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1978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论断的提出,到1988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决策层和人民群众对于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地位和作用认识上的逐步深入。但是,一些同志对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似乎有保留态度,例如,有人提出:历史唯物主义一向重视劳动者在生产  相似文献   

2.
一“后殖民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的话语唤醒了人们对西方“软霸权”的警觉,使国人意识到,在这个凭强力生存的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文化、科学技术、价值观念、消费方式和游戏规则背后,有比“硬霸权”更严重的私利和霸权,我们不要用玫瑰色彩去想象它。从这个意义上说,对霸权主义的研讨起了警世钟的作用。不过在如何看待霸权主义的问题上,目前的讨论似乎又陷入自“维新”到“五四”思想家们曾经绕过的一个怪圈:从深感中国落后,向西方寻求真理开始,到发现西方只有强权没有公理、只有“霸道”没有“王道”(或只有“兽道”没有“人道…  相似文献   

3.
文化的价值与生命不取决于人为的呼吁而在于时代与社会的自然选择。儒教道德体系与文化发展阶段之间表现为一种时差与异质的价值关系。在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非现代化”社会,具有维系宗法秩序,强化人治国家的本质适时性;在现代化体系已经确立、充分物化了的“后现代化”社会,具有慰藉精神、调节心理的非本质适时性;只有在文化转型的“现代化中”社会,儒教根本精神表现为本质的不适时性。作为一种被绝对化了的道德体系,儒教经历了一个由“仁”至“礼”、“由“礼”到“理”及“命”的逐渐被神圣化也被世俗化了的发展过程,表现为宗教理性与现代人权的对立,义利之辩亦由道德性的善恶判断扩大为政治性的是非判断,阻碍着社会和人的变革过程。  相似文献   

4.
进入90年代,对“现代性”的反思与追问已成为一种时代的新潮。经济的发展程度似乎是一切文化问题提出的先决条件。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台湾地区,更是迫不及待地在社会文化领域里,投入这种反思与追问的众声喧哗之中。一方面就台湾社会的发展成就来看,“现代性”的承诺似乎已近在飓尺;另一方面它却并不是按照“现代性”的原先设计而到来的,相反是以“现代性”的终结为前提的。首先,台湾的现代化和无限的选择性的出现,不是理想化的,而是以实用的精神建构起来的。它不是以文化的“整体性”解决的现代性的追求为目标的,而是不同领域间的多…  相似文献   

5.
文化的融合与文化的民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的融合与文化的民族性李景林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商业、贸易、金融市场国际化所导致的国际间相互依赖性的增强,电脑信息技术和现代化交通工具所引起的人类交往方式和手段的极大改善等等,这一切都大大加速了民族间的文化融合。一种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似乎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求索起始于西方文化的冲击,是与民族救亡的路程相伴相随的。一、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题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主题,可以概括为追求科学和理性精神。在师法西方的过程中,从器物文化到制度文化再到精神文化,都是围绕着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在落后挨打的痛苦中,中国的有识之士感悟到了西方现代化的威力和气势,意识到了科学技术的强大作用,因而立志要科学救国。从魏源最先在“西器”中发现“西技”,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针,到洋务派创建实业、兴办新式学校、译介科技文献,表明中国人从根本上改变了对科学技术的偏见与歧视的传统思…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政治文化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献忠 《理论界》2002,(5):69-70
政治文化是政治的灵魂,它决定着人们政治行为的内在动机和价值取向。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政治文化正步入转型之路。然而,与经济建设的轻骑突进相比,政治文化的转型显得步履蹒跚。一方面,中国政治文化有着两千多年的深厚积淀,已经溶化到民族的血液里,根植在国民的心灵深处,在与现代社会磨合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和对抗。另一方面,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文化,同样受经济基础的制约。我国城乡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加剧了政治文化的这种矛盾状态,从而形成诸多“二律背反”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平等,特别是…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进步,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见重要。现代条件下的科学技术进步,深刻而迅速地改变着社会的生产面貌和人类的生活条件、精神面貌以及相互关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无限地提高着人类的创造力,为人类开创着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空前可能性。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已经成为加速国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正如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所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所以,振兴河南经济,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现代化范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 18 4 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代史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此 ,近代史研究是否已经明白无误 ?我不敢说。习惯于“文明冲突说”的史学家们似乎总也摆脱不了“西方中心论”或“帝国主义侵略论”两论对峙的无解局面。 90年代有学者提出以“一元多线论”为基础的“现代化范式”试图打破这种局面 ,不能说没有成效 ,但“问题”仍然不少。其实质不过是把 U.梅洛蒂 (U.Melotti)的“一元多线论”与时下流行的现代化理论、依附论、世界体系论拼凑在一起 ,却未必真正弄清了这些理论的本意。这恐怕是 2 1世纪的历史学与相关学科的学者所应认真推敲的问…  相似文献   

10.
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深深地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科技产品真伪的评判标准 ,专家们的意见与普通大众的观点不尽一致。在商品经济社会 ,市场需求以及商家们追求利润的欲望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并且成为评判科技成果“真”与“伪”的标准。在大众缺乏良好科学素质时 ,伪科技产品也会大有市场。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不同因素之间的变化速度差异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人们正在经历的社会现代化是一场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总体性变革过程。对于这场变革的总体性以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近年来学界已有相当数量的研究。但对于这一总体性变革中不同部分之间在变化速度上的差异,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而这个问题对整个现代化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即是对这一问题的初步探讨。一、奥格本与文化堕距美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奥格本可以说是研究社会变迁中社会不同部分变化速度差异的开先河者。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现代文明的逻辑结果,是西方文化的历史产物。有关专家认为,希腊哲学的主要特点是“面向自然,维护理性”(苗力田《古希腊哲学·前言》),即以理性的方式研究自然界。研究自然当然是为了认识和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需要。到了中世纪,西方人的主要兴趣似乎由研究自然界转向了研究人自身。但还是以理性的方式,而且以改造人的自然为宗旨。以致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批评说:“他们对于普通的感觉似乎已经变得完全麻木不仁,简直像灵魂已经离开他们的肉体到别处去了”(爱拉斯漠《愚神颂》)。于是西方人又…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意味着两个高度文明:一个是科学技术的高度文明,一个是精神文化(面貌)的高度文明。那么,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道德水平将会产生哪些变化呢?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为时过早的。目前有些发达国家出现伦理学热的状况,例如:他们搞了一些新科目,叫“科学伦理学”、“生态学伦理学”,等。在美国,“科学技术与人”,“科学技术与人道”等题目风行一时,十分引人注目;在日本,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某些方面与东方伦理传统和道德习惯互相抵触,引起道德水平的奇妙变化。这些早就为我国理论界所关注了。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深刻的社会大变革。在这个大变革的进程中,随着对人的现代化的要求,对人的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升华的重视,“文化”这一古老而又常青的问题,又一次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广泛而浓厚的兴趣。许多专家、学者继承“五四”精神,透过历史的表象,深入到由民族传统文化积淀而成的  相似文献   

15.
人的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体现了关于社会发展的实践理解,究其实质是关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主体性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正是把“自由人联合体”和“三个主人”界定为理想社会的根本特征的。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在当代就具体化为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物的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我国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根本是如邓小平所提出的要培养“四有”新人。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性、基础性工程,而其根本途径则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点是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科学建设。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除了高度发展的经济和科学技术之外,也包含民族文化现代化的内容。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离开了文化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健康而又持续的经济发展;反过来,没有经济的现代化,社会文明也就没有坚实的基础。譬如...  相似文献   

17.
素质教育论     
我国现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时代。早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曾说:“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1983年,他又题辞:“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  相似文献   

18.
观点摘编     
“讲政治”绝非“说政治”王庆生 蒋鹏飞(《学习与交流》96.⑤)认为,“讲”绝非“说”的意思,它的含义在于“做”,是坚持、是贯彻、是执行、是决策、是遵守、是落实,是一种素质、是一种水平、是一种能力;讲政治,贵在“讲”字上,要讲理想、讲大局、讲改革、讲稳定、讲原则、讲纪律、讲团结、讲奉献,所有这些应体现于领导干部一切行为的出发点、过程和归宿.中国文化的发展:现代化民族化 韩民青(《理论学刊》’96.④)指出,中国文化发展的立定点即两句话:“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立足现代,走向未采”.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一方面是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力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则是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现代化.中国文化的民族化发展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实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人们似乎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重视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推动社会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诸如此类的说法频频见诸各种媒体。美国《时代》周刊认为:“在过去的百年,世界的变化比以前其他世纪快得多,这不是政治或经济使然,而是因为科学技术的推动。”强调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本无可非议,问题在于,许多舆论把现代科技宣传成一种比人更带根本性、更重要、更伟大的生产要素,甚至宣扬科学技术进步使人类摆脱了劳动———西方经济学家笔下的“负效用”。这不禁令人怀疑,难道科…  相似文献   

20.
“大政府与小社会”——街区权力组织建构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区组织建构的宗旨是“小政府与大社会”,即社区整合与社区发展的现代化。而我国目前街区组织建构的任务是承载社会分化的大量社会性职能以及带有问题转嫁性质的政府行政职能,街区权力组织要在“单位制”趋于瓦解的情况下,重新整合基层政权,政治性目标优于社会性目标,成了“大政府与小社会”,其直接后果是社区的“虚拟整合”与社会形象发展现代化目标的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