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认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中,“声”和“哀乐”之间的名实问题是作者表达观点的根本角度,也是“秦客”和“东野主人”争论的核心:“东野主人”认为“声”“和哀乐”之间只是名和实的关系,有对应但不是一回事;“秦客”则抓住二者的对应性,强调其一体性。  相似文献   

2.
《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与创作者的情感无关,并否定音乐的政治教化功能,却对音乐形式表现出高度的关注,不少学者批评这种观念带有"形式主义"的倾向。但事实上,《声无哀乐论》包含着"审美的普遍性"、"审美的纯粹性"等深刻思想,体现出高度自觉的审美意识。《声无哀乐论》的"形式美"音乐观并非重形式轻内容的"形式主义",而是魏晋玄学与美学思想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取文本分析的方法 ,在深入体悟原文的基础上 ,分析了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原初动意及其由此而形成的音乐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乐记》和《声无哀乐论》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两个最为重要的文献,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学研究的两个高峰。长期以来,很多学者认为二者是互相对立、互相否定的,认为《声无哀乐论》是对《乐记》理论的颠覆。本文通过比较,论证二者分别揭示了音乐不同层面上的本质规律,《声无哀乐论》没有对《乐记》形成正面冲击,是对《乐记》的发展和补充,二者是并立互补的。  相似文献   

5.
嵇康的音乐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文章<声无哀乐论>里,他认为音乐是属于外界的客观事物,哀乐是属于内心的主观感情,就是说音乐是客观存在的,声音只有快、慢、高、低的变化与和声的协调,人们听到音乐之所以发生丰富的情感变化也就是人们的哀乐,只是人们内在的情感变化与音乐并无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声无哀乐论》是嵇康诗学的重要体现,它在阐释音乐活动过程时,蕴含着丰富的接受诗学。首先,它解除了音乐的名实之累,肯定音乐的独立价值,突出音乐的主体地位,着重分析音乐乃天地合德、阴阳相融的产物,有自己独立的"自然之理"。其次,论述了音乐接受中"人情不同,各师其解"的情况,着重分析了音乐接受的基本层次和"人情不同"导致对"和声"接受的不同情况。最后,分析了音乐接受的作用,即具有养性娱情"与天地和"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我国魏晋时期著名思想家、音乐家嵇康《声无哀乐论》中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音乐与情感、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及音乐的社会功能等问题的分析论述,结合我国音乐理论界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观点,对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做了进一步探析。  相似文献   

8.
嵇康强调音乐的自然本体论,将音乐从宗教和神灵附庸的地位中解放出来,实现了艺术的自律,使音乐摆脱了外在功利目的束缚,也肯定了音乐形式的独立审美价值。从另一个角度看,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与汉末王充对谶纬神学的批判一脉相承,以机械唯物论和实证论来衡量音乐艺术,否定了艺术的情感蕴含,否定了艺术夸张和想象的价值,同时也消解了艺术的神性光晕。嵇康否定艺术情感内涵的目的在于否定艺术与天地神人感通的神秘维度,进而消解统治者对艺术神秘作用的利用,但天人感应的艺术观念依然存在于嵇康及其同时代人的作品中,这意味着声无哀乐论并不能在艺术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神秘是人对世界的一种特殊感知和体验。嵇康对艺术神秘性的极端否定具有矫枉过正的敝端。与其说声无哀乐论是一种深思熟虑的音乐思想,不如说它是嵇康反叛名教政治态度的一种极端表达。  相似文献   

9.
汉朝的建立和五行学说的风行,以《乐记》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美学力图找到宇宙论的根据,从而形成《白虎通》的音乐论体系;而《淮南子》则承庄子而采儒家及五行思想,却难以弥合其中的缝隙。汉朝的灭亡和音乐本身的发展,中断了儒道两家音乐论以政教为鹄的取向。于是在玄学大兴的背景下,嵇康以道家音乐论为基础,改造了《乐记》以“乐”为核心的儒家音乐论,初步建立了一个以“声”为核心的新的音乐美学,实现了音乐美学的独立。  相似文献   

10.
《声无哀乐论》中关于音乐社会功能的论述虽然内容不多,但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体现了嵇康音乐思想与儒家音乐思想的根本不同.《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实现社会功能的途径主要有两条,音乐通过与舞、诗结合产生社会影响和通过宣泄哀乐之情、引导神情趋于平和来实现影响人心与移风易俗;而音乐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审美愉悦的功能、养生的功能和移风易俗的功能.《声无哀乐论》关于音乐社会功能的理解对公民艺术素质培养的启示是:艺术素质培养的目标是"审美",基础是器乐教育,为此要发挥参与者的主动性,以实践为途径来实现.对公民道德素质培养的启示是:通过将音乐淫正的区分可以实现节制思想;人通过音乐融入自然之中,体悟和遵循自然的规律,并以自然的本性为依据来规范和提升自己的心态、精神和行为方式,使之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黑人角色的塑造与黑白种族关系的探究是威廉·福克纳写作生涯核心关注之一。在《喧哗与骚动》中,黑人在文本与主题建构层面再次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黑人女佣迪尔西以其笃定的宗教信仰与残存的救赎希望支撑起分崩离析的没落贵族康普森家族,黑人与白人之间关系的解构与重构,提升了读者对目标文本的审美体验。目标文本还利用富有节奏与激情的黑人福音音乐多维度地揭秘了黑人人性,预示了黑人种族注定引导人们走出南方社会的黑暗困境。  相似文献   

12.
《雷雨》和《金锁记》都表达了对旧时代女性生活、生存状态的极大关注,描绘了她们的爱与恨,为她们谱写了一曲悲歌,一曲挽歌。而作者曹禺和张爱玲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的出身、早慧、敏感,这一切又成就了他们。  相似文献   

13.
《音乐之声》是一部著名的美国音乐剧电影,描写了见习修女玛利亚与冯?特拉普上校一家交往和情感发展的动人故事。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音乐之声》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在音乐赏析、现代教育理念、美学研究等领域,而《音乐之声》对农村青少年价值观取向影响这一方面的相关研究相对薄弱。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从生理状况、心理素质、爱国情感和审美价值四个方面来分析和揭示电影《音乐之声》对农村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庄子标举的“流光其声”境界,既是他意想中宇宙人生的完美表征,亦可视为对未来整个美学时代诗意的期盼和预言。“流”是艺术之流,是“韵”的节奏和旋律,是艺术生命流动、运行的审美状态,是自由流畅的线性运动和回环往复的生命韵律;“光”是艺术之光,是“韵”的音色和音调,是艺术生命流动、运行的审美属性,也是宇宙自然与审美主体心性相映发的光辉与光明。庄子由此构成了他心中和笔下、艺术与人生通体透明的宇宙。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民族音乐形式多种多样。借鉴传统音乐中戏曲曲艺的精髓 ,并运用到我国民族声乐中去 ,可为人们了解民族音乐提供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6.
当前学术界很多人主张学术研究要追求创新,要求"存同求异"。历史研究属于学术研究,是否也应该主张"存同求异"?文章从历史本体研究和历史方法研究上探讨历史研究中的"求同存异"与"存同求异",并对历史研究中"求同"与"求异"的对立统一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论述的和谐概念不是对和谐社会主义理论的简单套用,而是结合传统图案的基本造型、构图形式、装饰与实物、内容与形式等,运用和谐理念以及其它思辨工具来梳理、分析,进一步探究和谐在传统艺术领域中的基本特征与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大音希声”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老子提出的关于声音的美学观点。其“大音”即是“道”本身的声音,也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声音、最纯粹的声音。从这种声音派生出世界上一切可以称得上美好的声音。老子以“希声”之音为美,他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老子以“道法自然”的“希声”之音为典范,从而派生出了“弦外之音”的音乐审美观。而“弦外之音”的欣赏层面所揭示出的创造性思维则是一个多元而复杂的过程。因此,了解和注重人们的审美取向,借鉴老子基于“道法自然”的“大音希声”的音乐审美思想,对现实的音乐审美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陕北方言中的合音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方言中有为数不少的合音词,这成为它词汇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据调查,陕北方言中可录出十四个合音词,按合成情况分为四类。这些合音词在声、韵、调的组合等方面有共同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