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庆美术在抗日战争时期最为活跃、成绩最为突出的是木刻.抗战时期的重庆木刻版画作为抗战时期重庆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显著的特征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谱写了重要的一页.以著名版画家王琦先生为代表的一批爱国木刻版画艺术家聚集重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木刻艺术作为武器,创作了大量鼓舞人民抗战的作品.他们的革命战斗精神和他们开拓出来的革命现实主义艺术道路,为后来的美术家所继承和发扬,成为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建设的一份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的美术是我国现代美术史上的特殊篇章,而以进步的木刻运动为主流的“陪都美术”又是抗战时期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八年,重庆木刻运动蓬勃兴盛,呈现出五彩纷呈的景象。由于战时陪都特有的社会环境,使其木刻运动与解放区木刻运动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它代表着战时国统区木刻运动发展的规律和特色。本文将通过对战时重庆木刻运动兴盛的原因,分期及各阶段特点,理论建设和木刻运动特点的分析,从宏观上观照中国新兴木刻运动这特殊的一页,进而肯定其在我国现代美术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木刻运动,以现实主义手法表现抗日救国的木刻成为最广泛的抗战宣传武器.期间,重庆发行美术期刊种类繁多,1940年和1942年出版发行的《现实版画》《胜利版画》是迄今仅有的可查木刻期刊,它们为重庆木刻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抗战爆发后,内迁到重庆的广大艺术院校师生和美术工作者创作了大量抗战主题宣传画,主要包括简易直白的木刻版画、幽默机智的漫画,这些作品以选题的战时性、艺术语言的战斗性和作品刊发传播的战地性展现出直观夸张的表现力、生动通俗的叙事性和对妇女儿童等全民抗战的感召力,成为揭示日军暴行、鼓舞民众团结抗战、激励将士奋勇杀敌的思想武器。通过战时重庆宣传画研究可直观地感受到战时的美术工作者等艺术界人士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深厚的民族大义,及其执着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5.
与其他艺术形式相较,木刻具有诸如绘画等艺术形式所没有的视觉冲击力,这恰好为中国军民抗战精神以及事实的反映提供了一种完美的表现形式,于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国内抗战宣传上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情况下,为了使世界民众真实地了解中国抗战的现实境况及中国人民顽强不息的抗战精神,激励和联合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团结一致,在鲁迅的大力倡导下,中外各国尤其是与苏联展开了积极且颇有成效的木刻艺术交流.  相似文献   

6.
木刻副刊是抗战时期木刻运动与新闻联手的产物.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活泼的内容,短小精湛的宣传方式,不拘一格的反映抗战木刻运动的发展,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把握特殊时期、特殊环境、特殊地区木刻与报纸的发展,对抗战时期报纸上的木刻副刊梳理、整理,为研究抗战木刻与报刊奠定史料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以救亡图存为主旋律的1930年代,鲁迅曾为革命考虑而大力提倡木刻画。由此以后,新兴木刻运动在鲁迅的指导和影响下逐渐成长壮大。当时围绕木刻创作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即成本低廉。相对于其他画种,木刻被认为是一种经济门槛较低的艺术,尤其适合经济不宽裕的艺术青年。就狭义的木刻创作而言,木刻确实无需过高的经济投入,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学习木刻方面不存在资源壁垒;而且对一个亟待走向社会和大众的、广义的木刻创作即“木刻运动”而言,其所需的起步成本则非同寻常。木刻青年的筹款活动、工具及画集的采买、画室的经营,以及鲁迅对木刻集的精印出版、对木刻团体的慷慨资助等细小侧面,可以反映出木刻运动初期一些在以往研究中不易被注意到的具体物质问题,这些细节可以为考察木刻运动的现场提供若干新视角与线索。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中起到了独特的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借鉴西方近现代进步的美术思想,开放包容,为我所用。他积极参与美术革命,强调进步的美术家要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要有“天马行空似的”创造精神,要“为社会而艺术”。他大力提倡、扶持新兴木刻、连环画和漫画创作,使之成为中国现代美术转型期的代表性画种。他主张改造传统,适应时代。他批评写意山水“竞尚高简,变成空虚”,提倡汉唐气魄。他搜集、辑印汉画像石拓片和中国传统木刻,主张在木刻、连环画和漫画创作中多采用传统手法。他从对陶元庆、司徒乔和中外现代版画的深刻评论中,提出了“新的形”、“新的色”、时代性、“民族性”等一系列新思想,他崇尚“倔强的魂灵”、崇尚“战斗”精神和力之美,对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创作在现代中国绘画史上独树一帜。这批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政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延安木刻家及其作品,除了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外,在艺术上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主要表现在延安木刻版画艺术在民族特色方面的执著追求。延安木刻家们将西方木刻"拿来"时,"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鲁迅语),走出一条别开生面的木刻版画创作新路。抗战时期的延安木刻版画对新中国美术产生过深远而复杂的影响,确有深入研究和重新认识的必要。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曾经是中国人民民族解放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总后方。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十分重视根据地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文化界人士和文艺工作者积极推动“文化下乡”,为发展边区文化,丰富边区的文化艺术生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时,延安的美术工作者在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号召鼓舞下,从窑洞走到街头,创办了大众画报,开设了街头画展,建立起街头艺术台等等,努力使美术工作与  相似文献   

11.
桃花坞木刻年画是苏州特有的反映民俗文化的一种传统美术,也是我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 明珠。本文在讲述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历史及其艺术价值的同时,对当代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保护进行了研 讨。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桂林的抗战文化运动蓬勃发展,被誉为"文化城".荟萃桂林的现代作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文协桂林分会的推动下,众志成城,使得桂林的抗战文学创作空前繁荣,创作了一大批思想和艺术较高、影响较大的优秀文学作品,大大地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学宝库,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3.
鲁迅非常重视版画——尤其是新兴木刻这种“好的大众的艺术”(《<无名木刻集>序》)。他是我国新兴木刻的积极倡导者。为促进木刻运动的发展,给青年木刻工作者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借鉴,鲁迅从各方而作了大量的工作。别的不说,单是以他珍藏的外国版画举  相似文献   

14.
一、解放区木刻运动的缘起 1937年1月7日党中共进驻了延安,延安随之成为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成为延安文艺运动的摇篮。 1937年至1940年间,武汉失守前后,许多文艺工作者纷纷来到延安,延安成为解放区的文化中心。当时来到延安的木刻工作者先后有温涛,胡一川,沃渣,江丰,陈铁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三四年十月三日是中国无产阶级美术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伟大革命家鲁迅精心编选、“亲手印出样本”,自己出资印刷的第一本中国青年木刻选集《木刻纪程》出版了。他在序文中热切地期望着这本集子“做一个木刻的路程碑”,愿“作者都不断的奋发”,“一程一程的向前走”,让木刻这个艺术武器在革命斗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翻开《木刻纪程》,全书二十四幅作品,除极少数几幅,大部分作者是广东青年。鲁迅高兴地向人们介绍说:“擅长木刻的,广东较多”,他希望广东青年木刻团体能够  相似文献   

16.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木刻,是在继承三十年代前期鲁迅先生苦心孤诣培育的新兴木刻的革命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新兴木刻运动的革命传统带到延安来,主要是通过一批三十年代前期活跃于上海的左翼木刻家。1936年至1940年的几年间,著名左翼木刻家刘岘、胡一川、力群、温涛、沃渣、江丰、马达、陈铁耕、黄山定、张望等,相继从上海到达延安,他们都以“鲁艺”美术系为活动阵地,把新兴木刻的创作经验直接传授给青年一代。被国民党顽固派和日本侵略军层层封锁的延安,由于从事国画、油画、水彩画创作的绘画用品如颜料、油彩、画布、画纸、画…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在提倡、扶植新兴木刻运动的同时,对木刻的创作实践,理论研究,审美效应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都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和论述。他提出的“木刻究以黑白为正宗。”明确,透彻地表述了木刻这一艺术形式的个性特征。黑白木刻这一艺术形式在色彩处理上,采用黑白为主色,对色彩的提炼,选择达到极限的最佳色彩形态;在制作过程中使用刻刀这一特殊的“笔”,干炼、清楚,明快的刻凿,使刻板上出现各种不同需要的刀迹;拓印过程中产生的印纹肌理等一系列艺术手法,使黑白木刻艺术作品具有对比强烈,黑白分明,简洁明快,明确有力,以少胜多等艺术…  相似文献   

18.
宋欢迎 《东方论坛》2014,(3):92-101
鲁迅的思想精神不仅见诸于文字,同时也见诸于图画。1930年代,鲁迅对现代中国的木刻运动曾倾注了其所能及的心力和财力。为了促进中国新兴木刻的健康发展,鲁迅不但编选画册、组织"木刻讲习会"、举办外国版画展,而且他本人也在艺术理念对木刻家给予指引:其一,发挥创作主体的艺术创造性,展现木刻的"有力之美";其二,取今复古,广泛汲取有益的艺术因子;其三,发扬"民魂",创建属于民众的"生产者的艺术";其四,裨助美育,促使中国民众的心灵世界进向更为自由的天地。  相似文献   

19.
抗战期间,新四军积极吸引美术人才,在军队和根据地进行美术创作:包括木刻、油画、布画创作,宣传画、油印画、画传单,举办画展,出版画报,进行工艺、服装、舞台美术设计,建筑设计等。新四军美术创作活动,配合了抗敌斗争,服务于根据地经济建设,提高了军民的文化水平,扩大了新四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抗战期间,新四军积极吸引美术人才,在军队和根据地进行美术创作:包括木刻、油画、布画创作,宣传画、油印画、画传单,举办画展,出版画报,进行工艺、服装、舞台美术设计,建筑设计等。新四军美术创作活动,配合了抗敌斗争,服务于根据地经济建设,提高了军民的文化水平,扩大了新四军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