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类社会在原始时期的早期社会组织、家族的起源、形态和发展等问题,中外学者历来看法不一,各持己见,至今尚未彻底解决。本文仅就海南岛黎族在文化遗存上的一些遗迹,说明黎族的父系氏族制是由母系氏族制发展而来,兼及黎族的母系氏族制向父系氏族制过渡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与时评勃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时评勃兴的年代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时代。所谓社会转型 ,主要是指社会的整体结构即社会结构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具体表现为 :经济领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政治领域由集权政治体制向现代民主政治体制转变 ,文化领域则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过渡。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时评 ,一旦蔚然成风 ,必然对社会转型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 ,转型期思想启蒙的完成可以借助时评 ;其次 ,表达自由的实现可以借助时评 ;再次 ,社会共识的形成可以借助时评。  相似文献   

3.
解读了黎族双面绣的起源、研究现状、刺绣流程和含义,并从纹样图案和色彩运用两方面分析提取了双面绣的艺术元素,结合现代审美与流行趋势,将双面绣创新设计运用于服饰设计中,给传统的黎族双面绣带来新的发展方向.旨在通过这种创新设计给服饰品带来消费新时尚,并为传统民族文化提供新的传承思路.  相似文献   

4.
黎族作为海南岛的世居民族,具有独特的家屋模式和社会结构特征。文章借鉴"中间派群岛"家屋社会建构模式理论,通过对黎族家屋及其三角灶的文化象征、家屋与亲属关系以及家屋在社会交往中所建立的网络关系三个方面的讨论,提出黎族是以家族长为向心力的"中心型"家屋社会,在与家族关系并重的横向社会延续中,以好客习俗与互惠机制发展出由家屋到家族外的圈层结构和多种互惠形式并存的内在整合机制,进而实现了无文字黎族特有的家屋社会秩序及其文化延续,展现出海南黎族家屋社会的文化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解读了黎族双面绣的起源、研究现状、刺绣流程和含义,并从纹样图案和色彩运用两方面分析提取了双面绣的艺术元素,结合现代审美与流行趋势,将双面绣创新设计运用于服饰设计中,给传统的黎族双面绣带来新的发展方向.旨在通过这种创新设计给服饰品带来消费新时尚,并为传统民族文化提供新的传承思路.  相似文献   

6.
80年代是农民社会文化心理转型的阵痛时期,在农民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精神的震荡和冲突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土地观念的转变.逐步挣脱土地的精神束缚,建立起与土地的新型关系.二是商品意识的觉醒.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扩展了农民的心理空间,农民由自给自足型农民转向市场型农民,标志着农民从传统向现代的嬗变.三是道德上的困惑与迷惘.自我意识的觉醒促进了道德观念的进步,但人们更多的还是困惑与迷惘道德转型中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性的冲突;"以恶抗恶"者的道德自省与困惑;欲望的泛滥与道德的乏力.而农民社会文化心理的变迁归根结底在于传统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海南全岛解放后,党和政府根据黎族苗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实际,制定了一系列以经济-文化为主的政策措施,促进了海南黎族苗族地区由初期农耕社会-狩猎采集社会向农耕社会的转化,使得其农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基础设施迅速改进、教育文化水平迅速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迅速地拉近了与其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距离,并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实践证明,这些政策措施,既符合农业社会的发展规律,又充分联系了黎族苗族地区的实际,因而在当时取得了良好的政策效益,其亦给当今推动海南黎族苗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从血缘关系渐变为地缘关系,是海南黎族和台湾高山族传统社会组织的历史发展趋势.两族的传统社会组织在地域界限的划定、社会组织的构成基础和部落决策层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证明两族间有着相近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9.
20世纪里一桩最伟大与庄严、最迷惘与挑战的事实就是全球文化与社会的变动.而这一全球性的变动,就是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大变动,也就是说人类世界中所有传统社会都在逐渐消失.毫无疑问,我们中国也不例外.中国也在或多或少地、或快或慢地、或是自动地、或是被强迫地从传统的藩篱中走出来.尽管人们对传统还有深执与强烈的依恋,但没有一个民族或国家能完全抵抗“现代化”的诱惑.  相似文献   

10.
对传统与现代及其相互间关系的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 现代"是学者们所设的二元观的表现形式之一,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有明显的差异。现代性意味着对传统性的突破和否定,但也包含着对传统中积极因素的肯定和发掘。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可分为不同的层次,并因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历史及文化的差异而有不同的变迁模式。传统文化是现代化的基础,现代文化又是未来的传统文化,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深入人心,趋利的商人阶层历来备受轻视和贬抑。当然,相反的观点也一直存在。中晚唐时代,不少文人更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一种反主流的商人观。李商隐及其前辈韩愈、柳宗元等人的文章中就有赞商、扬商的言论,这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与思考,也印证了时代的发展和新变。  相似文献   

12.
畲族传统民俗文化是宁德市重要的财富和文化遗产。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畲族传统民俗文化面临濒危境遇。结合上金贝村"三月三"赛歌会,分析指出实现畲族传统民俗文化的现代化是实现其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而作为集文化与旅游产业于一体的节庆旅游则为畲族传统民俗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秧歌戏与扭秧歌并非同一艺术样式。作为省、市两级非遗保护项目,广灵秧歌目前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仍有成为"博物馆艺术"的危险。自上而下的文化体制改革,并未有效地改善广灵秧歌当下面临的濒危态势。对待诸如广灵秧歌这类传统文化的态度如何,才是更为内在也是更为本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文化,特别是传统的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都面临失传的危险。本文分析了城市化背景下乡村文化保护的困境以及传统文化保护与农民分享现代文明成果的关系,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文化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出现和因特网的影响,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愈来愈频繁,也给我国的文化安全带来了许多隐患。我们必须着眼于未来,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创新中国文化,在吸收西方优秀文化的过程中保留中国文化的特色,从而更好地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6.
传统文化及其孕育的民族精神是真正地把一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并赖以生存繁衍、世代延续的根。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部分的中原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的思想文化精华仍具有不容忽视的现时代价值。传统的“持中”、“尚和”、“宽厚”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思想基础;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现代复兴而奋发进取提供动力之源;有关义利关系思想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提供重要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7.
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同时也使其不可避免地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尤其是商业的冲击,导致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面临着新的破坏和生存危机。音乐界与文化界应该加强对西部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正确引导西部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紧跟时代的节拍,突破自我封闭,拓宽发展空间,借鉴、吸收现代文化的多元形式,使其焕发出新的更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腐败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中国传统"家文化"及其泛化的影响,造成公共权力的私人情感化,使各种制度的执行缺乏刚性,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乏力;传统"官本位"文化造成广大民众对权力的普遍崇拜、恐惧及依附心理;传统文化对官员的制约"重内省,轻制度"思想的影响,导致权力制衡机制不完善;我国民众主体意识不足,对公共权力的监督缺乏国民心理基础。因此,反腐败必须改造落后的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我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语言学和社会学基础知识入手,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自我意识的缺失和不健全,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我意识一直依附于族类意识而存在,形成群体本位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认为在当前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在积极发展自我意识的同时,还要防止其异化。  相似文献   

20.
文化对于自然,呈现出顺应和超越的双重关系.自然的合理性主要体现为以因果链条等形式出现的规律性和必然性,文化的合理性还体现着人类的目的性.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根本目的,用自然之所有创造出自然之所无,是文化的根本价值.新文化运动用自然主义反对传统的道德主义,要求把文化和道德建立在人的自然本性基础上,反映的是现代性对于传统性的反叛.但其基于进化论的自然主义思想方法,却有将人的存在还原为自然存在的潜在危险.须知,不顺应自然,人可能还不如动物;不超越自然,人还只是动物.我们应同时超越传统的道德主义和五四的自然主义,在全面把握文化与自然关系基础上重新解读以父子之道为核心的传统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