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3,(6):115-119
月泉吟社是元初的遗民诗社,具有规模大、诗作丰富、影响深远的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有很多,本文着重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一是浦江独特的地理条件为月泉吟社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二是浦江独有的人文传统为月泉吟社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三是浦江望族吴氏和方氏家族成员是吟社的组织者,为月泉吟社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2.
淞滨吟社是民国初年周庆云、刘承干等人模仿宋元之际遗民吴渭的"月泉吟社"在上海创办的一个遗民诗社.1915年刊刻的<淞滨吟社集>涉及的内容颇广,其中以吟咏晚明历史最为详细,主体思想倾向表现在对弘光帝的骄奢淫逸和马士英、阮大铖等为代表的贪功、腐朽官僚集团的愤慨与嘲讽;对弘光王朝诸臣之间不团结的义愤;对大明王朝统治阶级内部党争的关注;对以史可法等为代表的忠贞、节义之士的赞颂;对离乱社会的女子,尤其是身份低贱的宫女、妓女的称颂等五个方面.淞滨吟社为代表的民初遗民对晚明历史的文学表达,呈现出了明显的遗民之思,其积极性和消极性是互存的.  相似文献   

3.
元至元二十三年,月泉吟社以《春日田园杂兴》为题征诗四方。吟社征诗要求竞赛诗作注重"杂兴",传达遗民心声,追求中和之美,讲究格调、入题以及起承转合等。吟社的《诗评》和评诗准则与吟社核心人物方凤"崇尚风雅"、追求真实中正"自成一家"的诗歌主张一致,均反映月泉吟社对有宋一代诗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南宋遗民在易代之际对诗歌发展的总结与展望,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月泉吟社诗》为宋末元初最具影响力的诗社--"月泉吟社"之社集,也是我国第一部诗社总集,更是我国第一部田园诗总集.其作者大多为故宋遗民.由于对蒙元政权的不满,集中诗作对陶潜之退隐不仕深致追慕,并藉春日田园之景物,寄寓故国之思与遁世之意,可谓新的时代环境下诗人创构的新的"桃花源"."月泉吟社"之活动形式及社集内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明末清初朝代更迭之际,由于历史的惊人相似,效仿、祖述者,颇不乏人,作用甚剧.  相似文献   

5.
南宋后期,以杨缵、张枢为首的临安词人成立了吟社。吟社词人崇尚姜夔,作词审音协律,炼字琢句,追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化的生活态度。鉴于此,对临安吟社词人的家庭背景、艺术素养、审美情趣及临安吟社的发展流变及其在词学发展史上之定位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月泉吟社考述欧阳光在元初众多遗民诗社中,规模之大,人数之众,莫过于月泉吟社,故其在文学史上久负盛名。该诗社的活动留下了一卷《月泉吟社诗》,在宋元时期大多数诗社活动如云泥鸿爪,材料支离破碎的情况下,它更显得弥足珍贵。一、月泉吟社之结社宗旨及社事始末月泉...  相似文献   

7.
月泉吟社是元初南宋遗民为反抗元廷征辟江南士人而举行的一次大型民间诗歌比赛.该社由吴渭主盟,延请方凤、谢翱评其甲乙,选出优胜者,揭榜、奖赏、编集、付梓,结为<月泉吟社>诗集.但方、谢的遴选、评次备受争议.明李东阳,清王士祯、四库馆臣甚至今人杨镰等,均有所探讨,留下一桩跨越千年的公案.  相似文献   

8.
明代浙江湖州府岘山结文学社团的现象颇多,前后继踵.在几乎长达百年的时间里,从正德年间的"苕溪五隐"社到万历年间的"岘山逸老社",文学活动绵延不绝.从正德到嘉靖末年(1508-1566),以刘麟为中心,形成了从"苕溪五隐"社到"岘山逸老社"的演进过程.刘麟等人去世以后,岘山社或有中断,但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以后,许孚远薪火相传,复举岘山社集.他们有着基本相同的理学思想和丰富的风格,与前后七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遭西晋"永嘉之乱",中原士族纷纷南迁,在江南扎下根来,并成为东晋政权的重要支撑力量.中原士族南迁不仅把悠久深厚的中原文化传播到江南,而且笃行礼义,试图在江南复兴儒学;在践行和复兴儒学的过程中,他们自觉地促成了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融合,有力地促进了东晋乃至整个南朝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青海汉族"田社"习俗为研究对象,从名称与时间、祭祀神主和主题、祭祀场所与类型、祭祀仪式等四个方面探讨了"田社"与传统春社的关系。认为"田社"习俗是传统春社在青海汉族民间社会结合祭祖仪式的演化和变迁。  相似文献   

11.
仓储是中国封建社会解决"民食"问题的重要制度.而福建"环山带海.西北多硗确,东南多斥卤,岁或不登,民食鲜饱"[1],对仓储之设尤为依赖,早在宋代,福建境内便普遍设立了常平仓和社仓.元明时,福建各地仓储名目更是繁多.进入清代后,福建的仓储制度日益完备,形成了一个以常平仓、社仓和义仓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仓储体系.本文试就这一个体系作简要的论述,以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传统社会中仓储制度的运作情况.  相似文献   

12.
元初遗民诗人的桃花源──月泉吟社及其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初遗民诗人的桃花源──月泉吟社及其诗王次澄元世祖忽必烈时期,蒙古人已渐受汉化,对南宋有青"礼乐衣冠之叩'的敬意。在征战过程中,较之对金,显得文明许多。忽必烈曾勉励大将伯颜效法曹彬(北宋征服南唐的主将),不杀而下江南。南方阳士与书生们在国亡之后,也在...  相似文献   

13.
韩国歌手PSY的歌曲《江南Style》,不仅让全世界的网友为之"癫狂",也引发了从名人到老百姓争相模仿的热潮,"江南Style"已经变成了"世界Style"。神曲《江南Style》的狂热崇拜背后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因素,从《江南style》的爆红不难看出,流行文化越是表现得荒诞无稽,就越是有威力。同时,它的娱乐特征也消解了人们批判现实和内在超越的维度。  相似文献   

14.
“月泉吟社”为元初宋遗民所创立的在当时诗坛上影响最深、规模最大的诗社。其作品《月泉吟社诗》一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社总集”。①它产生于南宋遗民诗人面临民族压迫深重而思想文化方面却相对宽松的特殊背景,其作者大都为入元不仕的故宋遗老。他们通过独特的征诗活动,为后世的诗社活动提供了一套新的活动模式,对元、明、清文人结社造成深远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政治对手文化同路——曾国藩洪秀全合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洪秀全在政治、军事方面是拼死相争的对手,但从文化史的角度看,又同为中西文化大交汇初期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洪秀全代表了"草根"阶层,集两千年农民战争、农民革命思想之大成;曾国藩代表了传统士大夫阶层,儒家修、齐、治、平的经世致用之学,到他这里发挥到了极致.他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终结式的人物,都是近代中西文化会通的前驱先路人物.他们的文化品格都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江南儒学是以长三角为活动中心而奠基于两宋,活跃于明清的中国传统儒家学术文化的区域形态之一,其共性特征是不喜形上思辨而务求实学。"实用""实证""实行"是描述江南儒学的三个关键词,它们标志了江南儒学的三个基本特征和三种基本类型——重视实用的经世实学、重视实证的考据实学和重视实行的心性实学。顾炎武作为明清之际江南儒学的杰出代表,其学术兼具这些特征,是江南儒学的典型形态。以顾氏儒学为典型的传统江南儒学,在学术品格和文化品格上具有崇尚真知、实知、用知的特点,特别是在文化意义上具有崇尚知识之实用、实证和实践并力求其三者统一的务实性特点,这对形塑明清之际以来江南人求真务实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具有重要积极意义并实际产生了重大历史影响。江南人求真务实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是明清之际以来,江南工商经济繁荣发展和近代以来江南的科学事业、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领先于中国其他地区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7.
陈明胜 《兰州学刊》2013,(12):53-57
受传统因素和近代西方文明的双重影响,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呈现出区域不平衡性.以江苏省为个案,可以看到,在近代江苏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中,苏南明显优于苏北,细绎其根源,则不能忽视近代江苏从淮北、江淮、江南到苏南、苏北(或江南、江北)之地域系统的新调整.事实证明,只有重视这种地域系统的新调整,才能给出近代江苏政治现代化之区域不平衡性以更加合理的解释.进而言之,对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研究理应以区域为单位展开.  相似文献   

18.
杜贵晨 《学术研究》2012,(6):145-149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虽经郭沫若质疑,但至今被奉为经典,一直是中学语文课本必选篇目。其实此诗"安得广厦"云云诚"措大想头",不足为贵;怒对"群童",事乖情违,格近鄙陋;又以意为诗,镵刻成僻,偏离了"感物吟志"的现实主义传统,遂开宋人以学问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先河。所以历代颇有訾议,诗话中少有推重,金圣叹《杜诗解》、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也不选它。此诗无论在思想内涵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是一篇有严重瑕疵的作品,既不足为杜诗最高成就的代表,也不足称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之作,应该从中学语文课本中撤下来。  相似文献   

19.
宋代贬谪诗文的高旷情怀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遭受迁徙、贬谪之苦的诗文家众多 ,宋人在贬谪期间所创作的诗文 ,在文学风格和审美情趣上与前人 (特别是唐代 )有所不同 ,大多表现出高旷平远、淡泊闲吟、乃至戏谑调侃的特征 ,实现了对传统贬谪诗文以悲为美、且多表现哀怨愁苦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张涛 《晋阳学刊》2014,(3):35-39
社群文人的潜在门户意识,使得他们极力排斥来自他社的不利因素;但相对社内文人群体而言,此种门户意识更易导致他们思想行为的趋同倾向。究其因,主要有三:(一)文社领袖一般具有杰出的文学才能,他们所倡导的文学思想为社内文人所尊奉;(二)同社士子多由亲属或者师生组成,在文学思想上,彼此之间往往具有渊源继承关系;(三)同社文人大多为本乡、本县或者本郡之人。这种趋同倾向在文学创作上表现得极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他们的集体创作成果——社稿方面。同社文人的门户趋同意识容易导致他们的文学创作在题材、体裁、思想、风格等方面趋于一致,这对形成某一文学流派,掀起某种文学思潮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夸大同社文人趋同意识对文学的积极影响,有时同社文人在"过分"强调创作一致性的同时,也会忽视他们的独创精神而导致模拟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