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张安福 《社会科学战线》2022,324(6):131-143
天山廊道是指以天山山脉为主体,东起星星峡西至克孜勒库姆沙漠的交通走廊,是唐朝经营西域的战略通道。唐朝对西域的治理主要沿天山廊道自东向西依次展开,首先在东天山的伊、西、庭三州构建后勤保障基地和人才储备中心,此后中天山的龟兹、焉耆成为唐朝经营西域的军政中枢和屯戍要地,位于西天山的碎叶作为唐朝伸入西突厥、吐火罗、昭武九姓、大食、吐蕃等多方势力的信息触角,是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和收集信息情报的前沿。唐朝充分发挥了天山廊道东、中、西三地各自的区位优势,开创了中国古代治理西域的经典范式。  相似文献   

2.
刘社欣  王仕民 《学术研究》2015,(2):23-28,159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血脉、灵魂和品格,文化作为民族成员共同信奉的思想观念一以贯之,代际相传。文化认同是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向心力的动力之源,是国家认同最深厚的基础。以文化认同为契合点来固基国家认同,强化了国家认同的心理依据和思想基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增强和拓展国家认同的空间。当今,通过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凝聚共识,探讨中国国家认同的强化之道,提升民族的整体归属感,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3.
我国东北边疆位于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不仅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还有广泛的地缘利益,并形成了多元文化格局.因此,东北边疆文化治理问题是国家边疆治理的重中之重.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民族交流交融程度低、西方价值观念渗透严重以及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强化不到位等原因,导致东北边疆地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程度较低.出台惠民经济政策、普及汉语、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抓住学校教育主阵地、增进民族文化提炼和发展,是各民族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利用传世史籍与和田当地出土文书,详细考察了唐朝建立后于阗王国的归附,以及唐朝与西突厥余部及吐蕃王国在于阗及其周边地区的争夺,并且阐述唐朝建立安西四镇、设置毗沙都督府等军政建置,设立和完善相应的交通体制等举措,根据出土文书来展现这些体制的具体运作情形。这是唐代西域史和丝绸之路史研究的多学科成果。  相似文献   

5.
石赵政权与西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青 《西域研究》2002,(3):91-98
羯胡是一个以西域胡人为首的族群,它在中原建立政权以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视西域文化的政策,提倡并弘扬西域文化,这使得西域文化的各个层面都能较快地在中原流播.本主要从宗教习俗、服饰工艺、农作物引种诸方面对石赵政权在弘扬西域文化方面所起的作用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6.
西域高尖帽文化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西域高尖帽的分布、类型、与相关民族的文化关系、渊源 ,以及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符号意义等。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被动开放并融入世界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中国国家与中华文化渐渐以清晰的"自我形象"屹立于世界的过程:"血缘或种族身份"上,形成了"中华民族"这一涵括了境内各民族的、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的全新概念,形成了中国境内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同属中华民族并据此区分"我中国人"与"他族"、外国民族的民族意识;"政治身份"上,形成了对自己所属国家"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的政治共同体的认知,并形成了以"中华"作为新政治共同体之名号的共识;"文化身份"上,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认日趋清晰、日益强化,并形成了近代意义上的"国学"、"国粹"、"民族精神"与"文化中国"等概念."中华一体"的历史意识与文化传统体现于近代国人的民族、国家与文化认同意识中,三种认同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对增强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9.
文化软实力意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文化亲和力、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是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能力的文化价值表达。民族认同内含民族成员对所属民族的理性认知、情感依附与心理归属。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提出与民族认同命题的强调,是全球化时代文化交融交锋的历史脉络和时代凸显。文化软实力与民族认同息息相关、内在契合,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认同不仅是文化软实力生发的基础性环节和内生性力量,而且是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性呈现和价值性归旨。聚焦文化软实力与民族认同的关系视域,探讨文化软实力的物质转换和现实强化,诠释民族认同特质的多维阐发与文化意蕴,既有助于软实力的现实强化,又有助于民族认同的时代固基。  相似文献   

10.
《新疆社科论坛》2009,(3):F0003-F0003
身为新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的仲高先生是为数不多的研究西域文化的本土学者,同时,他还致力于新疆旅游文化研究。仲高先生提出的有关西域文化的界定、类型、特征的理论,以及对西域文化与东西方文化关系,西域史前文化中的彩陶、岩画、石人、鹿石功能问题,西域文化史论,西域文化的深层结构的研究和新疆旅游文化的研究都具有学术前瞻性和开创性,其研究成果已经被学术界公认。  相似文献   

11.
唐代士人的流迁与北方文化南传之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的传播离不开人口的流动和迁移。在唐代中后期的江南地区聚集了大批的北方士人,他们在当地发展生产、移风易俗,传播了儒家文化,改变了当地民风;他们在当地教书授徒、著书立说,传播了北方文化,影响了南方文风;他们与当地士人的交往,促进了北方文化的渗透,增进了南方人士对北方文化的认同;他们还通过入幕为佐的方式,加强了南北文化的交流,拓展了北方文化南传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诗序是处于诗题与诗文本之间、与古典诗歌创作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滥觞于<诗经>的"诗大序"和"诗小序".真正文体学意义上的诗序创作源于魏晋、流于齐梁、盛行于中晚唐.不过,在研究界,人们对唐代诗序的关注却几乎阙如.实质上,走进诗序,那是一个与唐诗同样精彩且极富文化内涵的世界.佛学题材的诗序,是唐代诗序中的一个类别,据<全唐诗>统计,其数量约40篇,占唐代诗序总量的八分之一左右.不过,这数量不多的佛学诗序却真实地再现了从初唐到晚唐近300年间唐代文人与佛学之间密切的文化关联,以及文人们借佛学而关注生命、思考生命的心路历程.这无疑是我们解读唐诗以及唐诗人所不应忽略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3.
民间结社是社会史研究中的一个课题,中古以前的相关资料缺乏依然是目前这项研究的主要症结.本文通过吐鲁番和古代龟兹出土的汉文文书,对唐代西域地区的民间结社进行了新的探讨,使得这个研究领域的资料有所扩大,具体认识有所深化.  相似文献   

14.
隋唐开国承北方诸民族融合之风俗,尤其是西域的习俗渗透到唐王朝各个方面。多民族文化交融为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促进了唐代文学的繁荣;是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孕育、催化了灿烂的唐代文学硕果。其中,西北民族文化、外来佛教文化等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唐代文人园林既具有私人空间的独立性,又受到公众世界的政治牵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领域。统治阶层凭借政治权利以赏赐与没收的形式对文人园林进行政治介入与干预,士大夫文人则发挥了园林在进仕与退隐中的政治功用,文人园林在统治层的政治掌控下、士人的政治权威认同及政治理想表达中蕴含了政治文化意蕴。这种政治解读,揭示了文人园林长期被遮蔽的政治性,这是当前唐代园林文学与文化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文人是社会意识的代表,是传统文化的承传者。唐代文人受两性审美史的影响,文学创作体现了一种以美善相乐为特征的道德审美形态。在盛唐文人身上,魏晋文人普遍具有的内在紧张和焦虑已消除,仕与隐、玄与儒均得到了较为完美的统一,审美心理更加恬静平和。随着城市佛教文化的兴起,一种新的审美存在方式——唐代释僧小说出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西辽王朝在近一个世纪的统治时期内与西域地方伊斯兰政权的关系 :西辽王朝建立初期 ,采取了“敌者胜之 ,降者安之”的政策 ;在西辽统治的兴盛时期 ,采取了较为宽松温和的政策 ;在西辽末主耶律直古鲁统治后期仍力图利用伊斯兰教来维持其统治 ;但到屈出律篡位时期 ,则对伊斯兰教采取高压政策 ,其结果导致了广大穆斯林的强烈反抗 ,加速了西辽王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8.
陈泽泓 《学术研究》2002,(5):105-108
盛唐时期 ,佛教密宗(纯密)传入广东 ,在岭南佛教界得以与禅宗争一席位 ,值得岭南佛教史、思想史的研究者所注意。以往有关岭南佛教沿革著述对密宗唐代入粤及有关文物较少述及 ,本文因此略作勾沉稽考 ,以为补充。将密宗传入唐地的被称为“开元三大士”的三位印度高僧中 ,就有金刚智及不空等二人来过广州 ,他们在广州都有传播密宗的佛事活动 ,反映了广州是密宗自海上东传入唐的重要口岸。今存于广州光孝寺及潮州开元寺的唐代陀罗尼经幢 ,是密宗在粤地佛事活动的重要文物。不仅可以作为密教传入粤地之物证 ,还可以作为密教在东南沿海传播路线之重要线索。前者年代确切 ,后者建造时间已有方家考证 ,本文有所商榷。  相似文献   

19.
唐代典吏考     
"典吏"是唐代官府职员的类属称谓,学界以往倾向认为其并未有特定所指。新出《天圣令·杂令》有关"典吏"的规定提供了探讨这一问题新的切入点。唐代行用的"典吏"称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典吏"与"主典"、"典"等称谓意义一致,是对主要从事文书起草、文案检请等工作而有着各种名目的官府低级职员类属称谓。基层官府和新出使职官府相应职位以"典"命名,即"职典",是狭义的"典吏"。职典未有品阶,唐令以"其称‘典吏’者,‘杂任’亦是"对职典属性进行规范,确立了其在行政体制中与州县府、史、佐等杂任一致的职权与待遇。实际上,广义的"典吏"更为常见,成为文书运作高度程式化和官、吏分途日益明显时代背景的一项印记。  相似文献   

20.
判是铨选四科中最为重要的一科,在士人政治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拟判作为一种重要的考试行为和考试文体,是由(主)考与(应)试双方共同完成的问答活动.拟判由判目与判对构成,判目多用散体文,由问头、问项、问尾三部分构成;判对多用四六,具有"体式化"、"艺术化"的特征.最后,简要分析了拟判重文轻理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