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6 毫秒
1.
本文用人口与环境关系的层级理论阐述了人类社会人口与环境关系的历史演进及其未来发展;用实证分析证明了层级理论对人口与环境关系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并指出了中国未来人口与环境关系演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理论经济学分支学科,自出现以来,发展非常迅速。然而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在本学科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些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础理论、学科性质、研究内容等都没有形成共识,尤其是作为理论经济学的分支,目前本学科的发展缺乏经济学的范式,也未能得到主流经济学学界的重视和积极参与。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该学科的顺利发展。在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的视角对本学科研究对象进行定义,探讨如何将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经济人、效用人等基本理论应用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  相似文献   

3.
多目标决策视角下中国适度人口规模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未来中国适度人口规模的基本判断是关系中国人口政策走向的根本问题,也是近年来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研究采用多目标决策技术中的"可能-满意度"方法(PS法),结合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远景目标,提取经济、资源环境、人口动态发展及与其他国家人口对比等四方面中的13个指标,首先对单个指标影响因素的可能-满意度曲线进行分析;其次设计由不同的指标并合而成的8种方案,以2050年为目标时间点,计算每种方案所对应的适度人口规模及人口结构,并分析对应的人口政策;最后对影响人口规模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人口在2050年应当达到的适度目标规模的取值范围为14.8亿至15.4亿之间,此时,可能-满意度大于0.74,人们的生活质量达到一个较高水平,老年系数在0.226~0.236之间。  相似文献   

4.
马金龙  李莉 《西北人口》2006,(2):19-20,25
中外人口迁移和流动理论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对人口迁移和流动引起的社会变动做出了普遍意义上的理论解释和分析,但关于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特别是人口流动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不多,以宁夏固原市为例,从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加以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流动人口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极高的关联性,区域间人口流动性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优于区域内人口流动。  相似文献   

5.
基于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紧张的现实,特别是进入21世纪,我国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追求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围绕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本文通过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福建省人口、资源、环境所决定的人口承载力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福建省提升人口承载力、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镇化正处于质量与速度并重发展的新阶段,加强城市化管理和人口服务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北京作为一个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人口高度聚集膨胀、日益被"城市病"困扰的首都城市,必须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准确把握首都市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稳妥推进人口规模调控。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人口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进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甘肃省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欠发达,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作者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用协调度模型研究1990~2004年甘肃省人口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进态势。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人口综合发展水平呈线性增长,资源环境综合状况波动下降;人口和资源环境的耦合关系由轻度失调趋向中级协调,后又转向初级协调;资源环境容量空间有限,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因此,应选择人口与资源环境良性互动的协调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人口规模、消费结构和环境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转型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的关键因素.文章通过超效率DEA方法测得环境效率,并基于STIRPAT模型实证分析我国人口规模、消费结构对环境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0 ~ 2013年间全国各省环境效率整体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区域差异较大.对于人口基数庞大的中国,现阶段人口规模的扩大对环境效率有着负向影响,消费结构作为人口与环境作用过程中的关键中间变量,根据不同的类型与环境效率之间呈现出不同的关系.具体来看,生存、享受型消费与环境效率呈现“U型”关系,拐点分别为60.18%与29.20%,发展型消费与环境效率呈现线性正相关关系.并且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人口规模对环境效率的不利影响将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从人口生态学角度来看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口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本文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简述了自人类诞生以来人口与环境关系的历史演变,阐明了人口发展必须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相似文献   

10.
童玉芬 《人口学刊》2003,28(5):10-14
人口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和论争已经持续了200多年,近年来这个问题进一步引起国外学术界的重视。但是由于这个领域研究的多方面复杂性,因此在人口与环境关系研究中,存在各种思想流派之间巨大分歧。在大量阅读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外人口与环境研究的主要流派渊源、基本理论等进行简单的回顾和评述,从而为有关方面提供一个关于国际社会对人口与环境领域研究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口生态态势的系统分析和空间发展格局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王如松  陈亮 《人口研究》2007,31(2):1-14
区域人口分布态势是由地区资源、环境生态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历史文化渊源决定的。本文在对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数据信息的挖掘和对已有研究资料分析的基础之上对人口变动的生态学机制进行研究,探讨人口、资源、环境耦合与调控的人口生态学方法,为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环境保育以及人口生态安全的宏观调控提供科学方法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规模应控制在2300万以内,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然而从目前的人口变化趋势来看,北京市人口规模很有可能会出现持续减少,保持稳定面临挑战。如何在保证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情况下维持城市应有活力和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亟待关注的问题。利用城市经济学理论与方法,通过对北京市城市基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的辨识及确定各部门间就业人口的合理比例关系,测算出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后所必须保留的最低人口规模即人口保有规模为1800万;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后的总就业人口规模约940万。由此得出的结论,希冀为北京市制定未来的人口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大连市积极组织协调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紧密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全市人口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了全方位的人口实证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为提高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提供了理论支持,为全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相似文献   

14.
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 ,是 2 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吉林省近 2 0年来虽然经济发展较快 ,但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 ,现实要求我们应该刻不容缓地保护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 ,建立一种完善的人口、资源、环境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我国人口与海洋渔业资源系统仿真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以往研究文献进行评述的基础上 ,本文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人口与海洋渔业资源的仿真系统 ,其中主要包括人口、海洋渔业生产、水产品消费和海洋渔业资源四个子系统 ,这对于定量仿真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文章最后还对构建我国人口与海洋渔业资源系统仿真模型的思路、研究方法等做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现有研究文献显示,人口增长和消费变化是影响海洋渔业资源变化的重要动因。以舟山为例,在建立构建人口、消费与海洋渔业资源相关关系的理论框架基础上,动态地分析舟山人口增长和消费模式转换是如何影响其海洋渔业资源的。实证研究表明:①由收入水平提高所引起的消费方式转换比人口规模更直接地影响海洋渔业资源的动态变化;②尽管捕捞量持续增加,但由于捕捞强度的迅速提高,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在显著下降,预示着舟山渔场渔业资源的逐渐衰减;③影响海洋渔业资源变化的动因不仅包括人口增长和消费模式变化,同时还要考虑经济增长模式、市场价格、政策引导以及当地居民行为等因素。  相似文献   

17.
《人口学刊》2016,(4):113
<正>《人口学刊》是我国创办最早的人口学杂志之一,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人口学专业期刊,已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期刊,2013年、2015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人口学刊》固定栏目有:人口与社会、人口流迁与城市化、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人口与资源环境、计划生育理论与实践、留守问题研究、国际人口研究等。作者投稿的文章研究目的要明确,观点鲜明,逻辑严谨,数据可靠,不能过  相似文献   

18.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适度人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适度人口,既能够符合资源环境的约束条件,同时又能达到一定生活水准和发展目标,它是制定中国未来人口政策的重要依据.文章采用可能-满意度模型(P-S法),基于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适度人口概念及其内在机制分析,提取自然资源、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三方面中的12个指标,以2030年和2050年为目标时间点,分别计算单个因子和多种方案下对应的适度人口规模.结果表明:在各种主要资源环境约束下,若我国2030年的人口规模介于11.57~13.22亿人之间,2050年介于14.65 ~16.26亿人之间,则可以实现最低的临界适度目标;若2030年和2050年总人口能分别达到9.86 ~11.11亿人和11.88~13.89亿人,则可以实现理想的适度人口目标.未来制约我国人口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始终是水资源;2030年之前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关系进一步趋紧,之后直到2050年后将趋于好转.  相似文献   

19.
人口、资源、环境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人口规模过大,素质偏低,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已不同程度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切实加强人口控制,节约珍惜一切资源,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可再生性能源,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努力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中国最大的干旱区———新疆为例 ,分析了干旱区人口变动与生态环境退化之间的主要作用机制以及存在的主要矛盾。认为人口数量增长引起的资源环境压力 ,是导致干旱区环境退化的主要人为诱因 ,而人口的素质状况则决定了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下最终的环境演化方向与后果。在各种矛盾中 ,人口的快速增长所导致的资源环境压力 ,是目前新疆人口与环境之间最大的矛盾 ,而不均匀的人口空间分布模式则加剧了这种资源环境压力 ,新疆较低的人口综合素质则决定了新疆长期以来在资源环境面前所采取的主要方式和最终环境后果 ,是以环境退化为主的表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