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雨 《船山学刊》2009,(1):111-114
《左传》中记载孔子言行共三十余处,学术界对其是否为研究孔子的可靠资料存在争论。本文通过将其与《论语》中的记载比较研究后发现,《左传》中的记载所反映的孔子重礼、崇德、慎辞、博学的思想特征和形象与《论语》中的孔子形象并不矛盾,许多言语和事迹可以和《论语》相印证,可以看作是研究孔子的可信资料。  相似文献   

2.
张毅 《船山学刊》2016,(5):62-70
《左传》一书兼具史料性和思想性。它所载录的史事,涵括孔子一生亲身经历和直接、间接得以耳闻的时代,反映孔子思想、学问得以形成的背景和土壤。而它的思想和立场,继承自孔子和孔门后学,与《论语》往往有相通之处。将《左传》与《论语》并观,常能同时加深我们对这两部著作的理解。结合《左传》的叙事对《论语》孔子中关于"君子"的若干教诲加以深入分析,既有助于显明孔门"君子"教义的深层意蕴,亦可窥见孔子"君子"思想得以形成的特殊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儒家思想,发端于春秋末年的孔子,而后逐渐形成一个学派,在中国历史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重读《论语》,原本没有想到从经济这个角度研究孔子,因为孔子自己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然而,掩卷静思,有一个意外的发现,事实并非《论语·子罕》所说:“子罕言利。”一部上万余字的《论语》,粗粗算来,其中,“言利”之处多达70余处,字里行间亦可揣摩到孔子的经济思想。这些思想虽不成体系,但从中对孔子的分配观、…  相似文献   

4.
《论语》的“信”字和《中国古代文学》课的《论语》教学有密切关系。教学大纲对《论语》教学明确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是理解孔子的思想及伟大的人格;二是掌握《论语》语录体的特点。在《论语》教学中,应以孔子“诚信”教育思想为教学核心,通过对《论语》“信”的剖析解读,从“信”中领会孔子的思想,从“信”中看孔子的伟大人格,从而完成教学大纲对《论语》教学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5.
<正> 子路是孔子重要的学生之一,对他加以研究,不仅对孔子思想和事迹的探讨能深入一步,而且对整个中国思想的研究也会大有益处。子路的研究资料,散见于先秦、两汉许多著作中(详见拙编《孔门弟子研究资料》)。其中《论语》、《左传》、《孟子》、《史记》的材料可靠性更大些,其他文献也可参考。下面就依据这些资料,试就子路的家世履历、为人性格、思想作为、对后世影响等问题,作些初步探讨,以求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言论大部分载入《论语》和《礼记》里。他在整理周以来的《诗》、《书》、《易》、《礼》、《乐》、《春秋》著作中,总结了古代历史并继承和发展了自己的学说;而且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第一,关于“自然观”。孔子对殷周以来的鬼神迷信取存疑的态度。他的主张是“以孝治人,以人道治人”。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不讲神怪,“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篇》)孔子的这一思想精髓,直接注入汉民族文化传统。中国儒家从孔子开始重人  相似文献   

7.
由于孔子主张“爱人”《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于是,学术界有人认为孔子主张“爱人”,肯定尊重人的价值,因而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在孔子那里已经有了,孔子的思想也是一种人道主义,甚至有人认为孔子的人道主义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人道主义思想具有同样伟大的意义。这些观点抹杀了孔子儒家思想的历史属性,混淆了孔子儒家关于人的思想与人道主义的区别。“人道主义”一词从拉丁文humanist…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中提到的“乐”,是广泛流传于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舞蹈、诗歌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孔子论“乐”的侧重点是音乐,如《论语》中出现的“歌”、“击磬”、“钟鼓”、“瑟”、“歌乐”等等,说的是歌唱和奏乐的音乐形式。在孔子的美学思想中,其音乐美学观占据着重要位置。孔子非常重视“乐教”,他明确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将音乐教育同“诗”和“礼”的教育相提并论。主张人格的完善是在“诗”、“礼”、“乐”的共同教化中完成的。孔子为什么如此重视音乐教育呢?因为音乐具有强大的美感力量。他在谈到…  相似文献   

9.
《论语》被后世学者誉为先秦诸子散文之首,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中国封建思想文化的瑰宝。《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一部语录体的哲理散文。据《汉书·艺文志》载:“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相似文献   

10.
孔子删诗说     
司马迁的孔子删诗之说,自唐代孔颖达开始怀疑之后,日趋否定,如郑樵、朱熹、赵翼、崔述、魏源等,皆否认孔子删诗之说。当代研究《诗经》者,几乎都认为孔子没有删诗,否定孔子删诗之说似成公论。依据有三:一是根据《左传》季札到鲁国观乐时孔子才八岁,而季札听到的诗歌分类及先后顺序,和今本《诗经》基本相同,以此论定孔子不曾删诗。二是根据《论语》,孔子自己说过《诗三百》,因而认为在孔子之前已有定型的《诗三百》。三是根据逸诗少。我们认为《左传》的记载不可信,《论语》中有删诗之证,逸诗少符合规律,《诗三百》成书于孔子四十六岁之后。  相似文献   

11.
正如作者自己在后记中说的那样:“不懂儒家思想就不懂中国文化,不懂孔子就不懂儒家思想,不懂《论语》就不懂孔子。”关志坤、徐宏力两位教授新近出版的《〈论语〉汉英双解》(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在众多的《论语》译本中,采用汉英双解,不仅用现代汉语和英语同时准确地译出原文含义,而且将自己独特的说解也用流利的英文加以翻译。这使该书与许多外国学者的译本相比,显示出自己独特的魅力:在使外国读者了解《论语》的同时,也了解了作者关于《论语》的现代思考;在向国外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也为国内学者以的新思路研究中国经典做…  相似文献   

12.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始终是摆在首位的,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见《论语·为政》,下引《论语》只注篇名)。纵观孔子道德教育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道德信念的培养,道德情感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培养。《论语》中记载的孔子的言语行事,反映出了孔子在这三个方面的思想方法。一、关于道德信念的培养道德信念就是人们对于道德理想的坚信和对履行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培养人的道德信念,是孔子道德教育的基石。在道德信念的培养方面,孔子的思想方法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志于仁”。“仁”是孔…  相似文献   

13.
一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产生了两部优秀的散文著作——《论语》和《左传》,揭开了我国古代文学史的新的一页。《论语》的编写,据《汉书·艺文志》说是“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邢昺疏引郑玄说是“仲弓、子游、子夏等撰定”。总之它是孔子一些弟子所共同编写出来的书,记述了孔子的言行,还记述了孔子一部分弟子的言行,是一部哲学著作,是表述儒家思想的一部最早的  相似文献   

14.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世界上许多国家把孔子看作人类历史上的十大思想家之一。由于孔学和儒学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处于统治地位,所以孔学或儒学在一定的意义上是中国文化的代名词。中国古代不仅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就有不同面孔的孔子及孔学出现。其影响不仅渗透于中国古代,也影响于今天的中国及国际社会。历代研究孔子的文字也不知超过了《论语》的多少倍。  相似文献   

15.
一、孔子所分的人才类型 孔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孔子的人才思想,则很少进行研究。实际上,孔子虽然没有对人才进行专门论述的著作,也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人才理论,但是,在《论语》和其它记载孔子的思想和言论的文献中,涉及到了大量的关于人才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地研究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而且对于人才学的专门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语》中提出的关于人才分类的思想,就是这些问题中很值得注意的一个: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 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文化传统里,所谓的“独裁者(Diktator)”首先是指那种拥有无上“话语霸权”、并以“训话”(Diktat)为主要言说方式的人。本文通过对《论语》中“孔子”的言说方式的分析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论语》中的“孔子”本质上不是一个“对话者”,而是一个“训话者”,“Diktat”是他最主要的言说方式,并且这种言说方式可以说是孔子思想“体系”内在的要求和必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论语》中出现“仁”有109处,而“创”仅一处。长期以来人们视孔子创立的儒学为泛伦理学,对其“创造”思想鲜有关注。虽然孔子没有明确提出“创造”一词,但我们可以从《论语》重“生”的思想中发掘出孔子哲学的创造性。本文从本体论、知识论、价值论和境界论四个层面来审视孔子的创造性思想,以期为中国新哲学建设作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孔子是轻视妇女的始作俑者,这好象已成为“五四”以来的定论。这一观点的根据,是《论语·阳货》中孔子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我们认为,孔子非但不轻视妇女,而且是充分尊重妇女的,现试辨析如次。我国学术界公认: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孔子思想的可靠资料,首推《论语》一书。孔子在这部书里,谈得最多的是他所倡导的一个“仁”字,约略统计共有109次之多。由此可以窥见,“仁”这个概念原来就是孔子思想的整个体系的核心。要摸清孔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论语》在中华文明史上的价值,在于它为研究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它是一座思想的丰碑。这已为《论语》所表达的孔子思想左右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史实所证实。《论语》在中华文明史上的价值,还在于它在汉语形成与发展史上所展示的巨大成就和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子贡形象的重塑与司马迁的道德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玲娣 《河北学刊》2002,22(4):101-103
子贡是孔子的高足。据《论语》、《左传》载 ,子贡立世行政恪守儒家思想和道德要求。司马迁却在《史记》的《货殖列传》、《仲尼弟子列传》中 ,将子贡塑造为著名商人和纵横家。这不仅与《论语》《左传》相悖 ,也与《史记》其他篇目中有关子贡的描写也相抵触。本文试图从较深层面分析个中原因 ,并由此揭示子贡形象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