者关于杜甫的研究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对杜甫的关注点、评价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别实际上反映了他们研究方法的差别,反映了唐诗研究在现代学术中三种不同范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唐宋以后,经过元明两代的曲折发展,中国古典诗歌至清代又形成了一个新的繁荣局面。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诗歌理论在明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清初诗坛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盛唐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是他们竞相学习的榜样。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高尚的人格魅力,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苦吟精神、炼字、用典等等,对清代诗人来说都是一笔挖掘不完的宝藏和丰富的文化遗产。遗民诗人陈子龙、龚鼎孳、吴伟业、吴嘉纪、钱谦益、屈大均,清初国朝诗人宋琬,中后期的沈德潜等人都从不同的侧面学习杜甫其人和其诗,清朝初期杜甫诗学文献整理也出现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20.
张巡事略     
张巡(公元708年——757年),邓州南阳(今河南邓县)人,唐玄宗开元末年考中进士。曾先后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今河北清河县西北)令,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令、河南节度付使、检校主客郎中,兼御史中丞等官职。张巡一生的主要功迹是: 蔽遮江淮 功勋卓著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公元755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和平卢兵马使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城西南)叛乱。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席卷了河北,攻陷了河南的很多州县。中原大地,数百里之中,“居无尺椽,人无烟爨,萧条凄惨,兽游鬼哭”,经过叛军铁蹄蹂躏的河南、北等地人民遭受了一场空前浩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