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美国20世纪60年代“奇卡诺运动”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皓 《世界民族》2001,122(3):19-26
“奇卡诺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墨西哥人争取民族自由、平等权利的一个社会运动,它是继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后的又一个美国少数族裔集团的民权运动.“奇卡诺运动”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唤醒了美籍墨西哥人的民族意识,并将处于“边缘地带”的墨西哥文化推向美国文化的中心.因此,研究“奇卡诺运动”不仅填补了我国美国学在这块领域的空白,有助于我们对生活在美国社会“边缘地带”的墨西哥人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对美国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文化移入     
“文化移入”(acculturation)是指文化传统不同的社群遇到一起时所出现的种种变化,这一术语已广为美国人类学家所接受。英国人类学家以及受其影响的非洲,大洋洲、亚洲学者一般都把这方面的研究归结为“文化接触”。“文化移入”一词及由此派生出的概念与“文化接触”这一简单明了而又注重环境发生变化的术语不同,含有某种程度的模糊性。习惯用法认为“文化移入”是指文化的同化或一系列文化特质为另一系列文化特质所代替,就个人接触情况而言,或多或少是有这类文化移入的。在美国人类学家的著作中,对“文化移人”是适用于变迁结果还是适用于变迁过程,看法往往是明显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其国内族群文化观对国际政治格局的解读 ,体现出其“文化一元”论在国内族群文化观和国际文明观上的统一。亨廷顿的族群文化观源于美国族群理论中的“盎格鲁 -撒克逊优秀”论 ,在美国国内 ,他主张用以盎格鲁 -撒克逊族群文化为代表的“美国核心文化”同化其他移民族群的文化 ;在国际上 ,他强调不同族群文化的难以调和性 ,并在理论上将其“美国核心文化”论演绎为“西方核心文化”论 ,为美国的国际战略确定了根据文明差异划分敌友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王京广 《中国民族》2010,(12):I0002-I0002
10月25日至11月6日,“多彩中华”——中国民族服饰展演团应邀赴美国展演。这是“多彩中华”首次走进美国民众。展演团在弗吉尼亚州、华盛顿特区、马里兰州、宾夕法尼亚州和纽约等地举办了少数民族文化展演活动,受到了当地美国民众的欢迎。为此,世界艺术家体验组织主席贝蒂·麦克金尼斯评价说:“感谢你们把中国带到我们每个人身边,你们是真正的文化使者。”  相似文献   

5.
美国民族学家、女诗人。系美国历史学派开创人F·博厄斯的学生,也是他的学术继承人。1887年生于纽约,1948年卒于纽约。在学术思想上与博厄斯有所不同。她与美国人类学家M·米德一起,结合心理学的研究,形成博厄斯学派中的一个支派,即“心理学派”或“民族心理学派”,又称“文化心  相似文献   

6.
美国苗族“Hmoob”人,仍然保存着自己的语言. “Hmoob”人的语言属于苗语西部方言的一种次方言,其中某些词汇可能源于古代汉语.“Hmoob”人现今仍然在使用的几个词汇如“Hmoob”“Mab”和“Suav”能够清晰地反映出“Hmoob”人群体的自我认同与族群分野建构的历史过程.在建构自我认同与族群分野系统的过程中, “Hmoob”人的族际关系观念受到其历史迁徙过程与华夏民族观的影响,但文化自觉因素在其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 “Mab”一词与其衍生词汇在美国“Hmoob”人群体的当代自我认同与族际分野中仍然存在,但已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7.
瑶族是个跨国民族。其原居地为我国南方。明清之际,部分瑶族由于“吃山过山”,游耕迁徙于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现居东南亚地区的瑶族约有二十六万人,其中越南二十余万人,老挝二万人,泰国三万余人,缅甸四千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由于越战社会动乱,一些瑶民沦为难民,在联合国难民事务署的帮助下,他们陆续被引渡到美国、加拿大、法国、新西兰、瑞士等国。其中尤以美国为多,有一万七千多人。由东南亚的农耕而进入发达的美国现代社会;瑶民如何适应如何生存,其传统文化如何经受西方文化挑战,民族发展前途如何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国际学人的兴趣。一九八七年六、七月份,笔者趁赴美参加首届国际瑶族文化教育会议的机会,考察了美国瑶民  相似文献   

8.
当今美国越来越重视对族裔问题和多元文化问题的研究,少数族裔心理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美国心理学家的关注。一、美国少数族裔心理学研究中的几个概念在美国,“族裔心理学”(ethnic psychology)研究是指对具有文化差异的个体在社会中所产  相似文献   

9.
在21世纪——已为期不远——美国的种族和民族集团将首次在数量上超过白人。“美国的棕色化”将从政治、教育、工业、价值观念和文化等各方面改变美国社会。不久的将来,美国的白人将成为少数民族。这一天到来的速度之快,将是上周填写人口普查表的美国人所始料不及的。而且,早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典型”的美国人就已经不在欧洲寻根觅源了。当今天在加利福尼亚布伦特伍德科学磁体中学就读的学生步入中年时,他们在教室里与不同民族打交道的经验将反映在全美国的社会交往和工作环境中。  相似文献   

10.
美国:“民族大熔炉”揭秘文/钱梁美美国位于北美南部,土地面积为9363万平方公里。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除印第安人为其土著居民外,其他近100多个民族均为继哥伦布到达“新大陆”之后移居美国的移民。在这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多民族国家里,多元文化的存在便成为...  相似文献   

11.
美国民族理论考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钱皓 《世界民族》2003,(2):10-16
美国的民族理论包括“盎格鲁遵从”理论、“熔炉”理论及“文化多元”理论等。对于它们的了解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解释日渐复杂的美国族裔集团之间的关系及族裔集团在美国的认同与同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对杜氏著作做一简要评述并对回族研究的人类学方法进行讨论。认为“回族研究”是对回族的“人”和“文化”的研究,是对“今天的人和文化”(现实社区)进行共时的研究,但也不应忽视对“昨天的人和文化”进行历时的分析。由于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外国学者对回族的人类学研究存在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先天性”问题──无论是参与观察中对回族文化的难以“进入”还是对回族的文化解读都“洋溢”着研究者本身的文化气息。在对杜氏的“社会身份”及由此产生的“文化成见”进行简单商榷的同时,笔者也隐约感觉到国内外回族学界似都有检讨自己的必要,即研究者自己的社会身份对他的研究有何影响?他在多大程度上“进入”了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3.
范可 《世界民族》2004,(3):39-48
从2 0世纪90年代起,美国社会出现了一股领养中国婴孩的热潮。十多年过去了,这股热潮不仅日益升温,还带动了一系列社会现象的出现。迄今,已有成千上万的中国婴孩被美国人领养,“中国热”随之在美国各地蔓延。领养中国婴孩的家庭经常联合起来举办各种与中国文化、历史有关的活动,并成立了一个名为“有中国孩子的家庭”(FamilieswiththeChildrenfromChina,简称FCC)的组织。每年夏天,这个组织都会在美国各地举办各种形式的夏令营,努力创造中国氛围,让孩子们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这些来自中国的孩子们将作为美国华人社…  相似文献   

14.
“卧牛”、“黑狼”、“白云”、“巨足”以及其他既有诗意又引人着迷的绰号,并不是美国西部电影中虚构的英雄人物。这些名字,过去那些在苦难中煎熬并为本民族的事业而献身的人使用过;而今,那些为民族的生存和平等权力而斗争的人,同样也还在使用。简而言之,他们就是居住在北美的印第安人。生活在美国的这些“红种人”,  相似文献   

15.
美国社会的“勉”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族群”的概念着手 ,从历史来源、社会组织、经济及文化诸方面全面介绍在美国社会崛起的族群———“勉”族群。在西方文化氛围的冲击下 ,“勉”族群表现了保护自身民族文化的强烈意识和顽强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16.
牛宏 《世界民族》2006,(1):52-56
视宗教为一种文化体系的观念,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认同并广泛应用。那么,这种视宗教为文化的理念是如何演进而来的呢?它在当代宗教学理论界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借助英文资料《七大宗教理论》(Seven Theories ofReligion)①来简要述评当代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宗教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CliffordGeertz,又译为“格尔茨”)的“宗教文化论”的思想观点。一克利福德·吉尔兹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宗教学家。他在几十年的研究生涯中广涉猎诸多学科领域,他所关注的问题从农业、经济、生态的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17.
李其荣 《世界民族》2001,12(3):34-41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进入后工业社会.近三十年来美国华人新移民的经历证明,他们不仅能够依靠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坚韧和毅力在新的国度生存,并取得显著成就,而且为美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模范少数族裔理论”掩盖了包括华人在内的亚裔美国人在美国面临的社会压力、种族歧视等现实问题,忽视了华人在取得成功背后的艰辛、苦涩和面对不公正时的孤立无援.“模范少数族裔”之说不仅误导美国公众,而且是对华人及其他亚裔美国人的变相歧视.  相似文献   

18.
向有“花之都”美誉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简称加州),居住着16万多从老挝移居美国多年的苗族人。但是,他们不认为自己是老挝人,也不认为自己是美国人,他们认为自己的故乡在中国。这些苗族人,多年来靠“自强、自立、拚搏、进取”的实干精神,组建了“苗族社团”,坚持独立的民族活动,友善相处,生儿育女,奋发创业。他们不仅学会了流利的英语,适应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还有不少苗族人受过高等教育,获得了博士学位,争取了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美洲各国的民族是在所有三种基本人种即蒙古人种、欧罗巴人种和尼格罗人种的人们生理和文化混合过程中形成的。但是,无论这个过程本身的结果,还是现代种族关系的性质,在美洲各国都是不同的。甚至有这样的说法:在美国,一个人只要有“一滴黑种人的血”,就被认为是黑人;而在拉丁美洲,一个人只要有“一滴白种人的血”,就被认为是白人。为什么有这样说法的问题很难回答。我们仅试图对造成这一情况的若干因素作些阐述。16世纪上半叶,征服者和他们的士兵、西班牙官吏们及许多殖民地开拓者,作为未婚男  相似文献   

20.
卢玲玲 《世界民族》2022,(2):112-123
1910年墨西哥革命之后,政治精英不再将印第安人视为“退化”的民族,而认为他们可以被“改造”和实现进步。墨西哥通过“民族一体化”政策,着力在文化上整合印第安人,塑造以“混血”为特征且具有同质性的“梅斯蒂索文化”。在历史记忆上,墨西哥政府“挪用”阿兹特克文明,将之与现代墨西哥历史嫁接,凸显其历史的连续性、独特性和印第安属性;文化上,大力在印第安社区推进混血文化,普及西班牙语,使印第安人放弃传统文化与认同,融入现代文明。这些举措缔造了作为主体的梅斯蒂索文化,但也存在明显的民族同化倾向。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墨西哥逐渐承认了印第安人的族群地位和文化权利,其族群关系趋向缓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