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1):164-168
台湾当代文学的离散叙事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话题,其涉及的作家多,作品丰富。在离散文学中因离散而产生的时空乡愁和文化乡愁,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得到了多维度、多样态的艺术呈现。离散叙事比乡愁言说的范围更广,内涵更丰富。温情和悲情交织的美感在诗歌散文中表达得最细腻精致,最酣畅淋漓,这也是大多数乡愁作家的审美追求。文章还探讨了部分离散小说今不如昔的叙事模式形成的因素,并肯定了诗人洛夫"天涯美学"对离散叙事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2.
齐凤阁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3)
北大荒版画以异军突起的姿态,出现于50年代末的中国画坛,以坚韧的努力,不懈的探求,走过了30年奋斗的历程,其风貌之独特,成果之繁硕,在中国当代版画史上占有突出的席位。本文不拟对这一画派进行全方位的静态分析,仅通过动态的考察描述,探究其三个时期审美追求的不同,以揭示这一群体结构的发展流变和内在差异。任何流派,不管其向心力多强,在多长时间,多大程度上保持着同一性,总有内在差别。这种差别作为一种反坐力,推动画派的演变与发展,其结果,或使画派丰富、充实走向新的阶段,或使画家 相似文献
3.
丁筑兰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3):6-9
当代审美文化作为社会心理的表征,显示出当代社会心理的变迁。探究下来,目前社会心理有了四种变化:从重理性到重感性;从重集体到以个人为中心;从单一唯美到求新求变;强调身份符号的代言作用。这些变化对构建当代审美文化的精神特质起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当我们反思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时,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是一重要问题。本文试图考察新小说派所兴起的西方语境及其在中国当代是如何被援引和接受的过程。对这个过程的回顾和考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反思中国当代文学应该如何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和经验。 相似文献
5.
姬凤霞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107-109
社会形态制约着甚至是规定着文学发展,而文学创作也总是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的思想文化特质,立足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社会环境,可以了解同一时代政治文化心理的显性嬗变。 相似文献
6.
王芳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5(4):60-61
流行歌曲的热潮狂涌无疑是当代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现象.这种现象不单纯是影响了整个音乐领域,更是广泛地影响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当代青年在音乐审美的追求上,表现出了丰富的、与前代不同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审美情感的变化;二、审美趣味的变化;三、审美目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8.
张震英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7(3):75-79
姚合诗歌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主要表现为雅正传统的继承、清丽诗风的发扬、质朴作风的实践、清幽闲远意境美的营造、峭拔体势的构建和谨严法度的遵循等方面 ,并在诗歌中表现得浓淡不一 ,这种审美追求直接促成了姚合诗歌独特艺术风貌的形成 ,并对晚唐五代诗人的审美心理及创作风格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而也奠定了姚合在唐诗史上自成一家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是中国文坛的"异数",有自己独特的文学见解和审美追求,她追求真实表达自己的生存体验,疏远政治功利的主流文学;追求"庸俗",尊重大众审美趣味,回避"崇高"的严肃文学;追求思想意蕴的丰富深刻和"启示"效果,反对一味迎合大众趣味而流于简单浅薄。这些追求维护了文学创作的独立性,使她的创作既满足了战乱中的上海大众读者的精神需要,又具备了现代思想品格,给更广大范围的读者以更高一级的精神滋养。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文学以现实主义写作开始,尤其强调了现实的阶级性,作家的自我意识体现在伦理上即是以斗争为动力学的憎恨和决裂形式.直到新时期文学开始,这种形式方才试图朝着关爱与和谐的方向转变,逐渐疏离了阶级斗争的模式.但由于对自我、关爱、道德等伦理实质的理解不足,中国当代文学显现出的自我意识在其历史进程中一直处于反复的状态,表现出任性和犹疑的情绪化色彩,致使其在对待现实的认知上,始终难以真正突破既往的局限,进而达至一个崭新的历史高度. 相似文献
11.
赵德利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6(2):194-199
乡里能人是平民的典型,聚现了血亲与地缘的关系,在文学审美中具有中介转换的身份特征。20世纪中国文学塑造的乡里能人形象,受历时态嬗变的社会体制、时代背景和作家观念的制约,形成了三种价值视角和母题类型:1)启唤与救助:启蒙知识分子视角与启蒙形象;2)土改与合作:主流意识形态视角与革命形象;3)生存与超越:民间文化价值视角与俗民形象。这三种类型的乡里能人(形象)在时代大潮中挣扎、奋争和浮沉的过程,构成中国平民百年命运的历史写照。 相似文献
12.
论新时期文学的世俗化审美追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权雅宁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3):37-41
分析新时期各流派作家的代表作品,可以发现这些不同的流派其实都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共同的美学倾向--世俗化的审美追求.新时期文学的世俗化审美追求其实是对中国文学传统精神的世俗化一脉的续接与浮凸.世俗化在新时期文学中凸显是对审美文化的纠偏,也是国家权力、资本和民众等历史情境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邹璐巍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在普遍追求思想 ,追逐深刻的当代 ,曹文轩却关注美感 ,倾心雅致 ,并通过其对少年独特题材与视角的准确把握 ,对美好人性与高尚情操的永恒追求 ,充满忧郁但却优雅的审美情怀 ,以及其对古典美学意境的深刻感悟 ,充分展现了他在创作方面的美学追求 ,同时这些也构成了作家丰厚的创作实绩。本文将通过对曹文轩小说中关于“成长小说”、“悲剧意识”、“儿童视角”、“审美意境”等问题的探讨 ,进一步阐释曹文轩小说独特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4.
李国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82-87
中国文学的起源离不开祭悼巫术仪式及其心理实践,并由此催生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祭悼文学,形成了鲜明的美学特征。祭悼作为一种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念参与到文学创作,不仅可以呈现出悲痛亡者与感慨生命的审美特征,形成"追思既往"与"寄语将来"的两种叙事维度,更能表现出一种实用价值与功能体现,以至于在传统祭悼文学场域中形成了重构乃至融合儒、释、道等诸多文化的多元载体,形成了鲜明的文学审美特征。而且,这一美学特征在晚清以来的近现代社会转型中又产生了新的嬗变,赋予了祭悼仪式、形式、主题价值、载体、文化意义等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5.
赵辉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3)
当后现代小说正致力于淡化情节,淡化人物,淡化主题,等等,并愈来愈呈现出诡异的面目时,传统小说的必备要素似乎已被弃置一旁.这里旧话新提,针对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环境、基调和气氛等传统要素的审美价值,历时性地检视其嬗变过程,为身处后现代语境之中的读者更好地把握小说的阅读和鉴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唐志君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2):17-20
自近代由民族国家组成的国际关系体系建立以来,世界民族关系格局经历了欧洲旧均势下西方工业民族对非工业民族的殖民扩张——欧洲新均势下世界范围内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的两极对立——两次世界大战后觉醒的被压迫民族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对峙——冷战结束后国际民族关系呈多层交错格局的嬗变。过往经历及现实境况表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引发世界民族矛盾的根源;经济自主与政治独立相辅相成;处理不同层面的民族关系问题不能忽视民族主义因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构建平等、互利、和谐的世界民族关系格局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陈鸣树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6)
(一) 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还不能找到第二位与鲁迅那样一反传统的审美趣味的文学家。西湖上面的雷峰塔,“映掩于湖光山色之间”,是有名的西湖十景之一,叫做“雷峰夕照”,然而在鲁迅看来,一片“破破烂烂”,唯一的希望就是它快快倒掉。柔媚的小猫,玲珑的叭儿狗,预报吉祥的喜鹊,唧唧啾啾地叫、轻飘飘地跳的小雀 相似文献
18.
刘东生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9(1):78-80
当代人艺术审美的嬗变本质上源于当代人审美需要的变化。这一变化导致当代艺术同“古典艺术”、“传统艺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文染乎时变”不仅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变”是必然的价值趋势。本文试图作相对比较,并描述它们的差异性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9.
刘文辉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1,(2):98-102
审美心理是属于文艺心理学的范畴,它与作家的艺术创作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王安石作为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伟大诗人,其诗歌艺术创作的发展变化凸现出其审美心理及其嬗变,这一点鲜明地表现在王安石对审美意象选择和艺术思维方式的传达上,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梳理出诗人创作的心灵轨迹。 相似文献
20.
论何其芳散文和诗歌的审美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鸣剑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11):120-123
本文系统地考察和评析了何其芳在散文创作和诗歌形式方面所作的审美探索、艺术追求所引起的反响及其得失。在白话散文创作中 ,何其芳有意制作散文 ,力求散文的纯粹与完美 ,注重“诗意”和“意象”营造。在新诗形式上 ,提倡并实践每行顿数有规律和有规律地押韵的现代格律诗 ,从而大大地拓展了抒情散文和白话新诗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