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解决国企改革难点的宏观战略与微观操作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有国企。七十年代以来,各国国企相继出现了普遍性亏损,最终导致政府财政状况的恶化。与此同时,各国经济技术条件的变化,又对国企提出了调整存量结构的要求。从七十年代至今,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国企改革的浪潮。各国都在设法克服国企存在的产权关系不明晰、经营管理不善以及效率低下等弊端,为国企成功经营创造适宜的制度环境。都采取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方式,找到对国企合适的控制点和放权点。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全面加强对国企宏观管理。1.西方发达国家国企改革的启…  相似文献   

2.
温源 《决策探索》2015,(1):51-52
当中国经济的新常态遭遇世界经济的复苏疲态,当国企与市场经济融合中屡屡受制于政企不分的牵绊,当一部分"排头兵"站上国际起跑线,而另一部分却仍立于亏损边缘……与20世纪末那场国企改革相比,新一轮国企改革无疑更复杂也更艰难。怎样通过国企科学分类为改革奠定体制基础?推进混合所有制如何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国企监管如何与现代企业制度更好地融合?瞄准经济发展中一个个深层次问题,国企改革开始了一场大"手术"。分类改革要先"动刀""长期以来,说到国企,就有一种观点  相似文献   

3.
当中国经济的新常态遭遇世界经济的复苏疲态,当国企与市场经济融合中屡屡受制于政企不分的牵绊,当一部分“排头兵”站上国际起跑线,而另一部分却仍立于亏损边缘……与20世纪末那场国企改革相比,新一轮国企改革无疑更复杂也更艰难。怎样通过国企科学分类为改革奠定体制基础?推进混合所有制如何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国企监管如何与现代企业制度更好地融合?瞄准经济发展中一个个深层次问题,国企改革开始了一场大“手术”。  相似文献   

4.
正自从上世纪我国在国企改革中引入现代企业制度以来,公司制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国有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以公司制为典型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虽然已经被西方经济发展史证明是一种非常科学和有效的制度,但是进入中国后却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症状,许多国企的公司治理工作只是具有形式上的规范性而没有产生功能上的有效性。要促进国企公司治理从"形似"走向"神似",必须深刻认识当前国企公司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且从源  相似文献   

5.
《领导文萃》2014,(24):30-33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定调国企改革后,"国企日子不好过了"的声音开始出现在舆论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第四次会议,将国企高管的薪酬问题再次纳入了改革视野。这给了舆论一个等待已久的信号。现在,随着《中央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两文件的出台,国企领导的日子也不那么好过了。中国国有企业经过几轮改革,从计划经济的纯国有化走出  相似文献   

6.
<正>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企改革也加大了力度。从目前国家和各省市的改革战略上看,国企改革的主要思路仍然是如何抓大放小的问题,但是在具体的操作手法上,显然与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国企的“放小”,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员工持股的改制,而且采用这种解决方式的比例比以前有所加大,在具体操作步骤上也得到了逐步完善。国企的“抓大”,则取得的突破较小。各级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除了继续抓好大型企业的经营,还继续搞集团化建设,力图以规模化、集团化来应对入世后的挑战。 总体上说,国企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在思想观念上还没有太大突破,不论是抓大,还是放小,都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7.
国企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统分统销,利润全额上缴,虽效率低下,但基本实现了全民共享。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实行利改税后,国企上缴利润变成了所得税形式征收,那个时期国企所得税远高于其他经济组织。随着国企要求实行与其他企业一样的所得税收后,国企基本上就把全民股东甩在了一边。国企与其他企业平等缴纳所得税,却忘记了其经营应该给最大股东——国家,本质是人民回报经营成果。这可以说是国企改革的一大漏洞。对于国企利润问题的争论也一直不断,2007年我国开始逐步要求央企上缴部分红利,但关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与使用的改革还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8.
两电信巨头涉嫌垄断一事仍迷雾重重。12月10日,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2011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公开表示,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将使国企向两个方向集中,未来会逐渐形成两种不同类型的国企:公益型国企和竞争型国企。由此引发了公众对两类国企改革路径的广泛争议。从垄断到公益,国企转身有多远?这是值得人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序幕,国企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与以往的改革方式不同,各地相继出台的国企改革方案,大都强调了分类改革的路径。然而,国企深化改革成功的关键还要靠分类治理。对于国有企业治理而言,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深化国企改革过程中必须贯彻分类治理的思维。从顶层设计角度看,分类治理首先要求国有企业治理不能直接照搬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等治理方式,而应明确国企的功能定位和分类,并针对不同类  相似文献   

10.
国企的健康发展直接影响到了全国经济的发展。在当前转型期,我国国企处于重要的发展转型期,国企改革和转型期,对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国企有重要的作用。在转型期,国企在发展中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国企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推动力。本文对转型期国企中创新性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策略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1.
国企改革的思路应该是把大型国企拆分成更多更小的个体,使之充分竞争,从而滋生活力,这样才是企业做强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国企改革中,有人借机大搞内部人寻租,国企的巨额资产大量被转移、被侵吞,流入个人腰包,尤为普遍的则是一些国企的领导者贪图贿赂,因小失大,置企业的生死于不顾,结果使企业经营屡遭败绩,甚至一蹶不振,濒临破产,腐败行为日益猖獗.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国企缺乏必要的权力制约.  相似文献   

13.
<正> 时下在学术界流行着一种“默契”,即中国的国企要摆脱困境,要扭亏为盈,只能是进行彻底的所有制变革,从国有转化为私有。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根治国有企业的病。 理由很简单,国企大面积亏损的事实摆在眼前。国企是中国政府最疼爱的儿子,享有特殊韵待遇和优惠的政策。可是最不争气的也是它。多年来,国企改革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看到西方两权分离做得卓有成效,也来一个两权分离,希望藉此一改国企颓势,然而效果不佳;随后又设  相似文献   

14.
<正> 历史的镜头推移至公元1994年11月28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提出了“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完善宏观管理体制”的国企发展主攻方向。人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国企改革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步履蹒跚,沉疴难愈。这是改革开放16年来国企所走过的艰难历程的真实写照,人们似乎不难发现昔日的支柱、栋梁早已失去了当年的雄风和辉煌,已无优势可言。如何再现辉煌,重振雄风,成了中国改革者们最为头痛,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刘皎洁 《决策探索》2007,(11):62-63
在国企改革中,国家通过政策预期风险导向审计、政策执行实施监控审计、政策结果绩效评价审计,分别在制定、执行、评价国企改革政策上进行监督和控制,这三个方面相互衔接、相互印证,形成对国企改革政策的一个整体的预警体系,共同发挥对国有企业改革政策制定、执行、评价的控制功能.笔者拟从国企改制不同阶段论述对实行政策预期风险导向审计、政策执行实施监控审计、政策结果绩效评价审计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一直在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改革后的国企在经营环境上已经与传统的国企有着很大的不同。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还在进行当中,国企改革所面临的问题非常复杂,无论是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的调整,还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或者是支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参与到国有企业改革当中来,这些都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所面临的问题。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无论面对什么问题,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加快改革顶层设计是当前国家面对问题所达成的共识。  相似文献   

17.
与西方国家相比,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在发展中国家还相对落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中国企业成为日益强大的社会和经济组织。随着这些变化和中国近些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在中国,63.15%的企业为国有企业,它们在中国经济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中国国有企业成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执行者。而国企员工作为企业的重要人力资源和企业战略目标的具体实施者,不仅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旁观者,也是企业社会责任措施的直接体验者。这些直接和间接的体验会让员工形成他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而且很多西方学者研究的结果表明,员工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最终影响组织绩效水平。因此本文探讨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国有企业中的应用对其员工的影响,并对中国国有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一些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魏永刚 《经理人》2004,(11):6-6
一个国家强盛的后面是几个成功的企业,一个成功企业的背后是几个成功的理念,这是西方管理界盛行的观点。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开始教授营销课程,那时的中国企业完全没有营销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于榕 《经营管理者》2009,(23):77-77
中国的学者对于中国经济转轨中的国企改革一直坚持以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和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对马克思著作的深入分析,通过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系统研究,结合中国经济转轨中国企改革的实际需要,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进行重新归结,作为我国国企产权改革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进入法国民众的视野早在13、14世纪就开始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形象在法国也从开明、富饶的中华文明演变为落后、野蛮的中华帝国。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在物质文明还是在精神文明领域,中国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当代的法国电影无视这些进步,依然在西方中心主义思维的指导下将中国和华人的形象置于落后、野蛮的弱势层面。本文试分析几部当代的法国电影研究中国形象,并试图找到改善这一形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