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剧场戏剧在新时期剧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中国戏剧家对小剧场戏剧的艺术特性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导演和舞美的艺术创造,着力于建构观演共创、共享的剧场空间和戏剧空间;演员与观众的观演关系,追求舞台假定性与表演真实性的结合,演员直接面对观众进行心灵的对话和交流,以及观众参与所形成的观演互动;剧本创作贴近现实人生,在简练的剧情结构中,与观众心灵产生互动。小剧场戏剧也以其审美的独特性,从导演、表演、舞美设计、剧本创作等方面,对中国戏剧艺术的变革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探索中的不足,也为今后中国小剧场戏剧的发展提供了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2.
找寻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一直是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事实上,对文学的"现代性"的追寻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话题,而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学理论课题."现代戏剧"和"现代性"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提出和探讨表明,世界小剧场运动影响下的中国现代戏剧从其发端开始就自觉地跻身于世界性的戏剧发展潮流之中,中国现代戏剧对"现代性"的追寻是学习、借鉴西方现代戏剧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新月派同仁对于戏剧虽然都是"嫡亲外行",但他们都热爱戏剧,并且以他们贵族的方式玩味着戏剧.将戏剧视作纯形的艺术,认为戏剧是少数贵族人的艺术,认为贵族的戏剧只需要小剧场不需要大剧场.显示出新月派戏剧观的独特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桂糊社团的演进及其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戏剧社团的组织形式及特点,不仅反映了抗战时期戏剧体制和机制的发展特色,而且体现了中国戏剧现代化的历史面貌。桂林文化城的戏剧刊物,在传播戏剧理论、总结戏剧艺术实践经验方面,积极地推动过中国抗战戏剧运动。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布莱希特与中国戏剧的互动是文化传通中回返影响的典型。在东西方的碰撞中,中国戏曲点燃了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使他突破西方戏剧的写实藩篱,对戏剧进行了划时代革新;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布莱希特的美学思想又给中国以巨大反馈,推进了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进程。布莱希特现象表明: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应倍加珍惜爱护并加以弘扬发展;不同的文化体系只有在相互交流中对话,融汇吸收,扬长避短,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新潮演剧对古今中外不同文化、文学、戏剧现象的"误读"和错位性理解,曾大面积发生,此即在文章中所述的"跨界现象"。跨界性思维虽然给当时戏剧类型意识造成了一些迷茫,但也给新潮演剧带来了少有的生机和活力,是中国现代戏剧文化转型的一种特有方式。  相似文献   

7.
执着于中国戏剧起源探究的戏剧史学者们,已经在这个又迷人又恼人的问题上困惑多年了。然而,笼罩在中国戏剧问题上的纱幕,至今仍未被完全揭开。用文化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眼光看去,戏剧因素的出现,首先是某种特定的文化(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总和)的产物;其次,戏剧因素一旦出现,它便作为一种文化因素汇入特定的文化结构之中;再次,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分支,萌芽状态的戏剧文化因素便具备了与其它人类文化分支大致接近的文化特质,即对于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一定的适应性、作为一个文化分支与特定文化圈的整合性、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而作出反应的变迁性。上述戏剧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与深入,中国要向世界展现华夏文明和中国文化,而戏剧正是文化的精髓。我国有丰富的剧种和曲目繁多的优秀剧目,要有效地展现中国文化就要让优秀剧目跨出国门尽显中国戏剧的魅力。然而由于戏剧剧本的内容有大量的文言句式和诗词曲赋,在翻译中要有效地传递诗词曲赋的意象美面临很多挑战。同时,戏剧剧本的内容中还有大量的古代典故和戏剧术语,这些对于中国人都陌生的中国元素要有效地传递给全世界的朋友就需要有高质量的翻译。翻译的高质量需要有效翻译理论的指导,文章尝试用翻译剧本为例,阐述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戏剧剧本翻译的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9.
中国话剧创生期两次“裂变”和“引进”同时进行并得以成功,宣告了中国现代戏剧文化的形成。“引进”的是外来的艺术形式和某些思想,“裂变”是传统戏剧文化内容之转换。独特艺术个性形成的障碍是传统的意念化、类型化、程式化。创生期话剧的两大不同风格流派是两大不同观众群体使然。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艺术长河中,中原地区戏剧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西域少数民族戏剧,尤其是胡文化中的乐舞戏剧,为其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该文以时间为线索,以输入中原的西域胡文化中的乐舞戏剧为依据,梳理了汉代、南北朝、隋唐以及元各个时代西域胡文化之乐舞戏剧在中原的发展、呈现。通过此种阐述以期对异域文化中的戏剧因素有所认识,进一步了解我国中原戏剧发展的过程和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