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昌都片赣语是赣语在江西境内的分片之一。同赣语其他片区方言相比较,昌都片赣语中中古入声发展演变很有特色。昌都片赣语中古入声调类演变条件有声母清浊、古声母送气与否、韵摄来源。从地理分布来看,北部方言入声字舒声化进程快于南部方言;从语音系统内部来看,不同声母的入声字舒声化进程也有差异,大多数方言浊入字先于清入字发生舒声化演变,浊入声字舒声化演变以归向阳去调为常。都昌小片清入声字舒声化演变以归向阴去调为常,浊入声字今读存在读阳去、阳平等多种演变趋向。昌都片赣语中古入声字今读韵尾分布类型有新建长堎型、都昌阳峰型、德安蒲亭型等三大类。入声字今读韵尾因古声母来源不同而舒化进程不同,韵尾音值因音节内前置元音而演变途径多样化。昌都片赣语入声字韵尾今读类型既有历史发展的传承性,又有区域性创新,入声字韵尾特点初现于宋代,其中[-t]韵尾至[-l]韵尾音变至今仍处在词汇扩散阶段。  相似文献   

2.
湘西汉语方言古全浊声母今读共有9种类型。古全浊声母舒声字今读不送气音,入声字大多今读送气清音是湘语古全浊声母自身的演变。古全浊声母舒声字今读送气清音是江西移民带来的赣语影响的结果。古全浊声母仄声字今读不送气清音是在与官话方言长期接触下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字在今庙塘话里均为清音,舒声字不送气,入声字部分送气,部分不送气,不送气稍占优势.古全浊擦音基本上清化,只保留一个与韵母[1]相拼的浊擦音[z].入声大多是古清声母字归阴平,次浊声母字归阴去,古全浊声母字大部分归阴去,一些归阳去.古全浊上声、去声和入声都有一部分读阴平.  相似文献   

4.
涟源三峡移民方言与当地方言特点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音系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对重庆开县厚坝乡吉义话和湖南涟源桥头河镇桂花话的特点展开比较,语音上从古全浊声母今读的清化情况、泥来母的分合、非晓组的分混、鼻音韵尾的保留与否、入声的有无等声、韵、调的12个方面进行比较;词汇上主要比较构词特点,名词后缀的类别、语素重叠构词的方式、动物性别词缀等;语法上考察了两者的指示代词、人称代词和处置式、被动式的表示等方面。通过比较可以清楚了解两处方言的特色及它们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余姚方言的语音特点表现在声韵调及其拼合特点上。声母特点:保留"帮滂並""端透定""见溪群"三分格局,"从澄崇船禅日文读"等母今读[dz]、[z]相混,匣母逢遇摄模韵今读[v]。韵母特点:遇合三鱼虞韵知庄章日组字今读舌尖韵母,臻曾两摄舒声一等字(合口见系除外)与深臻曾梗三四等字合流,通合三与臻合三见系入声字今逢细音时合流。声调特点:古平上去浊音声母字今余姚方言合流。拼合关系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6.
巨峰方言处于冀鲁官话和胶辽官话两个官话次方言的交界地带,相对复杂。文章描写巨峰方言的语音系统,并分析六项语音特点,即中古端组、见组、日母字的读音,曾梗摄开口一二等入声字的读音,入声调的读音和两字组连读变调。端组和见组声母都有塞音型和塞擦音型两种读音类型,具体音值不同;日母有声母、声母、l声母和零声母四种读音;曾梗摄开口一二等入声字韵母多读作ei;从入声调读音上看,巨峰方言属于冀鲁官话;两字组的变调都发生在前字,前字为平调时最容易变调。  相似文献   

7.
长乐地域与平江、岳阳县毗连,长乐方言受赣语的影响较大,但湘语特征更为突出,应划入湘语长益片。其理由有三:一是从土人感来看,长乐人觉得和平江人通话有困难,巴陵话口音很重,长乐话当属汨罗话、长沙话系列,而与平江、巴陵话相去甚远。二是从历史沿革和地域文化看,长乐一直归属于古罗城,还在梁、隋时成为县治,其文化是地地道道的楚文化。三是从语音识别特征看,虽然长乐方言韵母,如“鼻化韵较丰富,非敷奉母宕摄阳韵合口三等字念[x],古流臻曾三撮开口一等韵今读齐齿”等与湘东赣语相似,但其声韵调的主要演变规律,如“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时清化,舒声字一般不送气,入声送气”、“模韵端泥组、鱼虞韵庄组与流摄字相混,鱼虞韵精组读[i],蟹撮合口端系读开口,一般都保留入声调类”和湘语长益片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8.
客赣方言的声调系统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客赣方言声调分化的主要因素有三 :古声母的清浊、声母的送气与否、古韵类属性。平分阴阳 ,而阴平阳平或再根据声母的送气与否分为两类。全浊次浊上部分归阴平。去声分阴阳 ,而阴去或再根据声母的送气与否分为两类 ;有的清去归阳平 ,有的浊去归阴平。入声分阴阳 ,而阴入与阳入都有的再根据声母的送气与否或全浊次浊各分两类 ;有的则依据古韵类分类 ,通常是咸深山臻四摄入声字为一类 ,宕江曾梗通五摄入声字为一类。客、赣方言都存在浊上部分归阴平的现象。客赣方言都有次浊随清流的现象 ,但客家方言内部比较统一。  相似文献   

9.
慈利方言共22个声母,44个韵母,4个声调。其主要语音特点是:声母方面严格区分ts tsh s与??h?,字的分布与普通话相差很小;韵母方面存在?行韵母;声调方面清去多派入阳平,清入次浊入绝大多数派入阴平,全浊入派入阴平和去声的数量差不多。  相似文献   

10.
中古入声在今衡山前山方言中的归调及演变情况是:绝大多数古清声母入声字、古次浊声母入声字及部分古全浊声母入声字今读入声调;部分古全浊声母入声字和少数古次浊声母入声字因调值相似读上声调。此外,还有少数非常用的古入声字今不读入声,归调跟普通话一致。  相似文献   

11.
石门客家话语音记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门是广西平南县大鹏乡的一个自然村。从语音特征上看,石门话古浊塞音、浊塞擦音声母不论平仄一律变送气清音;有6个声调(包括入声);古次浊上声大部分字的声调今变读阴平……具有客家方言的音韵特征。另一方面,石门话深受周边方言———粤方言平南话的影响,具有不少粤方言才有的音韵特征。例如产生-j-声母;韵母有a:/a长短元音之别;有撮口呼;有-oe-类韵;-i-介音和-u-介音失落等等。这些音均特征当是石门话清初从广东梅县迁到广西平南之后受平南粤方言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2.
河南博爱方言在汉语方言分区中属于晋语邯新片中的获济小片,现在保留11个入声韵母,均带有喉塞音韵尾[-]。韵母的韵腹是[a][]和[]。入声调类基本整齐,但是存在喉塞音韵尾消失演变的过渡现象。实验证明,个别入声出现双曲调的特殊调值模式。  相似文献   

13.
新洲方言的入声自成独立调类.中古入声字除少数已派入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五个调类外,其余绝大部分在新洲方言中仍保持入声调类.但现今新洲方言的入声:一、已失去了塞音韵尾,也没有喉塞音韵尾的发音趋势.二、发音不很短促,而是稍稍缓长.新洲方言的入声正处在向阳平等调类继续转化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湘潭县县志记载,湘潭县境内方言可以分为易俗河话,花石话,青山桥话三类,在对湘潭县方言进行实地考察后发现,这一结论与实际语言事实有一定的出人。文章从“古全浊声母是否保留浊音;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时是否送气;古全浊上声的归派情况;声调类型和数目”四个方面,对湘潭县境内方言进行分析归纳,将其划分为五片:易俗河片、花石片、中路铺片、青山桥片和茶恩寺片。  相似文献   

15.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将湘阴方言与湘语和赣语的代表方言长沙话和南昌话进行了对比,主要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声母从古全浊声母今读、非组和晓组合口字今读方面;韵母从阳声韵读鼻化韵、咸山摄开口三四等字韵母、咸摄开口一等字覃谈韵母、咸山摄合口一三四等字主要元音、深臻曾梗摄开口一二三等字韵母、宕江摄和梗摄字韵母的主要元音等几个方面;声调从调类、调型、调值方面进行了比较。最后分析了湘阴方言与湘语、赣语的亲疏关系,认为湘阴方言接近长沙话,而不同于南昌话。即湘阴方言有较大的湘语因素,而极少赣语因素。  相似文献   

16.
广西防城区粤语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城区粤语属于粤方言钦廉片,无舌尖韵母和撮口呼韵母y;古全浊声母字今读塞音塞擦音时平声读送气音,仄声字绝大部分读为不送气音,少量仄声字读为送气音;存在边擦音 和舌面前浊鼻声母 ;入声分为三类.  相似文献   

17.
开县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没有入声,中古入声字今基本读阳平,极少数读去声、阴平,个别读上声。开县话没有入声韵,中古入声字今全读舒声韵。与普通话相比较,中古入声字在今开县话韵母中的分布自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18.
来风县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其声母有20个,韵母39个,声调4个。在声母方面,无卷舌音,不分尖团。在韵母方面,古、果摄字开口,今多读[o]韵,无[an an]、无[in in]的对立。在声调方面,来凤话声调与古四声有着相对严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湖南汨罗大荆方言的语音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荆方言属于湘方言的长益片,它在语音上的特点主要有:古代全浊入声字一般读送气清音,果摄有元音高化现象,古去声演变为阴去、次阴去、阳去三个调类。由于声母送气,次清去从清去中分化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调类:次阴去。  相似文献   

20.
徐闻(下洋)位于雷州半岛的南端,其境内流通的黎话属闽南方言.徐闻黎话共有16个声母,49个韵母,8个声调.其主要特点是:没有唇齿擦音声母[f],没有送气塞擦音声母,古清、彻、穿、初、昌等声母读擦音[s],没有前鼻音韵母和[-t]尾入声韵母,部分古阳声韵字和入声韵字变读阴声韵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