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4 毫秒
1.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最主要部分,包括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遇到的困难以及带给城市的问题两个层面.问题出现的原因为城市体制弊端,少数民族自身人力资本缺乏以及城乡、民族之间文化冲突与文化不适应.应当正确认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要构建预警机制、寻求消减对策,强化其对城市的适应与认同.  相似文献   

2.
我国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及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贫困问题较为严重,而且贫困代际转移明显.户籍制度、教育制度以及民族文化习俗等因素是少数民族贫困代际转移的主要致因.可以通过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完善农村保障体系等措施阻断贫困代际转移.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不同模型分析流动人口贫困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流动人口贫困主要表现为相对贫困,消费贫困发生率远高于收入贫困;贫困类型以持久性相对贫困和选择性相对贫困为主;乡-城流动人口更易陷入相对贫困,且不同贫困类型的发生率均不同程度高于城-城流动人口;部分个体家庭因素和流入地区因素均对流动人口陷入相对贫困有显著影响,其中个体及家庭因素比流入地区因素的影响更大,且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在不同分位点存在较大差异。政策启示在于应将流动人口扶贫工作纳入到整体社会扶贫的大格局大体系之中,并着眼于区域发展和致富的长效机制,减少相对贫困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是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地区,自2013年以来全国已完成8900万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工作,精准扶贫在各地广泛实施。文章采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状况家庭调查数据(2011年),对新疆、内蒙、宁夏、青海、广西、贵州和湖南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城乡贫困分布状况和贫困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在绝对贫困标准和相对贫困标准下,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少数民族的贫困发生率高于汉族,但城市表现出汉族贫困发生率和少数民族贫困发生率在不同地区各有高低的情况。在不同年龄组中,民族地区农村1660岁劳动人口的贫困发生率最低,儿童贫困发生率和老年贫困发生率因不同地区和民族表现出了差异性。城市汉族和少数民族均是老年贫困发生率最低,城市劳动人口贫困发生率居中,城市儿童贫困发生率相对最高。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提高以及农村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和城市就业都会减少城乡贫困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哈尔滨市三个城乡接合部的社区中居住的常住流动人口的随机抽样调查表明,流动人口的年龄为30-50岁的人居多,已婚者占绝大多数,男性略多于女性。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数高达90.4%以上。60%以上的人在流动之前低于当地的平均生活水平。他们来到城市以后,从事的是粗、重、脏、苦、累的行业和工种,收入普遍偏低。食品、固定的水电煤费、房租及子女就读或就托赞成为四项最大的家庭支出。哈尔滨的绝大部分流动人口来自于黑龙江省内,1996年以后流动人口的数量增加较多。用农村的标准来衡量,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但是与居住地的城市居民相比,差距非常大。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的贫困发生率显著高于城市人口。流动人口贫困层的贫困程度较城市贫困人口更加严重,是绝对贫困和生存性贫困。  相似文献   

6.
山区少数民族是我国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一类群体.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参与率是决定人们收入水平、是否贫困的直接原因.在实证分析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参与率、受教育水平的基础上,文章以市场参与率为视角,从山区和少数民族两个维度分析了山区少数民族贫困的成因,认为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致贫因素的累积和叠加,使得山区少数民族人口市场参与率低,贫困率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教育融入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足.为了了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教育融入的现状,笔者对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X小学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诸如民族文化、课业基础、家庭、年龄等因素对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教育的融入有较大影响.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分析,进一步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城市清真拉面馆是穆斯林流动人口最集中的从业单位。上海清真拉面馆的经营状况总体较好,从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文化程度较低,从民族构成看,回族比例最高,其次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撒拉族等民族,大多数就业者没有参加任何社会保险。通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显示他们在上海城市适应总水平超过了50%,从不同维度考察,以文化适应维度最高,心理适应维度最低。研究表明,影响城市适应的主要因素是社会支持、人际关系网络和语言文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越来越多,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突出问题不是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而是适应城市速度过慢的问题.来沪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程度已达到中等以上水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的各维度差异性较大;来沪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城市适应程度显著高于来沪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在城市适应的影响因素中,民族因素已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制度因素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贫困成因分析主要有两个理论取向:结构解释和文化解释.我国城市贫困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转型导致的"结构性"贫困.当贫困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并呈现长期化与固定化的趋势时,单纯的结构视角已无法拯救贫困,需要文化解释的介入.当前,城市"文化性"贫困从贫困群体的精神特征、社会交往状况和子女的受教育状况三个方面凸现.因此,政府的反贫困政策不仅要消除"结构性"贫困,更应该着手"文化性"贫困的疗治.  相似文献   

11.
西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社会弱势人群和艾滋病性传播的桥梁人群,艾滋病高危性行为引起关注。本文采取社会文化研究视角探讨社会文化因素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的影响。贫困、性观念较开放、性知识缺乏、婚姻习俗、转婚传统、使用汉语能力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社会文化结构失范、宗教信仰约束力减弱、医疗服务条件较差等因素促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发生艾滋病高危性行为。应针对相关因素进行艾滋病宣传教育及预防干预。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阿马蒂亚·森的贫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对于城市反贫困的几点思考:首先认识反贫困的本质,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性提高交换权利的框架图,并且从城市反贫困角色定位及职责层面、城市反贫困任务安排层面、城市反贫困能力层面等多个层面提出系统性反贫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山区少数民族是我国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一类群体.文章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参与率是决定人们收入水平、是否贫困的直接原因.在实证分析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参与率、受教育水平的基础上,以市场参与率为视角,从山区和少数民族两个维度分析了山区少数民族贫困的成因,认为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致贫因素的累积和叠加,使得山区少数民族人口市场参与率低,贫困率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将获得感作为衡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标尺,有利于维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益,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各民族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共同性,更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经济、政治、文化、民生四个维度研判少数民族城市融入的情况,发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依然处在初级融合的水平,离完全融入城市的目标尚有距离。在此基础上,提出塑造有利于少数民族经济获得感的积极型城市,打造激励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政治融入的开放型城市,营造适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文化融入的包容型城市和创建悦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民生融入的友好型城市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在性质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问题。因此,应遵循民族问题"社会化"的研究思路,借助社会排斥理论的主要观点,设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从分割性劳动力市场排斥、差异性政策排斥、层级性社会分层排斥、冲突性文化排斥等方面,分别探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面临的就业和相对贫困问题,权利保护和社会参与问题,族际交往和社会支持问题,宗教信仰和社会认同问题等。并且,以社会政策创新为实现路径,提出消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排斥,推进其城市社会融入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中的排斥与内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地向城市聚集.在社会排斥和社会内卷双重动力的推进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以小群体的形式占领特定城市空间,与主流城市文化之间形成了各种空间障碍和心理障碍,阻碍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和谐城市的建设必须逐步消除阻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各种障碍,促进民族关系的融洽.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从贫困文化的消极面去解读其意义,倾向于认为贫困文化是阻碍贫困群体发展的主要内在因素.格尔茨的"地方性知识"为我们理解贫困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格尔茨的地方性知识视角来看,贫困文化是贫困群体在特定的生存情境下形成的生存方式和意识形态,只有客观全面地解读贫困文化对贫困群体的意义,才有利于我们改造贫困文化,消除贫困.  相似文献   

18.
社会认同"内卷化"已经成为阻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沿海城市的重要因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认同"内卷化"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居住区间"孤岛化"、社会交往"内卷化"、就业形态"单一化"以及情感支持"族内化"不断强化的结果。建构有助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沿海城市的社会认同,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力推进:一是改善社会舆论文化环境,建立新型和谐民族关系;二是完善城市少数民族群体的利益均衡与协调机制;三是拓展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网络,积累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9.
利用来自湖北省一个村庄的质性调查材料,探讨了农村老年贫困的类型与成因。农村老年贫困既有经济贫困,也有社会贫困和文化贫困,家庭结构性因素是导致老年人经济贫困的关键,村庄价值层面的因素导致老年人社会贫困和文化贫困的产生。三种类型的老年贫困之间是有层次的,处在不同阶段的老人贫困层次不同。老年贫困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解决此问题既需要着眼长远的政策调整,也需要现阶段个人、家庭、社会以及政府的综合性协调努力。  相似文献   

20.
贸易自由化对社会文化方面产生的影响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从文化的角度审视,贸易自由化不仅面临经济的贫困,同样也潜在着文化贫困的风险。新旧文化交替过快产生个体文化行为混乱,少数民族文化瓦解,最终导致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产生难以跨越的鸿沟,这些都是贸易自由化下存在的隐患。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文化的贫困可能导致经济发展混乱,环境保护意识丧失,社会发展软性制约因素缺失,个体对于新经济发展形式的盲目抵制以及在此过程中对于新主流文化的无所适从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