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门学科的地位取决于学科的价值。中国社会学自产生以来,几经波折,原因固然很多,但究其根本,仍在于学术界对其价值定位不当。从社会学的起源来看,它是西方启蒙时代的知识分子对传统封建社会经济政治崩溃的一种反应,是社会剧烈变迁的产物,是为解决新的社会问题而产生的。从中国的实际来看,引进西方社会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社会学在中国得以恢复和发展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产生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一些社会学家在许多问题上扮演了专家的角色。因此,社会学技人民大众视为一门解决问题的学说。这就影响了社会学界对…  相似文献   

2.
王亚娟 《唐都学刊》2002,18(1):60-62
从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相关概念和理论出发 ,分析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农业“公共产品”供给与小农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一方面小农和国家两极结构在农业经济中存在的“互补性” ,另一方面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衰落 ,这种稳定的两极结构被逐步打破并被新的模式替代。  相似文献   

3.
有人总是把西方发达国家同中国相比较,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就是比社会主义制度好。对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样来认识,怎样来比较,我们谈谈自己的观点。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确实比我国高,这是事实。但是我们在将它同中国作比较时,必须看到这些国家与我国发展的基础、起步的时间、资本积累的方法和基本的国情有着许多根本不可比的因素。决不能只从现象出发,作简单的类比。  相似文献   

4.
危机与探寻——“中学西渐”的分期、特点及其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从“中学西渐”的视角来考察中华民族的文化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文章认为,从16世纪末开始的四个世纪以来,出现了三次中学西渐的高潮,每一次高潮的出现都与西方世界业已爆发或潜在的文化危机相联系,都给予西方文化的发展以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科建设的需要,人类自我完善的需要来评价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是西方学者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主要特点。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和借鉴反映了特定时代经济和政治的要求,其观念的逻辑是从属于并服务于社会进步的客观逻辑的。中学西渐的历程,既表明了中国文化所具有的世界意义,同时也说明从全人类共同繁荣与进步的观点来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是历史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哲学”范畴的中国化及其内在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以来 ,中国人在引进西学的过程中所犯的最大错误之一就是从中国文化自身的传统出发来理解西方思想。作为一个现代学科范畴 ,“哲学”本来是从西学中借来的 ,但是借来以后立即被“中国化”了。文章认为 ,把“哲学”普遍地理解为一门关于世界观、人生观或方法论的学问 ,这一理解与中国古代学术传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但却与西方两千年来的哲学传统没有什么关系。在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史上 ,从来没有哪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把哲学这门学科定义为一门关于世界观、人生观或方法论的学问 ;不仅如此 ,他们所说的“哲学”与中国人通常情况下对“哲学”的理解在思维方式上有天壤之别。但是由于中国人长期以来没有认识到他们对哲学的上述理解是从中国文化自身的学术传统中来的 ,与西方人对作为一门学科的哲学的理解存在着思维方式上的根本区别 ,致使他们在阅读和研究西方哲学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误读 ,造成了许多严重的曲解  相似文献   

6.
论重建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雪丽  高菊 《学术交流》2005,(2):144-147
文化与文明的差异是人类的各种差异之中最根本的。西方文明只是众多文明中的一种,西方文明的珍贵之处不在于它是普遍的,而在于它独一无二的特性。现代化并不等于西方化,保持自身文明和文化的精华,而不受西方文化中腐朽没落东西的侵蚀,是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尽管传统文化在21世纪的今天并非主流文化,但它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传统文化中蕴涵着非常丰富的精神资源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我们应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传统文化的安全保护意识,逐步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正>基于对百年西方文论之强制阐释特征的反思和批判,我在2017年正式提出了"公共阐释论"。(1)提出这一理论的目的在于,期待学界同仁在吸收借鉴西方阐释学理论优长的同时,能够从西方理论传统中走出来,认真梳理和挖掘中国文化资源特别是中国阐释学资源,从中找到建构当代阐释学的主要思  相似文献   

8.
粱漱溟认为文化的发展根本在于意欲.以意欲向前为根本精神的西方文化解决了人对物的问题,因此,中国的现代性选择不可避免地要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政治制度.不过.西方文化的发展行将结束,世界文化要转型到以解决人对人的问题为核心,即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第二路向上来,因此,中国的现代性选择的根本在于以心性学成就的人生观启蒙.  相似文献   

9.
本文力图从教科书的时效性角度出发,对当前西方大学中当代中国政治与政府类课程的教科书现状进行分析。根据课下阅读材料挑选的一般要求,本文试图将西方当代中国研究各主要领域的新发展和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的分类梳理,从中国历史与中国共产党研究、中国政府政策与社会发展以及中国经济与国际关系三个方面,考察西方当代中国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0.
文化比较需要一把"双面镜",除了要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场上依据西方的思想体系和结构翻译与诠释中国文化外,我们更应当以平等的态度和眼光,通过回归经典去实事求是地理解中国的传统,即从中国哲学和文化本身出发去理解它,并且从中认识到其所具有的独特性。以儒家思想为例,其传统中的"人"本质上都是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每个人都身处各种角色之中,其存在是整体性的、过程性的。这一点与西方传统中的独立的、个体的"人"有着根本的区别。因此,儒家伦理学实质上是一种"角色伦理学"。  相似文献   

11.
快乐思想的发展与科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惠雄 《浙江学刊》2001,(3):132-136
作者认为,"趋乐避苦"是一切人类行为的根本准则和行为原动力.从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开始,快乐主义思想已经经历了四个重要的发展跨度,并对近代以来西方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而快乐是以广义物质存在和消费为基础又超然于这种物质消费之上的一种主观精神感受,即所有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或叫根本目的只在于追求一种"快乐的精神"而非物质.以此一哲学立论来检验我们今天的经济、制度、环境和社会发展,将会得出许多重大的关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制度安排的新结论.  相似文献   

12.
人本经济增长方式应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绝不能模仿西方发达国家高物质消耗和环境破坏的传统增长模式。应当利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资源配置方式和后起国优势,走出一条崭新的人本经济增长方式,以高素质的人而不是物的生产作为经济增长的中心。这是一条将人的发展与经济、环境、制度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也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道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当前的文化讨论不应回避对当代中国文化形态性质的剖析。人类文化的发展有两条主线,一是反映社会基本利益关系的“六形态”,一是反映社会基本活动方式的“三形态”,即“传统”自然经济文化、“现代”商品经济文化和“后现代”自由经济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并列”地同处“现代”文化这一历史阶段中。建国后的中国当代文化,从基本利益关系上看是社会主义文化,从基本活动方式上看是一种变态的“传统”型文化。当前中国文化的全面转型,就是实现从“传统”型文化向“现代”型文化的根本质变。这必然导致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某种趋同和世界化。当代中国社会学在这一过程中肩负重大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自由主义既是一种理论学说,又是一种西方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自由主义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西方社会发展的历史映像。我们可以从最为根本的古典自由主义出发,来寻找自由主义的哲学基础,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自由主义者信仰的“自由与权利”。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法治发展在不断走向成熟的同时,也展现出诸多问题。在文化根基上,中西方法治一直存在明显的差异。当下中国法治文化根基具有双重来源:其一是对特有传统文化精神的扬弃;其二是对现代西方法治文化精神的合理吸收。文化根基是法治发展的根本前提,中国法治建设必须处理好传统文化结构与现代法治精神的张力关系。当代中国法治文化根基的构筑在面对中西方文化对抗与自有文化继承问题的同时,还要考虑如何使传统文化在自我反思中获得新的内涵,并最终促使法治文化根基的生成。  相似文献   

16.
经济人理论是资产阶级学者首先提出的,在此基础上,西方学者建造了庞大的理论体系。但这并不能说明经济人理论是西方学者的专利。历史发展到今天已证明,经济人在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中的根本缺陷正在于缺乏经济人这一理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现在流行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大部分受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的理论体系的影响,也有些教材按照(资本论》的理论体系来编写社会主义经济学内容,让人感到十分不适。但是不管怎样,…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的落后在于农业变革的滞后;中国革命的胜利在于对农业和农民问题处理的胜利;同样,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根本上也取决于农业变革的成功和农民身分的转变。农业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一切问题的核心。文章认为,现实中国经济问题的症结仍然是农业与农民问题,是与此相联系的城乡关系、工农关系问题。其实质,是农业工业化的具体途径和传统农民身分的转变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于科学地构建和推行中国式的现代农场制度。  相似文献   

18.
林卫斌 《学习与探索》2006,1(1):216-218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在解释现实经济问题上凸显了其致用性的不足;理性的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在其选择过程中会受到资源、环境、特定社会制度等条件的约束,也显示出致用性的不足。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对西方经济学的致用性检讨应从中国实际经济问题出发,准确地把握人性和经济行为主体的根本行为动机,将逻辑与历史相结合,避免概念之间的论战与推演。  相似文献   

19.
与1968年的经济改革相比,八十年代及在1984—1987年期间匈牙利经济改革进程的特点在于,一方面扩大计划工作和机构改革,另一方面进一步运用1968年改革中公布的管理指导原则。匈牙利与其他国内市场相对狭小的经互会国家一样,传统的政府国民经济计划制度是以假设经互会内部贸易对经济增长和生产结构有决定性作用为基础的。在经济增长日益依赖于东西方贸易之时,这种计划制度的发展在七十年代后期给匈牙利经济带来了十分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合理借鉴了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成果,是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现代化发展新范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绿色发展的生态经济观、系统治理的生态治理观、以人为本的生态价值观、多边主义的生态政治观、共同但有区别的生态责任观,为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实现全球生态正义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