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论者对太宗晚年之失已有评述。一般所谓晚年,是指贞观十七年魏征死后。从此时起,太宗对内外施政颇多失误。然太宗之失,实不自十七年开始。《通鉴》卷一九四太宗贞观六年十二月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征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注  相似文献   

2.
关于《贞观政要》材料来源的商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第五章《新乐府·七德舞》中两处说到《贞观政要》的材料来源于《太宗实录》。其一,“唐代祖宗功德之盛,莫过于太宗,而太宗实录四十卷部帙繁重且系编年之体,故事迹不易检查。斯太宗实录之分类节要本,即吴兢贞观政要一书所以成为古今之要籍也。”其二,“惟(太宗)实录一书,部帙繁重,且系编年之体,若依之以构思而欲求得条理,询属非易。此又(白)乐天曾用贞观政要,即(太宗)实录之分类节要本以供参考之故也。”这两处都因说白乐天曾用《贞观政要》中的材料以构成《七德舞》一诗骨干而言之。但陈先生…  相似文献   

3.
唐朝少数民族大将李光进、李光颜兄弟的祖上归属大唐的时间应是在“贞观”初年,是在太宗贞观三、四年间随突厥降唐和四夷一起内附的,并非《新唐书》记载的“贞观中”。李光进和李良臣碑文所记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相似文献   

4.
七世纪初,吐蕃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同唐朝建立了亲密关系。贞观八年(634年),松赞干布遣使长安,“太宗遣行人冯德遐往抚慰之”。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同意吐蕃联姻的要求,派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藏,同松赞干布成亲。唐吐关系进入  相似文献   

5.
武则天,名曌,并州文水人。贞观十年,她才十四岁,就因“有才貌”而被召入宫,当了唐太宗的“才人”。由于得到太宗的赏识,还被赐号“武媚”。贞观二十三年,太宗死去,其第九子李治即位,是为高宗。按当时宫例,则天就与太宗的其它“嫔御”出宫作了尼姑。因高宗为太子时,就已和则天暗暗相爱,旧情难忘;再加则天虽已年近三十,但风韵犹存,所以不久她就重被高宗召进宫来,立为昭仪。则天遂复获在统治集团上层施展其政治才能的机会。她以“诡变不穷”的权术和铁腕手段,首先击败  相似文献   

6.
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实行的经济政策,使唐初社会经济很快得到迅速地恢复和发展,为唐朝的鼎盛奠定了基础。本文拟就其经济政策的内容、形成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7.
封禅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历史条件下进行的。《通典》云:“古者帝王之兴,每易姓而起,以致太平,必封乎泰山,所以告成功也。”唐太宗即位后,明君贤臣励精求治,数年后,海内晏然,“远夷率服,亿兆又安。”年谷丰稔,“符瑞”频至。群臣以为,太宗“功高”“德厚”,宜东封泰山以志盛事。由是文武百官累请封禅,而太宗对封禅之事的态度,始终不一。群臣屡清封禅之事,太宗的态度何以总是游移于“许”与“不许”之间呢?经读史发现太宗的这一思想变化,以贞观十一年为界,是随着其经济、文化、民族政策的变化而波动的。  相似文献   

8.
《资台通鉴》记述说:唐贞观十九年(645年)九月,太宗自辽东班师,“驰入渝关”后,“次汉武台,刻石纪功”。这个“汉武台”在哪里?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说:“汉武台在今北戴河海滨的山冈上,”具体地点没有提及。本文就考古发现试作论证。  相似文献   

9.
《晋书》原名《新晋书》,后人或称之为唐修《晋书》,是对两晋南北朝时人编纂的所谓“十八家旧晋书”而言的。全书132卷:本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是研究两晋十六国史最重要的一部史籍。在唐太宗贞观年间所编纂的诸正史中,以《晋书》的篇帙最长,而成书的时间最短,参预编书的人数也最多,这与《晋书》受到后人的非议有一定的关系。本文拟就此进行考述。关于《晋书》编纂的年限,有人认为是在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开纂.20年成书,其依据主要是《旧唐书·房玄龄传》。房传载:“贞观十八年,与司徒长孙无忌等啚形于凌烟阁……,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留守……。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撰《晋书》……到20年书成。”按房传这一记载在时间方面谬误特  相似文献   

10.
法精事简     
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 贞观时:“任群材,治百事。其法则精而密,其施于事则简而易。…… 初,太宗有内外官,定制为七百三十员,曰:‘吾以此待天下贤材,足矣’。” 大唐帝国虽只用了七百三十员内外官,却把事业搞得虎虎有生气。这一经验,值得一议。 李世民的精于用人,得益于前车之鉴,即“之  相似文献   

11.
唐太宗李世民的雄才大略、任贤选能,历来为人们称诵,然而他的重国轻亲,严格要求自己亲属的史实,却不怎么为人注目。 这方面首先表现在他教子以严。由于封建社会的皇位是世袭制,皇子是皇帝的当然继承人。因而皇子在皇帝的眼中便是金枝玉叶,掌上明珠。这就导致不少封建皇帝对自己的儿子有意无意地过分溺爱、娇惯和纵容。但有远见的皇帝决不如此,他们望子成龙,心情迫切,因而对儿子的要求就更加严格。唐太宗就是这样。他的长子恒山王李承乾自幼聪敏,“颇识大体”,“太宗甚爱之”,可承乾年令大了,却爱好声色,“慢游无度’,太宗很恼火。有一次,承乾私幸“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乐童称心“与同卧起”,太宗闻之大怒,“悉收称心等杀之,连坐者数人”,且“诮让太子甚至”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唐太宗封第三子吴王恪等为诸侯都督,诸王将赴任,太宗便赐书一封,中肯相诫,要他们“勉思  相似文献   

12.
论唐太宗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唐朝的第二个皇帝——唐太宗主要是作为一个勇猛的英雄和政治家而为人所熟知。他虽以战绩显赫而闻名,但也不乏文人气质。当他还是秦王时,就为自己组织了智囊团,设置在文学馆中,其中的十八学士在他继位之后仍保持很高的职位,这些人包括了当时一流的学者和作家。太宗本人也是一位多产的诗人,他写了至少五篇赋和大量的诗歌。可是,有迹象表明,他对文学价值的理解有意识地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比如在《贞观政要》中载有太宗对赋的评论: 比见前、后汉史,载录扬雄《甘泉》、《羽猎》,司马相如《子虚》、  相似文献   

13.
岳纯之在《烟台大学学报》2 0 0 1年第 1期撰文指出 ,重修《晋书》是唐朝官方于贞观二十年三月组织的一次大规模修史活动 ,这次修史活动的结果便是作为二十四史之一的《晋书》的问世。据考证 ,在唐朝官修《晋书》以前已有数十家“晋书” ,仅《隋书·经籍志》著录的当时尚流传于世的就有十八家之多。那么 ,在有如此众多“晋书”著述的情况下 ,唐朝政府又何以兴师动众举行这次重修活动 ?对此 ,陈寅恪认为是唐廷企图通过篡改晋史 ,“尊扬皇室 ,证明先世之渊源”。李培栋认为是“由于一系列政治事件对太宗的刺激” ,太宗要借修史为自己辩解、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史学的发展到了刘知几生活的盛唐时期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汉、魏以来 ,历代统治者无不重视史学 ,他们设置史官 ,储备史料 ,修撰史书。尤其是唐太宗贞观年间 ,改组史馆 ,由宰相监修国史 ,更是大大加快了史书编纂的速度。“二十四史”中 ,有八部正史修纂于太宗贞观至高宗显庆年间。据《新唐书·艺文志》所载史部书目 ,已多达 5 71家、85 7部、1 6 874卷。此外 ,尚有 35 8家、1 2 32 7卷没有著录。史学的空前繁荣 ,客观上需要对过去的史学进行一次总结和批评。刘知几顺应了这种需要。在《史通》中 ,他在总结前人已经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 ,…  相似文献   

15.
唐太宗贞观十年在其子魏王李泰府设学馆。由于太宗对李泰的特殊宠爱使其学馆带有了与众不同的色彩并隐约与政治发生了联系。但唐太宗坼政治精明、对原太子李承乾地位的肯定、李泰自身的奸猾、朝中政要的警觉及李承乾的防范决定了在贞观十七年李承乾事败之前李泰不可能产生成熟的夺嫡阴谋,并有目的的将学馆作为其夺嫡的声誉掩体及力量储备。从另外的角度看:是唐太宗过宠及太子暗劣给了李泰以夺嫡机会,而一旦获得了夺嫡机会后,其府设置的学馆就带有了政治意味,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为其扩大声誉、准备力量的铺垫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先秦时起,中国同中亚、波斯、阿拉伯等地区各民族,已经开始了经济和文化的往来。西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回到长安。此后,中国不断遣使西域;而西域的商人、使者则更多地来到中国。 一 唐朝(618—907)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兴盛发展的一个时期,唐朝政府鼓励发展对国外的商业贸易。贞观十七年(643),太宗谕令在广州、泉州、扬州置“三路市舶司”。太  相似文献   

17.
唐代特别是唐前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度文明、高度开放的时期,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妇女地位的相对提高,妇女参加政治活动(以下简称参政)就是一个重要的佐证。一、唐代妇女参政的表现和特点唐代妇女参政,主要表现在:1、后妃、公主、女官和少数民族的上流妇女都来参政。后妃中,武则天从干预朝政到称帝,就是妇女参政的典型例子。由于众人论述甚多,在此不赘。而太宗长孙后有政治眼光,曾参预玄武门之变,防止外戚有过高的职权。贞观元年,太宗任用长孙无忌为宰相,“文德皇后请曰:‘妾备位椒房,家之贵宠极矣,诚不愿兄弟复执国政。吕、霍、上官,可为切骨之戒,幸陛下矜察!”戒奢侈尚俭约,不允许子女越礼奢化。史载“长  相似文献   

18.
长孙无忌,出身于关陇军事贵族集团,曾得到太宗、高宗的重用,在唐初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他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处理民族关系,贞观元年,“突厥颉利可汗新与中国和盟,政教紊乱,言事者多陈攻取之策”,无忌认为“今国家务在戢兵,待其寇边,方可讨击.彼既已弱,必不能来.若深入虏廷,臣未见其可.且按甲存信,臣以为宜.”  相似文献   

19.
韩愈《柳州罗池庙碑》概述柳宗元在柳州的善政时,特别提到“大修孔子庙”,因为这是古代柳州的一件历史性大事。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太宗令天下郡县立孔庙,四时致祭,从此各地有了孔庙。作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权威——儒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起来了。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强盛时期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对儒学如此推崇,决非偶然。孔子创立的儒学,经千年而成为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它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所起的积极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20.
<正> 关于宋太宗继位问题,历代多有争执、猜测。有的人认为,太祖视太宗亲如手足,遵母志执意传位给太宗,故而太祖崩由太宗继统;有的人则着意渲染“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两大疑案,认为太祖本无意让太宗继位,太宗是靠政变阴谋手段偶然成功而登上皇位的。笔者认为,太宗继统是复杂的充满矛盾的事变过程,不可简单地归因于某一方面。以往两种观点各偏执一端,且颇似舍本而求其末。本文拟考察太宗继统的主观及客观诸方面因素,以求对其人其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