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移民搬迁伴随生活方式的改变,势必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冲击,而安置方式和社会支持网络的差异更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发生变化。利用2011年陕西省安康市"农户生计与老年人健康"调查数据,检验了移民搬迁、不同的移民安置方式对农村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探求了移民搬迁中社会支持机制的作用。结果发现:移民搬迁本身对农村老人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正影响,但由于移民搬迁导致社会支持网络的变化,使得移民搬迁与非移民搬迁老人的心理健康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的安置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显著不同;社会支持网络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提供了重要的保护机制,而且调节了移民搬迁及不同安置方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政府应该合理规划移民安置方式,打造良好社会环境,促进移民老人的社会融入和交往,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2.
采用问卷方式对地处海岛的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相当部分一年级新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躯体化症状,影响其学习质量和生活质量。调查的目的是提请教育者关注学生个体主观的身体不适感及其与个体心理过程的关联,重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解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外心理健康专家对心理健康标准做了各种研究与论述 ,他们在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哪些特征方面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但是 ,所有专家都认同心理健康的人是社会适应良好的人。对什么是心理健康 ,不能从个体的表面特征来加以描述 ,而应从心理健康对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作用来考虑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个体社会化的阶段及影响因素。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人格并使个体行为与社会规范取得一致 ,这样人们就能够保持正常的社会生活和心身发展乃至心理健康 ;而当个体社会化进程发生偏差 ,就会引起个体社会的适应不良 ,甚至造成心身障碍。因此 ,人的社会化理论是心理健康的社会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社会文化震荡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点,它对个体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并引发出各种心理问题,因此,研究社会文化震荡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源和影响机制,才能为社会发展和个体心理救助提供有效建议。笔者通过访谈结果发现:社会文化震荡有系统的影响源;在影响源里,社会变革与发展影响显著而持久,思想观念嬗变等则表现出时代性;个人背景分化了社会文化震荡的影响;社会文化震荡对心理中介如认知、体验和态度因素影响明显;社会文化震荡显著影响个体事后情绪与观念变化;心理中介对心理健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兰州市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关系为研究内容,以男女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作比较,采用生活方式自评量表与SCL-90量表的问卷调查法.用数理统计学中的皮尔逊相关系数计算生活方式与健康生活的相关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女生还是男生,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之间有显著性的相关关系,生活方式对女生心里健康的影响大于男生。生活方式提高一个的等级,心理健康阳性症状出现的可能性下降60.4%,生活方式对于心理症状的缓解存在很大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生活事件与焦虑情绪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事件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与焦虑的发生有一定关系。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焦虑的发生状况,以及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从而使学校、教师和心理学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体验、生活状态,并且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措施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愉快地完成学业,顺利地步入社会。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不良的本能生活行为方式、社会成瘾生活行为方式两个方面探讨了不良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公众心理健康与社会文明进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必然改变人们现有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必然带来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变化 ,必然加剧个体之间、团体之间、国家之间的竞争 ,必然打破原有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平衡关系 ,必然导致利益获取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社会公众面对的生活事件越来越复杂多变 ,原有的心理平衡可能被打破 ,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公众的心理负荷有可能超过其可承受的“阈限”。在这种状况下 ,公众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突出 ,若不及时加以调适和解决 ,必然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和文明进步。其后果轻者造成公众方…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人际交往在生活中占的比重显著加大,人际交往的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有研究表明应对方式的不同会影响个体的情绪状态,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本文采用社交焦虑问卷(IAS)和应对方式问卷(CSQ)对368名大学生进行测评,并用SPSS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从性别、专业等角度更细致地分析大学生应对方式不同的形成原因,进一步探讨其与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条件,对此,已有越来越多的教育者给予了高度重视。文章主要探讨了三个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及其标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维护和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心理健康标准的质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理健康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人们已经习惯教科书上的既定标准了。但是 ,近几年来 ,研究人员对此及问题与矛盾提出了不少疑问。文章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提出了自己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所普遍关注的焦点。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日常管理之中,创设良好的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家庭心理环境和社区生活环境,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心理危机,预防高校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成为各高校迫切需要共同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历史上心理健康概念内涵的发展及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由此得出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借鉴、概念界定和教育过程等方面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现状及培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文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整体上不容乐观,存在多种偏差:心理健康价值意识的滞后性;知与行的矛盾性;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性;心理咨询意识的淡薄性。文章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设大学校园心理文化,发挥大学生的心理互助功能,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心理教育师资队伍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培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内隐自我指自我中那些不能被意识知觉和控制的方面和成分。自我平衡、自我驱动、社会文化影响等理论对内隐自我的心理机制进行了分析。内隐自我对于心理健康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内隐自我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健康心理存在着不同于外显水平的内隐机制;情绪障碍在内隐水平影响着心理健康;内隐自我通过态度影响着个体的不良行为;另一方面,内隐自我对心理健康服务具有深刻意义: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内隐自我会影响其工作,健康服务工作者的内隐自我对其工作态度甚至医疗行为都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新生心理健康普查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常规工作之一.在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过程中呈现了诸多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认识心理测验的有限性,认识心理危机预警因素的复杂性,重新审视新生心理普查的目标,重新定位新生心理普查的功能,将筛选心理危机目标转化为心理健康服务目标,将心理档案建设工作拓宽延伸,充分发挥各级力量,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大学生涯期间。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使用自编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问卷,对864个残疾人进行施测,旨在调查和了解我国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现状,为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超过1/3的残疾人对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评价较低,68.4%的残疾人认为心理健康很重要,90.2%的残疾人认为接受心理健康服务很重要,说明残疾人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识和接纳程度较高,需求意愿强烈。在具体的服务目标方面,24.5%的残疾人期望通过心理健康服务能够使家庭生活幸福,21.2%的人希望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19.7%的人希望达到人际和谐。服务内容方面,44.7%的人选择了对家庭婚姻问题的心理咨询,39.7%的人选择了提供心理保健知识。在心理服务形式方面,39.9%的人选择求助兼职或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28.8%的受访者选择了从朋友家人那里寻求支持,而剩余31.4%的受访者选择了什么也不做或自己解决。在具体的形式方面,41.4%的人选择了求助心理热线,38.2%的人选择了专业心理咨询。在选择机构方面,以社区服务站和社区的主页心理服务机构为主,分别占25.5%和25.3%。调查还表明现实生活中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的开展力度较弱。  相似文献   

19.
自尊:心理健康的核心--兼谈自尊的教育意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自尊是人格的核心,也应该成为心理健康的核心.本文试图以人生命适应的根本源泉为出发点,解读自尊的生命性意义;进而分析与探讨自尊在人的生活中尤其是心理健康中的地位与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育理念,以期为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从家长具备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三个层面对广州市中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大多数家长(84.8%)在对待孩子的心理问题上态度是恰当的,但仍有部分家长,没有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过心理健康教育;(2)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家长(79.6%)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了解比较肤浅;(3)家长的职业、受教育程度、对心理教育的看法、心理健康知识水平都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重要因素。针对研究结果,文章从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建立家校协调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