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政华 《决策探索》2009,(15):67-69
继20年前成功摆脱乡镇企业主导的“苏南模式”之后,外资主导的苏州经济增长模式,也似乎走到转型的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2.
经济社会发展一直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的长三角苏南板块,由于民营企业的大发展和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的崛起,其经济发展模式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在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增长的同时,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在逐步显现。主要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缺乏,体现核心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不多,档次不高。苏州作为苏南经济板块的代表,其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可以说是苏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缩影。苏州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增强核心竞争力,是苏州乃至整个苏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在进一步发展过稗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苏州历来以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著称于全国。在率先发展方面,苏州在2006年就实现了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江苏省委、省政府制定的高水平小康社会4大类、18项、25个指标全部达标或超额完成。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方面,苏州每个时期都能比较正确判断形势,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抓住重点,形成特色,及时转变发展方式,曾创造出“双季稻、三熟制”,“乡镇企业苏南模式”,“外向型经济”等发展模式,做到了城乡协调发展。苏南跃出六只虎,个个都是百强县的前十强。做到了发展新区与保护古城相协调,  相似文献   

4.
《领导决策信息》2010,(9):30-31
继200B年12月中央制定并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千人计划”后,各塔区市有关人才引进的“百人计划”、“千人计划”乃至“万人计划”也纷纷出台。和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各地方更加注重将人才引进计划与当地的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相契合.通过对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和专业才能的转化及应用,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占领新兴产业高地、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运宝 《决策》2007,(9):I0001-I0004
1997年3月,宁国撤县设市。10年来,宁国先是经历滑入谷底后的阵痛,接着进入全面改革的调整期,2000年走过拐点后,宁国县域经济一路上扬,6年综合实力位居安徽省第一。如果把观察的时间段拉长,宁国经历了学习“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两次经济腾飞,更在1994年跨入全国百强县的行列,这是安徽省至今唯一的全国百强县。 前两次的成功谋势,让外界对宁国“无中生有”的板块经济,以及宁国的最大财富——企业家,都投以惊叹的目光。在擂响重返百强的战鼓后,宁国迎来了建市10周年的庆典,进入下一个发展10年的宁国,其第三次谋势更是进入到新阶段。 善弈者谋势。曾经演绎了传奇的“宁国人经济”,在经历大浪淘沙的洗礼后,奉献给外界的,将不仅仅是经济数字和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各种所有制经济实体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如千帆竞发,各显神通,奋力拓展,气势如虹,其中民营企业发展势头迅猛,在全市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赢得了“半壁江山”之誉。当前经济形势十分严峻,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欧关等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对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在此大背景下,苏州民营经济必然受到负面影响。经济环境的恶化,使得民企的“瓶颈”障碍一下子凸显出来,对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因此,研究、探索金融风暴对民营经济的冲击和民企“瓶颈”凸显的克服办法以及加快转轨变型步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7.
今年4月.四川省召开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会议.全面启动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决定用5-10年时间.引进2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5月26日,四川省下发《“百人计划”引进人才享受特定生活及工作待遇的若干政策规定》,开通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川创新创业的“绿色通道”。在此之前.江苏省面向海内外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工作再度加力.  相似文献   

8.
“十五”计划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着力点放在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上。虽然“九五”计划也强调经济结构调整。但“十五”计划强调结构调整又有新的变化。首先,过去是短缺经济下的调整,而这次是供求关系发生变后技术革命带动下的调整;其次,过去是局部的调整。而这次是全面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再次,过去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调整,而这次是经济快速发展下的战略性调整。  相似文献   

9.
2008年,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中国4600多万的中小企业的生存受到了巨大的威胁。“温州模式”,作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典范,如何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实现突围,对于我国众多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两个率先”不动摇,立足“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巩固和发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相似文献   

11.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任务之一.从“十五”到“十一五”,我国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区域发展战略基本形成.同时.中央还根据地区不同特点制定了一批促进地方发展的区域规划和政策.这些成为新世纪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亮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
《领导决策信息》2010,(9):24-25
2008年12月,《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出台,作为落实《意见》的一个实质内容,2009年1月,“千人计划’’正式启动,将用5到10年的时间,重点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伴随中央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各省区市“百人计划”、“千人计划”乃至“万人计划”也纷纷出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各省区市引进海外人才构筑人才高地的做法进行梳理、比较,其中有很多经验或模式值得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13.
回顾“十一五”的改革。我们不由得想起2006年3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讨论时明确表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8天后,温家宝总理在中外记者会上用三个“更加”——“更加清醒、更加坚定、更加努力”再次表明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中央领导两次高调谈论改革。在很多人看来。针对的就是自2004年起社会上关于改革问题和方向的激烈争论。以中央领导的表态定调为新起点.我国体制改革从“十一五”开始进入全面攻坚阶段。  相似文献   

14.
《领导决策信息》2010,(33):27-2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亮点之一。城市化率近年来每年上升1.2%左右,现已达到46.6%的水平。不久前,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3》,认为,“十二五”期问,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超过50%,到2015年达到52%左右。同时,麦肯锡研究院也认为,再过几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超过50%,中国城市人口到2025年将达9.26亿,到2030年将超过10亿。  相似文献   

15.
3月31日.深圳市召开城市发展工作会议,这是该市首次召开如此大规模、专题性的城市发展工作会议。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在讲话申多次脱稿.阐述他眼中关于深圳未来30年的城市发展理念。王荣提出.要牢固树立“以城市发展引领各项事业发展”的新理念,进一步创新城市发展模式、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  相似文献   

16.
《领导决策信息》2012,(48):18-19
经7月20日南京市委第十三届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讨论,南京市《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率先基本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意见》2012年8月21日正式发布。《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并在2015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人的现代化。从人的角度研究谋划一个地区和城市的科学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率先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人的现代化”之路,在国内实践领域还没有先例。  相似文献   

17.
《领导决策信息》2014,(2):18-19
正既非经济特区,也无特殊政策,作为普通的地级市,佛山是如何达到高收入水平并超过上海?作为中国的领先城市,佛山如何应对具有系统惯性的全国性结构转型难题?佛山成为高收入城市的发展历程能否引领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2012年底,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与香港经纶国际经济研究院开始合作,研究佛山的经济增长案例,采取了一个"123456"的分析框架,透视佛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为中国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城市层面的经验及教训。  相似文献   

18.
宋燕鹏 《领导之友》2012,(1):34-35,38
"城中村"是城市扩张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从2000年开始,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扩张,"城中村"问题成为摆在各级城市面前的重要问题。"城中村"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城市发展的阻力,成为与城市主体相对立的文化  相似文献   

19.
孔向阳  王予安  高晓光  欧浩军  汪名  吴明 《决策》2010,(12):I0002-I0005
随着2010年的即将结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个五年计划也随之画上句号。 合肥在“十一五”发展历程中,狠抓工业立市、招商引资、县域突破和创新推动等战略,有力推动了产业迅猛发展;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提升了综合承载力;狠抓对外开放,成功地吸引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来肥发展;狠抓改革创新,初步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20.
“十五”计划明确提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预期目标。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