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常婕 《决策与信息》2009,(10):73-75
全球人口继续增长,可耕种土地却越来越少。科学家预计.到2050年,粮食产量必须增长一倍才能满足90亿人口需要。面对沉重压力,他们开始计划第二次绿色革命,寻找喂饱世界的办法。  相似文献   

2.
人口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和核心,创新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机制,是人口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关键问题。本文根据秦皇岛市的历史基础和地域特点,从转变服务理念、优化组织结构、抓住服务管理重点和实现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目标四个方面,提出具有较强区域的针对性和现实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一、现阶段我国人口状况 人口是社会系统的核心,是发展的原动力和终极受益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现阶段的人口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不论是从总体上来看,还是从局部某一地区来看,我国的人口状况都是不容乐观的。  相似文献   

4.
王弘翔 《经营管理者》2013,(28):184-184
<正>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聚集,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农村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从我国现实来看,2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和镇的非农业人口为1.5亿,占非农业人口总数的48%,美国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人口达1.7亿,占总城市人口的比重达73%,这说明我国小城镇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成为我国加快城镇化  相似文献   

5.
一、现阶段我国人口状况人口是社会系统的核心,是发展的原动力和终极受益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现阶段的人口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不论是从总体上来看,还是从局部某一地区来看,我国的人口状况都是不容乐观的。人口状况最主要的影响作用于经济  相似文献   

6.
外刊外报     
正中国城镇化须跨越四个障碍《南华早报》4月30日从农业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新的城镇化阶段可能在中国各地产生不同的结果。领导人如何应对基础设施投资、地权、人口流动和筹资问题将决定改革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7.
《领导决策信息》2014,(3):27-27
正130个重点城市行政辖区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地均GDP分别为5037人/平方公里和2.95亿元/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6倍和2.27倍。17个重点城市的人口城镇化快于土地城镇化,但节约集约用地动2态趋势向好。2009年-2011年,30个重点城市的城镇人口增长速度为12.7%,总体上快于城镇建设用地扩张速度(9.8%),增长弹性系数达1.29,高于全国0.74的平均水平;有17个城市增长弹性系数大于1,人口城镇化快于土地城镇化。  相似文献   

8.
杨长富 《决策探索》2008,(18):68-69
自2000年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城乡养老问题,尤其关注如何解决农民养老问题。2007年1月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4亿,比重从2000年的9.9%增长到16.0%。相关统计表明,我国9000万农村老人中约有90%享受不到社会保障。如何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也是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包容性增长"的基本含义是倡导机会平等,使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所有群体能够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具体讲就是指一国经济增长、人口发展和制度公平三者之间的有机协同,所有社会成员既能够对经济发展过程积极参与,也能够对经济发展成果进行共享。"包容性增长"在本质上是"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念在增长上的集中体现,它明确了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的同步性,揭示了经济增长的落脚点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程光 《决策》2014,(12):6-6
<正>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镇化迅速完成了"量"的积累,城镇人口快速增加,城镇化率显著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1978年至2011年,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1.3%,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但是,"土地城镇化"远高于"人口城镇化"。统计数据显示,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991年的1.4万平方公里扩张到2011年的4.4万平方公里,增长了214%,而城镇人口同期只增长了123%,表明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式是"粗放"的。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我国特大城市从1997年的34个增长到2007年的63个。中外城镇化历史经验表明,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的最佳发展,在客观上存在一个适度、合理的人口承载量,那么我们这些特大城市人口超载了吗?对此,国家行政学院张占斌教授分析,近几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虽然出现了不少城市病,尤其是超级城市和特大城市出现的比较严重的交通堵  相似文献   

12.
许志峰  成慧 《决策探索》2014,(11):23-25
"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100多年前,马克思这样阐述城市的集中性。 100多年来,城市化与工业化两大车轮,推动人类社会滚滚向前。然而,当"集中"到了一定程度,人口高度集聚的大城市开始遭受"城市病"困扰时,人们首先从"分散"中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13.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首先要解决好四方面认识问题。一、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口的集聚和城镇化,反过来城镇化的发展又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拉动和促进作用。所以,城镇化的推进与经济发展的程度要匹配。二、基础是农业现代化。工业及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而且能够吸纳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的前提,而农业只有实现了现代化才能解放出一部分劳动力支  相似文献   

14.
正城镇化建设是重点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的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发展道路。小微企业对城镇化的贡献率不断上升,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化建设中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及融资困境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镇化水平实现了从传统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从低城镇化率到高城镇化率的一个转型发展过程。在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小微企业对城镇化建设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已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小微企业数量已达到  相似文献   

15.
一、必须充分肯定,计划生育有效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缓解了人口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带来的沉重压力,加速了小康目标实现的进程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的人口控制工作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30多年来,全国累计约少生3亿多人口,为家庭和社会节省抚养费和物资技术装备费约14万亿元。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语: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不适当的活动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国际社会开始从战略高度关注国家的生态安全问题。生态安全成了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国防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的基础和载体。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人口增长和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生态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维护生态安全就是捍卫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巩固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加大环境污染的防治力度,防范突发环境事件,努力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人口红利一直以来是我们经济取得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是近几年我国各地人口结构均出现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生育率低、老龄化趋势明显,劳动力资源出现了相对紧缺。这意味着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到的拐点就是指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本文正是从刘易斯拐点的视角来观察桐庐当前的人口结构变化状况,并深入分析了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情况对桐庐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对经济的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好处,但更有不利的一面。桐庐政府应该抓紧调整和优化人口结构,丰富社会经济发展所必要的足量的高质量的劳动力资源。  相似文献   

18.
《经营管理者》2014,(2):19-19
2003年,世界朝着数字时代又进了一步。这是一个变化的新纪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将比工业革命大2—3倍。世界数据总量的90%左右是在过去两年里创造出来的。到2020年,储存数据数量将比2010年大50倍。许多权威人士认为这一数据大爆炸堪比新型石油,甚至是一种全新的资产类别。  相似文献   

19.
正■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各级政府重要的是做好规划和制定合适的公共政策。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城市化伴随工业化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从启动期到发展期、再到稳定期的历史过程。所谓稳定期,就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农村人口基本停止了向城市的趋势性迁移,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江苏省副省长徐鸣近日在《农民日报》撰文指出,探究城镇化进程中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梁振涛 《决策探索》2014,(20):50-5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近年来,河南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但从总体上来看,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政府在转移人口中的促进政策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严重制约了转移人口的质量和水平。本文在对河南农业人口转移现状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发挥政府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中作用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