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一、学生弱势群体概念界定及其群体特征 (一)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概念界定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高校里由先天生理缺陷、家庭经困难或自身心理品质不完整等因素,造成在经济状况、社会位置、权益实现、教育资源占有、教育机会获得、竞争能力、自身素质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部分大学生群体。  相似文献   

2.
弱势群体概念的界定及其能力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力  刘卫东 《学术交流》2006,(2):136-139
我国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弱势群体的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弱势群体的概念应界定为:生活处于相对贫困线以下,因经济困难而无力实现各项政治权利或因政治权利难以实现致使其在经济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要从根本上改变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在加强社会救济和扶助的同时,必须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能力建设,使之能够自助,才是我国社会救助的主旨。  相似文献   

3.
我国弱势群体的形成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弱势群体的界定 ,认为经济体制的转轨、不公平的社会结构、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导致了弱势群体的产生 ,进一步分析了其对社会的影响 ,并提出了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4.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与社会面向贫困人口与不幸者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它通常被视为政府的当然责任或义务,采取的也是非供款制与无偿救助的方式,目标是帮助社会脆弱群体摆脱生存危机,以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社会救助的外延,则包括灾害救济、贫困救济和其他针对社会脆弱群体的扶助措施。  相似文献   

5.
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张敏杰 《浙江学刊》2003,(3):126-131
社会弱势群体是一个具有相对性和比较性特征的概念 ,该群体的成员是社会福利和社会保护的对象 ,并且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本文以浙江省为个案 ,认为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领先的地区也不能漠视弱势群体的存在 ,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随着弱势群体问题日益成为新世纪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建构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系统的任务越来越紧迫。为此 ,作者以浙江为例 ,对弱势群体支持系统的构成与机制进行了分析 ,对弱势群体能获得的社会支持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联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老年犯在比例和数量方面都有所增长。这些老化的监狱人口存在一系列政治和实践问题,其中包括正义的考虑,成本控制问题,和生物-心理-社会护理需要。老年犯这一特殊群体对于以弱势群体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者而言,既是工作机遇也是挑战,只有积极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才能有效帮助这些脆弱群体顺利度过老年。  相似文献   

7.
关于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弱势群体是在社会经济利益和权力的分配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力相对下降,成为整个社会需要同情和关爱的对象群体。在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中国,他们的生活现状处于道德的尴尬状态。如果无视或漠视弱势群体的利益势必给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道德的危害。鉴于此,必须贯彻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执政道德理念;选择并设计好扶助弱势群体的道德制度;营造一个扶助弱势群体的道德大环境;增强弱势群体主体适应竞争社会的技能与信心。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中国的贫富差距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一个基本的背景,就是资源分配从80年代的扩散趋势到90年代重新积聚趋势的逆转。作者指出,与改革初期资源扩散相伴随的“平等化效应”,使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首先受益;而90年代财富重新向少数人或群体积聚,则导致了新的社会不平等。文章还讨论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并提出了遏制贫富差距扩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构建对弱势群体社会关怀体系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城镇新生贫困群体、残疾人群体、城市农民工、老年人群体和高校贫困生。由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加速 ,社会保障不健全 ,弱势群体的范围和数量不断扩大 ,他们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差距加大 ,其社会心理动荡强烈 ,社会离心倾向日益严重。因此 ,只有社会、政府、民众三方面共同出力 ,构建对弱势群体的以物质生活关怀、精神文化关怀和人文关怀为内容的社会关怀体系 ,才能促进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转型期社会弱势群体的界定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钊 《唐都学刊》2003,19(4):79-83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是实现社会正义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体现,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科学界定和合理划分弱势群体,是做好救助工作的基本前提.扶助社会弱势群体,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政府起主导作用.政府应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加大社会支持与保障的力度.  相似文献   

11.
在弱势群体权利保护过程中,弱势群体的利益是否会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公共权力能否干涉弱势群体的权利?救助弱势群体是否只是社会的责任?在宪政法治条件下是否需要法制强权?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时代背景,正确处理弱势群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弱势群体权利与公共权力的关系;自我救助与社会救助的关系;宪政法治与法制强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在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女性群体中,相比于城市女性,农村女性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本文认为城乡差异影响了女性就业的许多方面,诸如工作性质、工作单位类型、就业途径获得渠道等。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作为弱势群体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是最脆弱、最无防备、最容易受伤的,他们的生活也最易受到影响,甚至,可能牵涉到他们一生的生存、发展的根本需求问题。同时,由于群体性质的特殊性(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时期,自我意识强,  相似文献   

14.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弱势群体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霞 《学术交流》2007,(3):125-128
弱势群体问题是目前中国社会处于“矛盾的凸显期”的一个重要表征,它凸显了一类矛盾即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矛盾。建设和谐社会内在要求解决这一矛盾,保护弱势群体,这样才能实现“各得其所”的要求,促进社会稳定有序,使整个社会充满创造活力。建设和谐社会为弱势群体保护提供了宏观理念,即强弱势群体之间的和谐共存。它包括四点:思想上的和谐整合、利益上的和谐整合、制度上的和谐整合与生存上的和谐整合。在实践这一理念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三项基本原则即实质公平原则、基本人权原则和持续保护原则。实施弱势群体保护首先要发挥政府保护的主导作用,通过政府完善就业和再就业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弱势群体的就业和再就业,提高其生活水平。其次要实现社会救助的重要功能,充分发挥社区和其他社会资源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作用。再次要鼓励弱势群体的自力救济,促进弱势群体实现根本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15.
在保定市北市区弱势群体的抽样调查基础上,本文通过引入社会网络理论范式,对弱势群体的基本状况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和深入分析,认为城市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存在着规模小、构成简单、同质性强、缺乏阶层内部整合等特征和问题,而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支持,对培育和强化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危机介入与个案管理在失独群体中的应用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独者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也是新兴不久的隐性弱势群体,如何去解决这一群体面临的问题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文章试图将危机介入与个案管理的相关方法与技巧结合起来,运用于以失独者为对象的个案工作中,试图利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去帮助失独个体摆脱困境。本文首先简单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然后在界定失独者对象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这一群体普遍存在的心理、经济和社会资源问题,接着阐述危机介入和个案管理的相关理论,结合失独者特点去探讨具体介入步骤和技巧,最后反思二者运用于失独者个案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并在文末小结。  相似文献   

17.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中央在收入分配方面的一项重大战略,受到学界和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界定中等收入群体具有相当的难度,基于现有中等收入标准的研究成果以及中国现阶段居民收入现状,通过与日本、 韩国进行比较分析和测算,提出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并据此对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进行了测度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宗亲(Lineage),亦称“宗族”,通常是指源于同一父系祖先的若干直、旁系后嗣所结成的亲属关系或群体,国外文化人类学家常把这种亲属群体类比为较一般扩大家庭(extended family)更大的群体现象,比如1877年摩根(L.H.Morgan)就曾用“姓族”(Gens)一词来指代这种群体现象,认为它是出自于同一姓氏祖先的后嗣,摩根的这种对“姓族”的界说除了强调同一祖先的血亲关系之外,更突出了这个群体内部成员具有同一姓族名(a gentile name)。因此,宗亲关系的内核是基于遗传学上的血缘关系,而其外在界定标志则是姓氏和族谱。 由姓氏和族谱所规范的宗亲关系网,自古以来在维系社会尤其是社会结构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姓氏在古代中国社会就起着别婚姻、明世系  相似文献   

19.
陈雪 《社会工作》2016,(3):116-122
麻风病康复者群体是中国社会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因长期存在的结构性原因,这一群体被长期“污名化”、边缘化,让他们回归社会是一个艰难而缓慢的过程。本文从媒介素养的视角出发,以湖北省为例,在分析麻风病康复者与媒介的接触情况和探讨消解他们在媒介近用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障碍和困难基础上,就麻风病康复者群体通过媒介素养的提高,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回归社会的有效路径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走上乡村政治前台的 "城归"精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秋运 《社会》2004,(2):41-43
乡土社会底层的村庄历来是乡村精英活跃的大本营。在村治实践领域,乡村精英不但为地方政府所看重,亦被学术界视为研究乡村政治结构的切入点。 尽管目前国内学者对乡村精英的界定见仁见智,但其基本内涵还是较为一致的。一般认为,乡村精英具有如下特征:在村庄中拥有比较优势(如经济资源或人际关系等);拥有一定地位和支配能力;对村庄的变化和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等。而关于村庄精英类型,学者们对此的划分也不尽相同。如贺雪峰等认为当代村庄精英可划分为传统型精英和现代型精英两类(贺雪峰,2000)。项辉等则认为可以分为政治精英、经济精英以及社会精英三类(项辉,2001)。而目前主流的分法则是金太军、仝志辉、吴毅等提出的体制内与体制外精英或治理与非治理精英两分法(金太军、仝志辉、吴毅,2002)。此外,樊平又对体制内精英进行了两分:一是代表自上而下的体制性权力的村党支部,二是代表自下而上内生性权力的村委会。然而,从目前乡村社会的具体情形来考察,“乡村精英并不是一个组织严密、目标明确、行动一致的群体,而是利益不同、层次不同、组织状况不同、目标不同、道德水准参差不齐、影响力大小有别的个体和群体”(孙秋云,2003)。也正因如此,任何一种对于乡村精英类型的划分也都难免有削足适履之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