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沈从文是一位风格独异的作家和批评家,他的创作和批评都是基于对生命的理解和创作的真知灼见。虚静观贯穿于他整个文学创作和批评当中,这与老庄的虚静论有一定的继承性,并赋予了更多的现代意识。他的创作没有被现实的人和事所拘束,非常注重生命体验和文章的形式之美;他的批评没有先见的理论指导,全凭对创作的感悟以美文的形式诉诸读者,其中包含不少珠玉。他的文学审美观充分体现了传统的“虚静”论,对此的研究对于指导文学创作和批评有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2.
论京派小说家的文化心理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统的传统文化的教育使京派小说家在心灵深处与传统文化产生了浓烈的依恋情感 ;中国文化的内倾性格导致了京派小说家中庸、和谐、节制的文化心态 ,形成了“入世”和“出世”既对立又统一的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3.
京派小说家有着浓厚的"桃花源"情结,在其所营造的乡土田园小说里反复描摹着自然环境之美与自然人性之美.京派小说的这种"天人合一"的乡村世界的文化原型,其实就是老子的"小国寡民"和庄子的"至德之世".  相似文献   

4.
京派文学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它的价值实现却要受到时代的规约。京派作家坚守文学独立的精神,致力于人性探索和美的创造,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但他们与风起云涌的时代隔了一层,作品格局不大,风格偏于优美,少了点阳刚之气。左翼阵营批评它,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冷落乃至压制它,是它在"非常态社会"的一种必然命运。京派文学在1980年代被视为纯文学的典范而重享荣耀,体现了那时反"左"的时代潮流。受此影响,它的符合新时代潮流的内质被充分地放大,而它在历史语境中本来作为其特色的一部分而存在的缺陷反被掩盖了。新世纪,京派文学遭遇了世俗化潮流的挑战,它的超越性一面正逐渐显现出来。这是因为人心毕竟都是相通的,但在世俗化的时代守望文学的理想又是寂寞的。这意味着,京派文学所体现的标准在和平年代里也不是普遍有效的,它只能受到特定人群的青睐。  相似文献   

5.
6.
虚静是中国文论特有的一种创作思维方式.虚静以其空明的心境状态、凝神观照的专注态度而达到物我不分的境界;虚静思维具有非逻辑性和非理性的特征,是一种直觉思维;虚静思维体现了艺术创造活动的无功利性和自由性,在游心自适中使创造活动达到"宛如神助"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道家的生命哲学,从大道的虚静本质出发来理解生命,主张虚静乃是生命的大根大本,动作纷纭只是暂时的表象;生命倘能致虚守静就是归根复命.归根复命就要对生命的顺向消耗过程(顺则生人)作逆溯的修身炼养(逆则成仙),利用天地阴阳消长之机,夺天地生生不已的造化之妙,得长生久视之生命自由.对当代普通人而言,归根复命就是要解决好睡眠问题,其大要乃在于因应阴阳之道,动而复静,往而知反,发掘和培育自身生命的内在潜力,以减缓或消解生命的消耗,得享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8.
史铁生早期的抒情小说在文化乌托邦建构、灵性维度的确立和诗化语言等方面表现出了与"京派小说"之间密切的艺术关联.这种艺术关联的存在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京派小说的创作理念就"安魂~移情"而言的确更易发挥文学的治疗功能;另一方面又可以在艺术发展线索上去说明史铁生小说中宗教情结的缘起.  相似文献   

9.
文学创作和评价的"真"的追求构成了京派文学批评的重要内涵.它贯穿、渗透于京派批评家对文学创作的主体、本体及文学批评等各个环节的论述之中,并形成了京派文艺批评理论中一种潜在的价值取向.这既与京派文人受中西方文艺理论中"真"的艺术精神影响有关,也与他们的创作经验和艺术追求密不可分.共同认知前提下批评实践向度上的个体理解差异,同样体现了文学之"真"精神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10.
虚静作为一个美学范畴,要求审美主体通过审美遗忘、集中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想象、进入审美体验、以获得审美感悟与审美享受。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民族审美鉴赏理论的基本构架与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1.
"虚静"、"神思"和"妙悟"范畴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的三个阶段."虚静"论对"神思"论和"妙悟"论有重大影响;而"神思"和"妙悟"的心理活动都以"虚静"的审美心境为其前提条件,是后者的补充和延伸.它们由形而上的哲学高度向具体文艺欣赏与创作过渡并相互交汇衍变,使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活动充满直觉性、偶然性、不可言说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王彦章 《船山学刊》2007,63(1):104-105
中国书法作为艺术品,是由于中国古代“诗性思维”决定的书写模式与中国古代思维结构与心理结构相契合的结果。书如其人、字如其人,表明书法是作为人生境界的一种修炼途径被历代书法文人所传承的。因此,作为个体修炼最高境界的虚静,便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道"是融宇宙本体和人生之道为一体的形而上的抽象理念.老庄的"大美"是一种微妙玄通、虚形阴柔、静寂空灵、含蓄隽永的审美追求.老庄"大境"以自由心灵感受人生,以审美态度超越人生,以精神自由为审美旨归,是道家美学思想的最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4.
张园 《江汉论坛》2005,11(12):113-116
20世纪30年代京派小说的都市叙事并非一个独立成形的叙述总体,它的建构总是从京派的乡土生命理想出发,始终把"都市"作为一个异己的对象加以"他者化"."他者化"叙事成为京派都市小说的本质特征,并由此提供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思考启示.  相似文献   

15.
梦这个在人们看来有点离奇荒诞的东西却历来受到文人的青睐,他们常借作品叙述梦或借梦的形式来构筑作品内容,文学与梦也因此结下了不解之缘,梦在文学艺术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重要的价值。文学与梦还存在着许多的相似点:梦和文学都是愿望的满足;梦和文学作品都来源于现实;梦和文学都能引发对现实的反思。当然梦与文学也有着不同之处,他们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在现实价值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现代文学的地域性研究形成了一股较为强劲的态势,其中,"京味"、"京派"被作为与北京地域文学相关的重要概括由来已久.但文学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需要仔细剖析,不加分析梳理而简单认定所谓的"京味"进而提出什么"京派"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因此,分析研究当代地域文学批评的成就与问题,重新确立我们的文化资源,恰切地把握文学与文化之间关系的度,对我们正确推进现代文学的研究,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京派作家废名、汪曾祺创作了诸多"异秉"小说。这是京派作家对人类诗意生存的文学表达及美学设计。溯其文化与美学渊源,老子所塑造的"愚人"形象、庄子再三描摹的"真人"形象以及那些"技进乎道"的庖丁们,正是京派笔下"异秉"人生的文化原型。  相似文献   

18.
北京与上海不同的文化环境形成了1930年代京派作家与海派作家文化心态的巨大差异性。京派作家更多地倾向于中国传统文化,海派作家较多地认同于西方现代文化。然而,在30年代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中,京派与海派作家或者因为对政治的失望而远离政治,或者因为对政治的恐惧而放逐政治,他们最终选择了不合时宜的自由主义,体现出自由主义文化心态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19.
"虚静"说虽属哲学认识论,但它包含极为丰富的审美思想,对我国古代美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在魏晋初见端倪,到六朝主要体现于宗炳、刘勰等人对审美特性及规律的研究.这一研究展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心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