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樊娟 《唐都学刊》2003,19(3):39-41
生活是残缺的,宗教是完美的、圆满的。人的根柢在宗教。神是无限的,人是有限的。文学即人学,文学的根柢亦在宗教。人是有原罪的,也是有神性的。从人的神性到人的原罪,可以看到有限的必然,因而释然、从容、智慧、平和;从人的原罪到人的神性,因永恒的残缺而向往完美、圆满,因肉身的限制而寻求超越。贾平凹正处于这样一个相互作用的纠结点上,他的小说便渗透了这样一种宗教情结。  相似文献   

2.
所谓宗教经济是指因宗教活动而产生的一系列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行为的总称.而经济宗教则是指宗教组织为了维持自身运行的需要不得不发生的一系列经济行为,从而使宗教本身在客观上具有了一定的经济职能和性质.宗教经济与经济宗教两者所关涉的核心问题都是利益,前者是经济利益,后者是宗教利益.从积极意义上讲,宗教信仰能促进商品、市场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引导大众的经济行为朝良性取向.同时,宗教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对科学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而间接地作用于经济社会生活.随着宗教经济和经济宗教活动的日益活跃,依法管理宗教经济与以经济手段解决经济宗教中出现的问题并重,防止宗教产品的过量生产与宗教资源的过多消费而影响社会资源配置和冲击民众信仰,将成为处理我国宗教经济和经济宗教问题的正确方式.  相似文献   

3.
许地山小说宗教色彩的显与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庆华 《学术交流》2004,(1):152-155
宗教色彩是许地山小说最具魅力的个性特征,在前期小说中,宗教色彩的表现是直白浅露,一目了然的,主要通过作品有关情节的形象化展示及画龙点睛式的篇末垂教两种方式来宣示宗教意识。在后期小说中,宗教色彩依然客观存在,但表现得相当隐秘,几近于无,只有细心品味方可看出个中三昧。  相似文献   

4.
尽管一些人主张基督教是民族的信仰,而另一些人主张教会和犹太人会堂庆祝的只是“美国生活方式”的一般宗教,但几乎没有人认识到:实际上,在美国与这些教会同时存在的,还有一种与其有着显著不同的完备的和非常制度化的公民宗教。本文认为不仅存在着这样一种宗教,而且这种宗教——或者更确切地说,这种宗教维度——有它自己的严肃性和完整性,它要求在理解中给予任何其他宗教所要求的同样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家瑛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伊斯兰教哲学史》,是国内第一部详细阐述伊斯兰宗教哲学的学术著作。该书将哲学与宗教融为一体,将两者纳入统一的系统建构之中,以哲学视角或哲理诠释其教义的深层意蕴,揭示哲学与宗教两者所固有的内在一致性。这种“内在一致性”是基于哲学与宗教所反映的同一社会、同一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7,(3):144-148
《西游记》中的宗教解读历来是研究的重点,"讲道说"、"三教合一说"等角度一直占主流地位,它们十分注重小说中的宗教描写部分,并将《西游记》定义为一部有意为之的"传道书"。当这种宗教解读凌驾于小说文本本身之上,作者的创造力、作品的文学性以及民族想象等便被削弱甚至忽视了。本文尝试以小说本体为基点,从文本审美的角度重新审视《西游记》中的宗教因素在文本结构的复杂化及对叙述的空间、时间及人物形象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姜丽娟 《学术交流》2005,(9):176-178
小说《罪与罚》是一部使陀思妥耶夫斯基获得世界声誉的作品。小说以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为主线,广泛地描写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并以基督教原罪的眼光,将人间的罪恶、恶毒和残酷刻画得令人触目惊心。把他们放在心灵的拷问台上,一层层地拷问他们心灵深处的恶毒,同时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细致入微,洋溢着人道主义精神,体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8.
9.
老舍小说《大悲寺外》新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现代作家起步之初从欧洲近现代文学中汲取养料者甚多,但从中发现“灵的文学”的传统,并在创作中仿效者,只有许地山、老舍等二三人。《大悲寺外》将2 0余年的前尘后事绾系在少年的一桩无心之过上,将死魂的宽恕之语化为生人挣扎不开的心灵死结,让睽隔于阴阳两界的两个灵魂无休止地纠葛着、矛盾着、斗争着,以揭示社会的“人与人的关系”,“使人知所恐惧,知所希求”,正体现出西方近代“灵的文学”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志贺直哉是日本白桦派主将,《暗夜行路》是其代表作。本文论述《暗夜行路》中悲剧命运给主人公造成的道德灵魂痛苦,审视血统论对人性的摧残,重点探讨作为“知识分子宗教”的禅宗对主人公走出命运“暗夜”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巴黎圣母院》中的克罗德,既是一个宗教狂,又是一个叛教者。他从一个善良博学的青年变成一个阴险、毒辣的副主教,是由于宗教禁欲主义扭曲了他的心灵。他也是一个受害者,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罪人  相似文献   

12.
吴光正 《学术交流》2007,(11):140-145
明清章回小说中的一些宗教神灵和宗教人物,通常是配合作者用以传达创作意图的叙事权威。要理解孙悟空这个形象,必须注意到孙悟空这一长期被忽视的作为唐僧精神导师的身份。孙悟空作为唐僧修行导师这一身份具体体现为如下一些叙事功能:他对取经队伍的分工一清二楚,他对神佛的安排和唐僧的磨难了如指掌。更为重要的是,作者特意安排孙悟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不断点化唐僧,并引导时时口念《心经》的唐僧领悟《心经》精髓。这些功能就使得孙悟空成了一个全能全知的权威叙事者。西游记的叙事规则受制于性命双修这一宗教目的,因此,我们分析相关人物时需要从宗教叙事的角度加以考察:孙悟空的降妖实际上是为了给自己赎罪,孙悟空的保护唐僧往西天取经还有自我修行和点化唐僧的任务,孙悟空所具有的赎罪者、修行者和修行导师这三重身份又都是附属于唐僧的心性修炼的,因此,唐僧才是《西游记》的中心人物,唐僧的心性修炼体现了作者对《西游记》的整体构思。  相似文献   

13.
季爱娟 《学术交流》2006,(1):179-181
战乱、灾难、死亡,使穆旦切实感知到大地的黑暗与颤栗,人性变异的荒蛮。穆旦窥破了当时文化的种种虚伪与神话,从而转向内在思想“探险”与精神求索中。因此,他的诗歌想像力与西方浪漫主义诗歌和现代主义诗歌的丰富的宗教想像力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试图在诗中创造一个上帝,于是,在他的诗中一度出现了与自己相对的“神”、“主”、“上帝”之类的意象。而且,“上帝”这一意象的内涵相当丰富,他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含义露面,不断相互替补,给穆旦诗歌增加了深度和广度。同时,作为一个关注现实的诗人,他更痛苦地发现,上帝也帮不上什么大忙。可以说,当穆旦采用西方诗人的重构方式时,他却发现了信仰重构的渺茫。至此,他的“丰富的痛苦”的主题得以突现。  相似文献   

14.
<西游补>的时空向来让读者费心劳神,行者到底回到了哪一世界,这一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戏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西游补>从第二回起,就紧锣密鼓地进行空间大腾挪.它一改取经队伍走上西方的西游,转而让行者走下东方来,实质上是从渐趋西天佛国,转向东方青青世界--世界被还原为俗世.在青青世界中,空间的腾挪变换,使时间也随之扭曲变形,而时间的扭曲变形反过来赋予空间以独特的意义--世界被还原为迷情辛苦的俗世.  相似文献   

15.
李向平 《创新》2012,6(3):17-23,126
中国宗教与信仰近30年的变迁,始终围绕着宗教与信仰的双重社会化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信仰自由与宗教自由、"宗教危机"的社会意义、私人信仰与中国法制建设、宗教消费方式对中国宗教—信仰的影响、"宗教民族主义"的抬头"、执政党信仰"的建构与认同等。解决这些问题,对使"宗教危机"转为"宗教转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鄢忠秀 《社科纵横》2009,24(5):174-176
《红字》层层深入地挖掘人性的罪恶,揭示出罪恶的普遍存在以及人类无法逃避的生存困境。指出人们只有正视自身罪恶、真诚忏悔,才能获得最终救赎。作品中看似矛盾晦涩的创作手法其实是霍桑呼吁倡导正统基督教人性观、道德观的一种折射,体现了作者浓厚的正统基督教思想情怀及对宗教的感化力量所寄予的厚望。  相似文献   

17.
蝉丸和赵女艳容,分别是日本能乐剧《蝉丸》与中国的传统剧目《金殿装疯》中塑造的两个狂人形象。但中国戏剧通过疯女之口表达对现实的愤怒和不满,从而引起大众共鸣,有一种阅世娱人的倾向。而日本能乐通过狂人形象来完成了对宗教的诠释。  相似文献   

18.
刘娴 《社科纵横》2008,23(4):173-174
麦尔维尔的<白鲸>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表达了作者复杂、矛盾的宗教意识.麦尔维尔一方面高唱人与神抗争的赞歌,热情歌颂人的伟大,赞美人的智慧与勇敢,另一方面又极力宣传基督教的宿命论.而以实玛利的海上漂泊过程则隐喻着作者进行的精神探索.  相似文献   

19.
梁丽萍 《社会理论》2008,(1):105-126
改革开放的二十余年,中国一般民众对于宗教的兴趣和宗教皈依现象逐年增加,而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基督宗教在民众中的传播、发展及基督教信徒的增长。以山西省为例,据有关部门统计,1999年,山西省基督教信众约26万人,到2002年,基督教徒增加到41万多人。山西省吕梁市1978年有基督教徒500人,1998年增加到3万人,20年间增长了60倍;而临汾地区100多个村,几乎全民信基督教。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这个由移民及移民后代组成的社会里,以信仰上帝为核心的各派基督教,形成为一种不能忽视的重要社会力量.虽然政教分离是美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是,美国人的宗教情结非常浓厚,基督教意识根深蒂固,基督教的影响已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教会对教育的介入是以传播宗教思想、宗教信仰为目的的,许多宗教信念,如基督教的仁爱与平等的主张,与人类的企求相吻合,与社会文明的前进方向相吻合.教会对美国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的介入,既有积极意义又有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