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为什么要研究农业劳动力转移及交通建设与耕地占用的关系城市化和工业化对于耕地的潜在威胁,当前是国际性的发展问题.“各国和世界领袖人物都公认存在这些问题”,城市化、工业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同一过程.农业劳力转移通常表现为2个方面.一是一个国家与地区城市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二是农村劳力就地实现产业转移或实行兼业化.无论何种过程农业劳动力转移导致的非农业建设与耕地占用都是息息相关的.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正处在农业劳动力大量不断转移,城市化与农村非农化水平不断提高,这样一个特征非常显著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一历史阶段可预计持续到下世纪中叶,甚至中叶以后.在1982年和1990年2次人口普查期间,我国城市人口比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探讨了人口的乡城转移经济与转移不经济,以此考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口迁移问题。笔者认为,人口的乡城转移从长期和总体上是经济的,在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但是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中,因为速度、规模等问题使得人口乡城转移发生不经济问题,所以,通过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和农村,可以矫正这些不经济现象。人口乡城转移不经济的发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诱因,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是为了使人口的乡城转移合理、有序、渐进和经济。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深入研究90年代上海浦东新区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劳动力转移发展的新态势,提出了浦东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劳动力转移发展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并对新世纪浦东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提议。  相似文献   

4.
杨肃昌  马亚萍 《西北人口》2010,31(5):120-124
本文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对新农村建设的综合影响以及农村劳动力资源培育的现实情况,认为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这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下,必须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需求,以保持劳动力转移和新农村建设协调、稳步和持续的发展。为此,本文以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探讨和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侯力 《人口学刊》2004,(6):30-34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已实现了大规模的转移,且具有逐年增加、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向沿海地区集中的特点,但劳动力市场制度分割、户籍制度与农地经营政策、劳动力素质偏低且劳动力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等因素影响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为此,应采取积极措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城市化步伐,推动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并加大教育和培训投资力度,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提高转移质量。  相似文献   

6.
徐延辉  魏亚蕊 《西北人口》2010,31(5):29-34,40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必然趋势,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初期,就地转移和向城市转移是主要转移方式。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城市吸纳就业能力的下降,对外劳务输出逐渐成为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第三条道路"。本文以河南省濮阳市的T村为个案,利用劳动力迁移理论,探讨了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跨境就业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转型时期的农村人口城市化与非农化滞后问题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进入转型时期以来,中国农村人口城市化和非农化总体上比转型期之前明显加快,但是,城市化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与非农化水平,而且进入90年代以后,城市化与非农化都出现了趋于滞缓的新变化。体制型的城市化滞后必然导致非农化转移滞缓。新世纪来临之际,中国必须加快实现农村人口城市化与非农化的新一轮再推进,大力促进城市化推动型的城乡劳动力转移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吴华 《人口与经济》2012,(4):50-54,77
文章对中国是否进入"刘易斯拐点"进行了探讨,认为现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已进入关键时期,转型期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特点,但不符合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基本条件。要实现劳动力有序有效转移,应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政策:公共财政支持建立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综合服务体系;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逐步构建城乡统一、全国一致的基础性社会保障制度;率先推动实现区域内城乡居民间基本公共服务同质同价;实现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劳动者向工业劳动者的真正转变。  相似文献   

9.
1979年全国农村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过去长期隐蔽着的农业劳动力过剩问题尖锐地暴露出来了。当时的一些调查表明,全国农村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属剩余劳动力。然而,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限,这一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不大可能大量向城市转移。它意味着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必须摆脱以往的传统模式,寻求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新途径。与此相联系,我国人口城市化的过程又将如何?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从1980年开始对北京市昌平县三个大队进行了连续10年(1979~1988)的跟踪调查。如今这三个大队在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方面已发生了不同情况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我国农村改革开放后的新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正> 一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结构: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通过一系列的管理体制人为地把整个社会划分为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两大块。强调农村服务城市,要求农村为城市工业发展提供积累资金,却严控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中新增加的劳动力只能在农  相似文献   

11.
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与中国城乡综合就业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结果不仅使城市失业人口大量增加,而且导致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因此应控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我国当前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就业形势又相当严峻,要全面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应借鉴托达罗人口迁移理论,实现城乡综合就业。  相似文献   

12.
乡城人口流迁是城镇化的产物。中国正在处于快速城镇化的阶段,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入城市是当前我国城市化的重要特点和标志。而中国的乡城人口迁移是在城市本身就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发生的。研究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后对城市就业的影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北京市为案例,在分析北京市目前就业压力和来源、流动人口的变动与城市就业的关系及影响的基础上,给出一个关于乡城人口流动与城市就业之间动态关系的模型框架。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山东、河南两个人口大省为例,从转移地域类型、转移产业类型、转移人口类型、转移时间类型、转移动机和转移收入6个方面比较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区域非均衡度指标体系。对山东、河南两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区域非均衡性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志龙 《西北人口》2009,30(4):112-11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甘肃省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更为突出。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刺余劳动力,直接关系到甘肃省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成败。本文试图通过对甘肃省农村刺余劳动力现状的分析,研究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促进农村刺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陕西省榆林市作为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地位进一步确立,社会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随之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迁移现象。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家乡涌入城市,导致偏远农村出现了许多"空壳村"。"空壳村"的出现给榆林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以及社会事业、计划生育等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截至2013年9月底,榆林市常住总人口为347.9万人,流出人口137.5万人,除城市人口外,农村实际留守人口只占户籍人口的30%左右。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开展了针对农村“空壳村”人口生存发展状况的专项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一、国内外关于大城市空间增长的研究二战以前,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化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大量的农村人口纷纷向城市集聚,形成了一些人口密集,结构单一.规模超过50万,100万,乃至逾千万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迅速向外膨胀,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郊区城市化,人口和产业迅速向外扩散.特别是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人口的再分布出现逆向,人口和就业由中心城市向郊区、小城镇、甚至更远的农村地区转移,称之为逆城市化.无论是郊区化还是逆城市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城市外围区域的增长快于中心城区,所以统称为非中心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农业生产工业化,农村经济商品化,农村人口城市化,是世界各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的国家,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农业劳动力过剩问题日益突出。笔者试图通过对神后、方山两个农村集镇的调查分析,对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战略问题。“只有减少农民 ,才能富裕农民” ,必须拓宽渠道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市化紧密相关 ,建设小城镇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人口因素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不可忽视。与人口数量相比 ,人口素质目前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人口城市化驱动消费需求效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从马克思再生产和西方发展经济学中抽取和借鉴的一点是,在认定资本需求取决于人口、生活水平、资本技术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探讨同人口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揭示50年中国人口城市化一波三折产生的积累效应,阐发适当加快人口城市化步伐对扩大消费总需求的决定性意义,立足于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其附属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决策选择。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城市化与城市贫困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卫力 《西北人口》2004,(4):39-41
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主要探讨我国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贫困问题,针对新增城市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贫困人口,并出现农村贫困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强调由此带来的孟买现象、数字鸿沟、房地产建设对城市贫困人群的忽视和贫困社区、文化贫困等易被忽略却会产生严重社会经济后果的因素,今后在城市化过程中应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以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