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真理发展的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和有关论著中,差不多都是这样表述的: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理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纵观作为人类认识史重要组成部分的自然科学发展史,正确理论的建立和发展,通过真理与错误作斗争、并且战胜错误的过程无疑是真理发展的重要形式,然而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来,哲学界就真理和谬误的关系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搞清楚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以及如何理解两者的同一性及其转化。本文就此谈点看法。一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目前,争论双方都按照传统的观点认为:所谓真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则相反,是歪曲或错误的反映。对  相似文献   

3.
真理是否包含(隐藏)着错误,这是当前哲学界讨论的问题之一。它涉及到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人类认识的历史,如何对待现有的认识成果,如何避开错误,求得真理,如何对待哲学和科学上各个流派的学说、观点,以及如何切实贯彻在一切学术领域开展百家争鸣等诸多问题。所以,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开展讨论,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我不但认为真理中可能包含错误因素,而且认为错误中也可能包含真理因素。就是说,真理和错误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揭示了真理是在同谬误斗争中发展的规律,并且根据这一规律制定了党的双百方针。阐明真理发展规律和党的双百方针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提高执行双百方针的自觉性,加速科学技术现代化,促进四化建设,是很有益的。一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论中两个根本对立  相似文献   

5.
在哲学教科书中,差不多都把真理的发展规律表述为: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我们认为,问题并不如此简单,有必要对真理的发展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6.
现代新儒学特别是港台、海外新儒学把毛泽东思想解读为马克思主义斗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糟粕相结合的产物。这种理解的主要错误有三点:其一,错误地把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解读为斗争哲学。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毛泽东思想都不能简单地被归结为斗争哲学。其二,歪曲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毛泽东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而不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个别原理和个别结论,更不是仅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哲学。其三,歪曲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无论是传统精英文化还是民间文化,毛泽东思想继承的都是其中的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7.
真理与错误,是认识论的一对对立范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面的统一,即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转化为错误,错误转化为真理。辩证唯物主义的这个原理教导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任何理论、概念、范畴的形成,都要坚持辩证的观点,防止思想僵化,克服绝对主义或相对主义的倾向。真理向错误转化固然是个客观事实。然而,对于真理为什么会转化为错误,这种转  相似文献   

8.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正在重新开展的关于真理是否可能包含谬误问题的讨论,对于深入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有的同志认为,真理是不可能包含谬误因素的;谬误因素只能存在于科学原理,科学定律之内。我们则认为,真理是可能包含错误因素的。分歧首先在于对真理有不同的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人们符合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或者说是人们的思想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则是人们不符合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或者说是人们的思想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歪曲)反映。  相似文献   

9.
<正> 真理和谬误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正确理解和把握这对范畴的辩证关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重大意义。长期以来,哲学界围绕着真理与谬误的相互关系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争论的焦点在于真理与谬误是否相互包含。持否定意见者认为,真理与谬误是根本对立的,二者的界限是分明的,如果认为真理与谬误相互包含,那就混淆了二者的界限,从而走向了相对主义。我们认为,真理与谬误作为认识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范畴,其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本质属性是不容否定的。  相似文献   

10.
真理的变更律,即真理的发展是不断变更的规律.它是真理发展的不容忽视的辩证规律.这条规律同真理发展的其他两条规律——真理是不断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规律和真理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的规律,组成真理发展规律的系统.认真研究、揭示这条规律,无论在理论上,  相似文献   

11.
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不惜赴汤蹈火而寻求真理。自从找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并使它掌握了群众,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 求得真理固然不易,坚持真理尤其困难。因为真理不是孤立独存、凝固不变的,它与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统一关系。两者不仅是对立的,彼此间有着本质区别;而且还是统一的。两者相互联系,互为存在的前提,构成一对矛盾;同时,在一定条件下,两者相互转化,真理转化成谬误,谬误转化成真理。现谈谈防止真理转  相似文献   

12.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柏拉图在继承、融合前人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理念论.他坚信,存在着一个理念的世界.人有两种不同的认识能力亦有两类不同的认识对象,人们通过对可感事物或现象的认识而获得意见;人们通过对可知事物或本质的认识而获得真理.这样,柏拉图从区分作为人的认识对象的两类事物入手,形成了两个世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在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的讨论中,有人提出:“真理是一个过程,其中不可避免地包含着某些谬误。”(《武汉大学学报》,1978年6期)“真理与谬误,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基本正确的理论(真理),有一些也可能包含有谬误的东西。”(《哈尔滨日报》1979年1月6日)“就一定意义来说,真理与谬误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互相渗透的,这是真理与谬误依存关系的一种表现”。(《学术研究》1979年第3期)“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与错误可以互相渗透,互相包含……在实际生活中,真理与错误相互包含的情况,古今中外,也是屡见不鲜的。”  相似文献   

14.
真理与错误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自六十年代以来,它是我国哲学界探讨、争论的问题之一,到八十年代,在深入讨论真理标准过程中,又作为相关的问题提出来了。主要问题是,真理包不包含错误?目前哲学界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真理中有可能包含着错误。另一种意见认为,真理不可能包含错误。我赞同前一种意见。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在这里把自己的观点讲出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5.
中山大学哲学系七七级、七八级学生,结合学习列宁的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关于真理问题的论述,开展了“真理是否隐藏着错误”的讨论。会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真理隐藏着错误,另一种意见则相反。这两种观点主要围绕着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一、对真理的定义应如何理解的问题。持真理不隐藏错误的同学认为,真理是主观意识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错误则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不正确的或歪曲的认识。真理和错误是相互排斥的。持真理隐藏错误的同学中,对真理定义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同意上面那个  相似文献   

16.
<正> 把二元论哲学归结为唯心主义,这是我国哲学界长期流行的观点。我们认为,把二元论哲学简单地归结为唯心主义,进而把本来属于二元论的哲学家统统归类于唯心主义哲学家行列,不仅在理论上讲不通,而且也不符合哲学史上的事实。 首先,从理论上看,二元论同唯心主义并非等同,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哲学学说,分属于不同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意识在先,物质在后,前者派生后者;世界  相似文献   

17.
实践是科学认识发展的动力,这在我国哲学界多数同志看来是十分明确和不可疑义的。但我认为,把认识动力仅仅归结为社会实践,这既不准确,也不全面,有必要重新加以探讨。(一)、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内部矛盾双方的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国内哲学动态》一九八○年第三期介绍了笔者关于应当抛弃“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提法的看法。在这里,想较为详细地谈谈这个问题。(一)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和谬误的区别,仅仅在于是否正确反映客观实际。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之所以是正确的,就在于它是客观存在着的辩证法的反映和揭示,是实事求是的产物。“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提  相似文献   

19.
真理中包含不包含谬误的因素,谬误(错误)中包含不包含真理的成份?对此,学术界一直有争论,观点难齐一是。其实,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正确的答案应该是:真理既包含着又不包含着谬误的因素,谬误也既包含着又不包含着真理的成份。笔者认为,问题的实质不在于对真理(谬误)是否包含谬误(真理)的因素作绝对的肯定或绝对的  相似文献   

20.
真理与错误是否存在着互相包含的关系?从当前的讨论中,可以看出有两种根本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真理在界限上可能隐藏以至包含错误,一种意见认为任何真理无论在界限和内容上都不容许隐藏或包含有任何错误.看来,相互包含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承认对立两极存在有相互渗透。真理和错误是否象任何对立两极一样也存在相互渗透;是只向边界渗透,还是也向内部以至核心部分渗透?在我看来,它们是相互渗透的,而且不局限于界限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