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朝核问题一直是亚太地区安全与稳定的重大威胁。本文试图利用政治现实主义的基本观点对美朝关系现状根源进行解释;利用新自由主义的基本认知为缓解美朝冲突提供解决办法;利用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为积极推动美朝关系走向提供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2.
朝核问题一直是亚太地区安全与稳定的重大威胁.本文试图利用政治现实主义的基本观点对美朝关系现状根源进行解释;利用新自由主义的基本认知为缓解美朝冲突提供解决办法;利用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为积极推动美朝关系走向提供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3.
美朝双方在安全与战略利益以及目标诉求上存在的尖锐矛盾,最终使朝鲜走上了发展核武器之路.朝鲜拥有核武器不仅违背中国及周边大国对朝鲜半岛的基本原则,还为日本发展军事力量提供了借口,同时也为美国军事打击朝鲜创造了可能性.这对与朝鲜咫尺相邻的中国而言,国家安全利益受到严重威胁,因此中国坚决反对朝鲜拥有核武器,并投票赞成联合国安理会对朝鲜的有关决议,中朝关系开始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为和平解决朝核问题,中国始终积极推动六方会谈持续进行,承担起了国际社会所期望的负责任的大国重任.毋庸置疑,未来中朝两国还会继续保持和发展传统友谊.  相似文献   

4.
在中朝传统邦交关系体制下,两国一直在海难救助方面保持着良好合作和互动关系,双方都有出资救助对方海难漂流船只之义务。1882年,中朝缔结《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该章程变通了两国的传统邦交关系,并将海难救助形式与国际接轨,规定双方不再承担彼此海难漂流船的救助费用。此后,中国依然按照传统惯例救助朝鲜海难漂流船只。而朝鲜对中国海难漂流船只反应冷淡,甚至施之以抢劫。其背后原因乃是多方面的:既与中国渔民对朝鲜西海岸捕鱼业的冲击有关,也与朝鲜摆脱清朝控制的政策倾向及其社会秩序紊乱、自然灾害频发相关。  相似文献   

5.
清政府对越垦朝鲜人的政策具有阶段性.从封禁政策到移民实边,再到归化入籍,清政府对越垦朝鲜人政策的变化,与朝贡体系的瓦解和崩溃有着密切的关联.中朝两国关系由传统东亚地区朝贡体系内的宗主国与藩属国之间的关系转变为现代平等国家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两国逐步转化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各自的国家利益逐步明晰,这是清政府对越垦朝鲜人政策逐步产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朝边境地区的经济合作在两国领导人和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突破单纯货物贸易和旅游的局限,逐步走向统筹安排和共同合作开发。加强和深化中朝边境地区的经济合作,是中朝双方顺应快速变化的国际环境和各自国家的经济发展要求作出的共赢选择,符合中朝两国的国情和利益。虽然,当前中朝边境地区的经济合作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然而中朝两国建立起来的睦邻友好、互惠互利、共同繁荣的双赢合作关系将成为发展的主流,双边经济合作必然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明治初年的"文书问题"引发了日朝之间的外交纠纷,然而日本改革幕藩体制下日朝外交模式的意图并未得到朝鲜方面的回应。日本对日朝外交的革新,在外交一元化的表象之下,也存在着前近代的外交模式与近代外交模式的冲突。日本多次尝试,也无法在事大主义与宗藩关系结构下取得对朝外交的突破。以"江华岛事件"为契机,日本尝试将日朝"外交革新"与中朝宗藩关系对立起来,并最终以条约的形式,在"朝鲜独立之邦"的名义之下,完成了与朝鲜建交。日本的对朝外交革新或可视为近代东亚地区国际政治格局发生颠覆性变化的一个转捩点,中朝间的宗藩关系开始受到冲击。一方面,日本率先导入近代西方主导的国际外交秩序,并利用其为本国利益服务,从而对中朝两国国家利益造成伤害;另一方面,中朝两国相对滞后的对外观及其带来的外交政策的迟滞性,也在客观上阻碍了两国早期现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博弈理论进入国际关系学者的视野后,很快成为分析国际冲突与合作的一种有效方法,并得到占据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主流地位的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广泛运用,前者假设参与博弈的国家通常关注相对获益从而得出国际合作的悲观结论,后者认为参与博弈的国家通常关注绝对获益从而推导出国际合作的乐观前景,这为我们分析国家在国际立法博弈中的对抗与合作现象提供了良好的线索.当然,我们也必须清楚在国际立法博弈中国家的获益偏好及其行动决策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沈本秋 《理论界》2007,(9):171-173
本文在对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及建构主义进行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提出考察国家利益时应该把客观物质利益与主观认同过程相结合;利益的界定要把国内认同和国际体系认同相结合。在这个基础上本文把国家利益定义为“国家利益是一国的全体人民基于国内和国际文化认同的物质和精神追求与满足”。最后本文试图对当代走和平发展之路的中国国家利益进行了粗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其理论形态主要体现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与建构主义三大范式间的演变.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作为理性主义方法的代表,将国家利益视为外生于国际体系而先天给定的因素,对安全、权力、财富等物质利益的追求则是国家恒久不变的行为动机.但在建构主义看来,国家利益本源上根植于认同、规范结构中,包含有理念主义内涵,它内生于行为体的互动进程中,认同建构国家利益,并进而决定国家行为的图景变化.  相似文献   

11.
西方国际合作理论:比较与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都基于国家利益来解释国家的政策行为选择。理性主义从国际无政府状态推导出国家自助体系和国家的工具理性,以效用最大化和战略博弈来解释国际合作。但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认识分歧,分别以权力和制度为核心变量,对国际合作的前提、内容、形式和稳定性的界定各有侧重。建构主义强调国际关系的社会建构性质和文化选择,以规范和认同为支点来分析国家行为,认为国际合作是国家社会化的结果。三派国际合作理论既有独特的效力又存在局限。可以通过吸纳各派合作理论的基本概念,构建一种综合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12.
刘骞 《兰州学刊》2006,(12):55-57
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学派从其不同的视角对国际合作问题进行了诠释。现实主义学派认为冲突是国际政治的本质,只有在权力均衡过程中和霸权存在的前提下,国际合作才有可能发生;自由主义学派接纳了现实主义的前提假定,但这一学派却认为通过制度协调可以有效的缓解无政府状态带来的不信任,促进国际合作的发生;建构主义者颠覆了无政府状态是先验给定的假定前提,认为国际合作是由国际社会建构而成的,国际合作的发生取决于行为主体之间的彼此认同和共有知识的多少。比较西方主流学派的国际合作思想对我国参与国际合作,积极融入国际社会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朝鲜的李朝时期,中朝两国的诗歌文学交流十分频繁,相互间的影响呈现出从未有过的深层次、相互融合的趋势。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少朝鲜优秀诗人的诗作反馈到中国诗坛,其代表性诗人有许筠、金尚宪、洪太容、实学派“四家诗人“;二是中国诗歌文学对朝鲜文坛起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其典型代表是诗人王维、唐宋现实主义诗人群体、清代拟古主义文学思潮。在中朝诗歌文学的影响关系中,中国诗歌文学对朝鲜诗歌文学的影响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美国对朝政策始终在遏制与接触之间徘徊。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政府以对朝接触为主,美朝关系大幅度改善。布什政府在其第一与第二任期分别采取了遏制与接触两种不同的战略方针。奥巴马政府制定"战略忍耐"的对朝政策,其实质是通过遏制手段对朝施压,迫使朝鲜弃核。然而,目前朝核局势仍处僵局之中。美国对朝政策源于美国决策层对朝鲜的认知。由于美国对朝鲜始终抱有敌视态度,使得美朝关系一直反反复复。这还导致美国对朝鲜以及朝核问题的错误认知,造成美国决策的失误。如果美国政府意图突破朝核僵局,反思对朝鲜的认知,改进对朝政策,推动美朝接触,进而突破朝核僵局。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正是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也是中国深度参与的新自由主义世界秩序面临重大调整的时代.国家的属性决定着内政外交中"我是谁"的身份问题.中国是一个不同于西方制度模式的发展中大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为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提供了物质基础,中国日益从世界政治经济体系舞台的外围走向中心.这种地位的变化与新自由主义世界秩序的嬗变同步发生,国际环境的干扰和破坏给中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一个变化着的世界秩序中如何"趋利避害",完善制度优势、夯实发展基础、打造良好的国际形象并积极推动和引领建立更为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世界的发展环境,是实现新时代中国国家利益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6.
讽喻诗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风的代表,也是其成就最高、流传最广的诗歌类型.古代朝鲜文人对白居易讽喻诗多有学习,主要体现为高丽朝和朝鲜朝文人的接受,而朝鲜朝时期文人对于白居易讽喻诗的接受较之高丽朝诗人群体明显得到了加强,包括诗歌数量增多,批判意识及情感更加强烈,讽刺范围更为深广.这种变化是由于高丽朝、朝鲜朝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人的自觉意识导致的.  相似文献   

17.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认为寻求国际社会承认的时机日臻成熟,进而采取积极的外交活动,以求获得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的承认。然而美国出于对苏联因素的考量,在承认事宜上,与盟国——中国、英国取得协商一致,最终回绝了临时政府的承认诉求。取而代之的是,美国提出了一个由多国参与、兼顾各方利益的方案,即战后托管朝鲜政策。美国自恃实力雄厚,坚信能够将托管控制在可操控的范围内,从而掌握更多的主动权;苏联出于通过托管朝鲜从而"分享"参与欧洲及亚太其他托管区域红利的目的,在战后托管朝鲜问题上采取了合作的态度。美国的战后对朝政策获得了苏联的默认与协作,然而表面上的合作并不能掩盖内在的认知差别,由于美苏两国从一开始即对托管制各自解读,各自打算,为托管制度流产并最终导致朝鲜半岛分裂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8.
小布什政府执政后采取敌视朝鲜的强硬政策,与韩国金大中政府和卢武铉政府的对朝和平接触政策产生矛盾,美韩双方分歧不断。小布什政府后期开始转向与朝鲜接触,并希望韩国在朝核问题上与美国步调一致。韩国李明博政府执政后转变卢武铉政府的对朝政策,加强同美国的传统盟友关系。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在朝核问题陷于僵局的状况下,美韩不断协调立场,美韩同盟关系也进一步改善。美国仍将坚持在六方会谈框架下进行美朝对话,并最终解决朝核问题。围绕于此而展开的美韩协调与合作表明,美韩同盟依然是一个美国主导韩国依赖的不平等同盟。  相似文献   

19.
柳熙福  马云鹏 《理论界》2013,(4):171-173
实现朝鲜半岛南北统一是韩国的核心国家利益之一,被列入了现行宪法,成为韩国对朝政策的基点。李明博政府对朝政策与金大中、卢武铉政府时期的对朝"和平统一政策"迥异,但都坚决反对朝鲜发展核武器。基于"非均势核威慑"的分析方法可以知道:反对朝鲜发展核武器,维持韩美同盟对朝"单向核威慑",韩国可以低成本地确保对朝外交优势,并掌握朝鲜半岛统一的主动权。李明博政府对朝政策实施至今,正面效果并不明显,从"非均势核威慑"的视角看,李明博政府对朝政策的负面效果可能使朝鲜半岛,甚至是东北亚安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20.
2016年以来,平壤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连续进行了两次核试验,引发了地区局势的骤然紧张.一直以来,朝鲜不顾中国重返六方会谈的呼吁,不断进行核试验和导弹试射,并采取非理性的战争边缘政策,使中国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之一.朝鲜核试验不仅直接威胁到了中国的国家安全,还严重恶化了中国的战略环境,并使中国面临的核安全风险上升.当前,朝核危机已到临界点,平壤政权已把拥核自保作为国家战略,而不仅仅是谋取谈判筹码,甚至不惜牺牲中朝友好关系.对中国而言,现在应把政策聚焦于朝鲜弃核,这是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其他目的都要为此服务而不能形成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