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周敦颐思想是刘宗周“慎独”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刘宗周以“独”为本体即是对周敦颐“太极”本体的继承;进而其又于周敦颐《通书》中“几”字体认出“诚意”功夫之入手处;而其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人谱》亦是对《太极图说》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刘宗周“慎独”思想包含了其对周敦颐“无极而太极”思想的继承与发越。对刘宗周“慎独”思想形成渊源的再探究,对于合理定位刘宗周在宋明理学时期的学术地位及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逻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宗周《人谱》的道德精神世界——杜维明教授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访谈形式阐述了杜维明教授对刘宗周《人谱》的学术见解 :1 .《人谱》的理论背景是对人的存在和存在条件的理解 ;2 .其视天下安危为安危是一种道德史观、鉴戒式的历史思维 ,对清代史学有深刻影响 ;3.其以体验和体知、由独体的超越内在的性格展现了道德精神现象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刘宗周的理学"上承濂、洛,下贯朱、王",统合了朱学与王学,朱子与王阳明都对刘宗周蕺山学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刘宗周与朱子学的关系目前学界却少有涉及。刘宗周对于朱子学的接受与他的老师许孚远有关。许孚远越到晚年越倾向于朱子学,而刘宗周师事于他正好是在其晚年。许孚远在"天理人欲之辨"、"主敬"以及《大学》学上的朱学倾向对刘宗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真正的中国工夫并非中国武术,而是道德修身工夫,而"慎独"正是这种道德修身工夫的集中代表。长期以来,受郑玄、孔颖达和朱子的影响,"慎独"一直被唯心化地理解为单纯的道德内省,而实际上,与《中庸》的"显微无间"、《大学》的"诚中形外"的解读一致,"慎独"的真旨乃是生命的"合内外之道"。在集"慎独"说之大成的刘宗周那里,通过回归大易的"内生外成"思想,"慎独"的"合内外之道"被得以最终证成,并意味着一种业已本体化和体用兼备的中国工夫的真正诞生。值得注意的是,晚清的曾国藩通过"慎独"所取得的"内圣"与"外王"兼举并隆的人生成就,为"慎独"的"合内外之道"提供了坚实有力的验证,也见证了看似形下的"慎独"工夫所内蕴的超越历史时空的形上之无穷和永恒。  相似文献   

5.
对比之前的中国古代社会,晚明社会的变化非常显著,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在各个领域产生了碰撞和融合,袁黄《了凡四训》,颜茂猷《迪吉录》,刘宗周《人谱》等善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通过分析《了凡四训》中体现的立命观念和宗教思想,可以发现晚明精英儒家思想的世俗化、功利化的倾向,以及由此显示的正统儒家精英文化与晚明社会通俗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  相似文献   

6.
"慎独"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刘宗周认为,慎独是成圣成贤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对人的品德最重要的考验。慎独要发扬人的道德主体性,通过知过、记过、讼过和改过,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刘宗周的慎独思想对今天人们进行道德修养、提高道德品质仍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学》作为四书之首,在道德思想形成的过程中提出了极为精炼的思维模式,即“知止→定→静→安→虑→得”的过程,这是一个基于个体修身之主体性而出发的收敛性思维,亦是从道德目标的确立,到价值信念的形成,再到道德反思和总结以及最终得以德性生成的道德内化的心理过程。结合先秦诸子的思想尤其是荀子的思想对这一过程中的元素逐一展开分析,解析《大学》中道德思维模式的形成。在结合诸子思想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大学》中道德思维模式的任一元素在荀子那里均有所显现,且与荀子的道德认知内化模式颇为相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尝试探讨了《大学》思想的来源与荀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人谱》和《人谱杂记》构建了一整套儒家的道德谱系。《人谱》中的人学形上学和工夫论,是理解《人谱杂记》中所记载的儒家圣贤的道德理性和道德生命的基础。在儒家道德谱系的构建中,道德生命、道德理性与道德叙事彼此密切相关。首先,儒家道德生命的养成离不开其道德理性的指引。其次,儒家道德理性也需要在"存天理、去人欲"的道德修养中,使自己的道德理性不至于被私欲所扭曲。最后,道德叙事在其道德理性和道德生命养成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儒者需要在儒家经典的叙事中,把握自我的存在,即在天人之际认识自我,确立儒者自己的道德理性。个体儒者需要在儒家的传统叙事中,透过儒家的群体叙事来发现自己,并形成自我的道德生命。  相似文献   

9.
刘宗周晚年撰著的《人谱》是开显其哲学思想主旨的最重要文本.《人谱》正篇《人极图说》将“心”与“太极”、“善”与“阳动”、“性”与“阴静”、“五性”与“五行”、“万性”与“万化”、“迁善改过”与“其要无咎”一一对应互解,天道、地道与人道一体圆融,天道的客观性落实于人道,人道以其主体性、能动性彰显天道之自在性和自然性,天道不离人道,人道开显天道,“即天道即人道”.《人极图说》所开显的独特的“心”学体系,彰明天地万物中最灵与最秀者之“人”的意义和价值,是“天人合一”哲学的最精彩体现.  相似文献   

10.
为救正明末阳明后学蹈空之弊,刘宗周创新心性义理之学,建构了以本心为提挈的道德哲学:一方面,心性合一,阐释人心开展道德实践的客观性与必然性;另一方面,以意主心,挺立道德实践过程中人心主体性、能动性和自觉性的可行性与必然性。刘宗周的道德哲学不仅论说了人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的客观依据和可能理据,还论说了道德实践的可操作步骤,以圣人、君子为道德价值目标,在证心中实现证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杨翔宇 《北方论丛》2006,1(5):96-100
朱次琦作为晚清南海鸿儒,提出“四行五学”说以正修身读书之道并以此为治学思想传诸后世。其修身“四行”以发挥程朱理学的道德论而见长,而读书“五学”则是通过挖掘儒学思想中的“经世”因素,来纠正当时学术之弊病,其中体现着重“贱履”和“致用”的思想。在晚清国势日蹙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这一思想对康有为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追求“真”是李德懋诗学观的本质特征。在他看来,文学创作活动是一种“天真自然”的体现,因而,作家就应表现出内心的真实(真情)与描写对象的艺术真实,以形写神,从而做到形神兼备,以实现诗人的人格之真与诗作的风情之真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范永胜 《河北学刊》2002,22(5):158-160
在实施“以德治国”方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理清道德关系与利益关系的区别,把握道德关系的特殊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4.
从道德教育的角度研究《论语》中孔子的思想,可以将其解析为政治、道德的社会教化("礼")和关于个体人格完善的修养("仁")两个层面.孔子重视"为已之学",但他更强调"仁"与"礼"的统一,人格完善之修养的起始点和落脚点是由"礼"来规定的.不应单纯地就"为已之学"的层面理解孔子的"意图"并确认孔子思想的意义的"惟一性".  相似文献   

15.
目前 ,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加强高校的道德建设十分重要和紧迫。我们应标本兼治 ,全方位加强高校道德建设 ,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6.
郭素红 《兰州学刊》2006,(10):25-27
在明代经学诠释理学、心学化的学术氛围下,杨慎倡导汉学,强调考据训诂,以实证的研究排斥理学的思辨,又对传统经典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解释。他对于经学的诠释,改变了宋明儒者不明训诂、空论义理的学风,开创了明末清初新的经学研究风气。  相似文献   

17.
王静 《阴山学刊》2020,(1):85-90
面对晚明衰颓,儒家"内圣外王"理想的追求更具现实急迫性。徐光启在对中西学术深入学习比较后,创造性地将西方科学融入对内圣外王的追求中。他试图通过引进西方的天文历算知识、农业水利技术、军事装备等达成"外王"的追求;同时,通过推广西方演绎逻辑,开辟了由智达德的新途径,希冀实现"内圣"。徐光启的努力激发了明清之际中西科学会通的高潮,促进了科学方法融入儒学,提供了儒学与科学良性互动的范例。  相似文献   

18.
《关雎》是一首形象化的说理诗。它通过生动的形象表现了室家之道对于天下之理的重要意义,体现了周初统治者对室家之道的意义的高度重视,是后来儒家修齐治平的大学之道的滥觞。得出这一结论,不仅有《关雎》的文本依据和《诗经》其他篇章的内证,还有周初的史实依据和周初的礼乐制度的依据,以及当时的思想文化观念依据。  相似文献   

19.
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祖荫  曾新 《文史哲》2007,(4):53-62
美学范畴的数量和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的。明中叶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开始发生蜕变,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在意识形态领域,早期启蒙思潮破土而出,抗议理学权威,冲击封建罗网,高扬人欲旗帜。在审美和艺术上,掀起了张扬个性、反对封建礼教、反抗传统思想的浪漫新潮。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出现了具有特定内容的"怪异"这一美学范畴。以"怪异"自居的启蒙美学家和艺术家们,在思想行为上,主张离经叛道,反对封建统治者所遵从的儒家经典和道德信条,标新立异,背离所谓封建"正统"。在审美理想上,要求表现艺术个性,创造"有我"的独特艺术风格。在美丑关系上,他们把"丑"提升到较高位置,以丑为美,直接歌颂现实生活中被封建统治者和卫道者视为"异端"、"癫狂"的形象。在艺术形象塑造上,他们常常运用怪诞手法,塑造扭曲变形的艺术形象,以强化创作主体的审美情感。"怪异",是明清启蒙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国之魂在德.道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道德教育和建设可以使人性得到升华.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以德治国",将道德建设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要深刻理解"以德治国"的内涵.承担着治理国家任务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做"以德治国"的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