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苏东坡在谈到他自己的散文艺术时曾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文说》)他的散文为什么能象“万斛泉源”那样文思泉涌,才气横溢,新情妙理,触处生春?其重要一点,是他能够紧紧围绕中心,根据感情需要,驰骋想象,展开联想。在形式上所以能那样自由活泼,“随物赋形”,也是充分展开联想的结果。今天的文艺性散文学习和继承了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和艺术技巧,特别是学习了古代散文运用形象思维,善于展开联想这一艺术手法。认真研究联想在散文中的运用,对我们今天阅读和写  相似文献   

2.
散文发生与散文概念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散文发生与散文概念新论杨庆存本文针对学界长期流行的“散文晚于诗歌”论、“散文概念源于西方”或“始于南宋罗大经”说,以逻辑推理与历史实证的方法,重作考论,提出了一反旧说的新观点、新结论。文章首先根据黑格尔“前艺术”说与文学发生学原理探讨散文的发生,论述...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下半叶忆旧散文中 ,对“情缘”的回想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较有代表性的作家是梁实秋、冰心、萧乾、肖凤等。《槐园梦忆》是梁实秋在这方面的代表作 ,是为了“悼念故妻程季淑女士”的 ;冰心的代表作则是一组由 12篇散文组成的《关于男人》。冰心没有像梁实秋那样在平静叙事中 ,笔底包含一片深情 ,而是平铺直叙 ,以讲述故事为主。萧乾、肖凤都是老北京 ,在他们的忆旧散文中 ,都有对老北京美好文化的回忆 ,对苦难的童年生活的难以忘怀 ,以及对生活的充满坚韧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俞元桂先生说:“从文体的特点来说,有些散文就象散步、饮茶、喝粥一般,是那样自如,不拘形迹,那样轻松、赏心治神,那样可口而对身心有益。‘五四’期间这样散文最为出色,至今还保持着它的唯力。”其实,他的散文《晚晴漫步》追求的正是这种艺术境界。《晚晴漫步》的视野并不开阔。“人间重晚晴”,作者只是对自己半个世纪人生长途的返顾和思索:那里有对学校生活的回忆,有对亲人殷切的怀念,有对故乡山水深情的通想;那里有对师生情谊诚挚的抒写,有对民间风俗生动的记述,有对自然风光刻意的描绘。十分明显,《晚晴漫步》的作者,主…  相似文献   

5.
1956—1966年间的抒情散文既不像传统散文那样具有鲜明的个体性,也不像建国初期散文那样具有强烈的政治性。但其也表现出了时代特色鲜明的个人性,即把政治意识形态内化成个体思想和精神,把政治意识形态与个体抒情融为一体,是时代性和个人性相结合的文化想象。通过独特的文化想象,1956—1966年间的抒情散文建立起了具有阶段性、时代性、社会性特征的创作形态。  相似文献   

6.
孔子死亡观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重生不重死,他说:“不知生,焉之死?”实际上是对死亡采取回避态度。在鬼神观念占统治地位的那个时代,孔子既没有否定鬼神的存在,也没有像后来的墨子那样明确肯定鬼神的存在,但他相信天命,仍然是唯心主义者。  相似文献   

7.
“捧不起的‘阿斗’”这话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有人还把“阿斗”作为愚蠢的最佳代号。“阿斗”,何许人也?即三国时期蜀主刘备之子刘禅的乳名。长期以来,刘禅被人们称为“捧不起的阿斗”,细细考究,其实不然。他虽然并没有多少雄才大略,但并没有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昏庸、无能,实际上还是有一定的才能,要不然,他怎能在位40余年呢!  相似文献   

8.
杨朔同志的《泰山极顶》,象迎着朝阳、彩屏绽开的孔雀,令人目注神驰、赞叹不已。它是代表杨朔散文风格的优秀作品,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很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非凡的立意、精巧的构思是《泰山极顶》的艺术特色之一。散文特别讲究立意。散文的立意贵在“高”和“新”。“高”,指散文的思想高度、深度,“新”,指散文的革命性、独创性。立意“高”而“新”,散文就有了生命。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散文的成就及其划时代的意义是公认的。在那个时代,“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鲁迅多种体制的散文,冰心、朱自清的美文小品历来受人推崇。但鲁迅“五四”时期的散文主要侧重于社会批评,缺少对人的生命本体的剖析,其意义主要在其思想性;冰心、朱自清的美文小品更多地承继了古代抒情散文“温柔敦厚”的美学风格,其主要功绩在于打破了当时旧文学维护者“美文不能用白话”的断言。可以说,二者均没有形成对“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古代散文美学的强大冲击,而这正是衡量一个时期散文创新程度,特别…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诗诞生之后,它那过分“自由化”的表现,使得它与散文没有区别,缺少含蓄和诗意,正如周作人所指出的那样:“一切作品都象是一个玻璃球,晶莹透彻得厉害了,没有一点朦胧,因此也缺少了一种余味和回味。”于是诗人们又纷纷地回过头来重新开始寻找作诗的规矩来。在“新诗形式运动”中,闻一多先生首先提出的新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理论主张,得到了一些诗人的赞同并着手进行实践。朱湘与闻一多先生不同,他对中国新诗形式的探索,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的。首先,是从中国古典诗词中吸取营养,创造新的诗歌形式。闻一多先生…  相似文献   

11.
绪 论   马克思主义自 19世纪 40年代诞生以来,既有像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那样的成功实践,也有像东欧蜕变和苏联解体那样的严重挫折。但是,从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一直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创新。在人类文明史上,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显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最近,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是在于它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  相似文献   

12.
“美是生活”──为车尔尼雪夫斯基一辩刘文孝在世界文学中,没有哪一个作家能像车尔尼雪夫斯基那样令人肃然起敬。他不是一般意义的作家,而是普罗米修斯式的“最崇高的圣者和殉道者”(1)。这不仅因为他在二十七年备极艰苦的监禁与流放生涯中表现了罕见的伟大人格,也...  相似文献   

13.
过去的40年里,台湾从一潭死水的经济状态发展成强大的亚洲“四小龙”之一。从1952年到1995年,平均年增长8.6%,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6美元上升为12,439美元。然而台湾最大的“奇迹”是快速的工业化并没有伴随着像欧洲、北美、韩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那样的以工会为基础的对立的劳工关系。  相似文献   

14.
由于传媒打开了散文随笔从未有过的广阔的传播空间,九十年代的散文迎来了面向大众创作的持续作繁荣。相对而言,与之配合的、作为大众读本的散文理论著述却反应迟钝。阮忠先生的《散文概说》(华中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作为一本这样的书,得的虽说是娜娜来迟,但却独具特色。 本书史论结合的叙述构架,体现了作者欲以散文的历史重塑散文的现在的意图。在作者从对中国散文最初的模样讲起,在以时间为经、以作家为纬的娓娓叙述中,你能强烈地感受到:宋代以前散文的“大家”气象是那样开阔人的胸襟,其叙事、说理、写景、状物,真正是“…  相似文献   

15.
骄傲的资本     
大学毕业前,我终于出了一本自己的作品集,没有辜负“校园才子”的称号。在别人的羡慕和吹捧里,我俨然作家般地得意和风光。待到找工作的时候。更不像别人那样慌,似乎只需要自己的书往任何一家报社递交,便可稳稳当当地去工作了。  相似文献   

16.
百姓百言     
第九届黄山节,好!发出这样的赞叹不是对政府的拍马。而是经过纵向比较之后的心声。当然,并不是说今年的黄山节已经“十全十美”了。为什么说今年的黄山节好?其一,不扰民。由于办节决策者的理念转变,市政府没有调集三区四县的警力,来对付想象中的“刁民”。中心城区的主要干道.也没有像往年那样五花大绑,层层设限,只是进行了必要的交通管制,防止出现混乱。  相似文献   

17.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话题。有些涉及某个国家,有些关系到整个地球。在最新的历史发展中,几乎没有一个话题像“气候变化”那样,牵涉面如此之广,关联度如此之高。虽然很多国家相信自身并没有被波及,但是,2013年初德国灾难性的洪涝灾害,美国的火灾和飓风灾害以及发生在各大洲的洪灾和干旱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个事实。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学言志抒情写意,素来讲究“理不可以直指也”,“情不可以显出也”①。在散文创作中,虽然不乏直抒胸臆、直明其理之作,却以托物、因事、借景来言志、抒情、说理,意境融彻的作品为上乘。正如王国维在《人;和词话乙稿序》中所说的那样:“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掳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由此可见,中国的散文是一种以意境取胜的文体,意境优美与否,是衡量散文艺术高下优劣的标准之一。意境之于散文,犹如色彩之于花朵,光华之于月亮,节奏之于音乐…  相似文献   

19.
一个世纪以来的女性解放是以对“家庭”的逃离与背反为前提的。与此相关的是,女性解 放所面临的异化:女权主义者对男性、家庭、生育等采取反抗和拒斥的态度,更有甚者,有的“新”女性变 得神经脆弱,视“男性”和“家庭”为仇敌。可以说,女性在个性解放的同时也迷失了自身。马莉散文不仅为 当前的散文创作提供了新的质素,而且为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新文学和新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华的散文大致可分为“载道”和“言志”两种不同的散文观念和创作模式。发动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现代散文,基本上承袭了传统散文的这两种模式:一种从现实的功利目的出发,将散文当作“匕首”和“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这种“载道”散文以鲁迅为代表。一种则以抒个人“性灵”为目的,用冲淡平和的笔调写身边琐事,这种“言志”散文以周作人为代表。本文所论的中国新文学“闲适”散文即指后一种,具体地说,它是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周作人的影响下,经林语堂、梁实秋等的大力倡导和发扬曾盛极一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