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喜卦气卦序反映的思想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人所创制的各种卦序,都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象数规律蕴含于其中,是以象数的方式来表达古人对自然之理和人文之理的认识的。  相似文献   

2.
古代民俗中以亥日为吉日,金文中很多器物的铸造时间被记载为丁亥日,还有古人喜欢在亥日举行祭祀、赏赐、入学、集市等活动,都体现了亥日为吉日的民俗观念。但亥日何以为吉日的原因,至今仍是一个尚未破解的文化之谜。本文对此进行了诠释。文章认为亥日为吉日是猪神崇拜观念的反映。亥的本义就是猪,亥早在先秦就有表示猪的意义,并非汉代才有。猪神崇拜的实质是生殖崇拜。由于亥与生殖有关,与丰收有关,于是就获得了吉祥、吉利的义蕴。殷先王名亥也是猪神崇拜观念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标点符号是现代汉语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古代汉语书面语没有标点符号。句读及其他符号虽然在古籍中可见,但它们与作者无关,与表意无关,因而不是标点符号,充其量只能看作是标点符号的萌芽。古代汉语书面语的内在表意机制使得古人在没有标点符号的情况下也能自如表达。  相似文献   

4.
李巍 《中国社会科学》2023,(10):141-161+207
理解古典中国思想,首先要理解中国古人表达思想的概念语言。但中国哲学的概念研究通常只关心“天”“道”之类的抽象术语,这是将概念语言限定在抽象语言的范畴,以为只有从抽象表达中才能洞见思想的哲学性。实际上,中国古人更倾向以描述具体经验的方式运用其概念语言,其典型如文献所见,许多描述身体、时空与运动的经验词汇,可以超出其日常语义,被挪用于说明精神、政治、人伦、价值等领域的问题。这种说理策略即中国古人推崇的“能近取譬”,实质则是以特定经验素材为模型,构造表达思想的概念语言。  相似文献   

5.
詹冬华 《江淮论坛》2005,(4):100-105
"时"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论述文学演变问题时,古人经常会将文学同"时"和"势"等范畴联系起来.时、势所揭示的都是古人对时间的某种理解,将文变与时、势结合起来,已经透露出古人对文学和时间关系的深层思考."时"不仅仅是指"时代"的意思,它还指成就某事的诸条件的遇合,有什么样的时,就有什么样的文,时变而文亦变."势"是一种趋向性的力量,随时而变,其展现的是文变的某种时间性图景.  相似文献   

6.
廉洁与监督     
廉洁,古已有之,“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就是屈原《楚辞·招魂》中的句子。这句话是说,我从年轻时就清白廉洁,亲身实行仁义毫不含糊。古人对廉洁的解释是:“不受日廉,不污日洁。”廉洁与奉公紧密相连,奉的公指的是公正,古人说:“兼覆无私谓之公。”廉洁主要是对已,突出表现于对待个  相似文献   

7.
甲骨文“四方风”的内容保存了中国远古社会原始的方位宇宙观念。其方位先“东西”后“南北”,说明古人对方位的认识是先认识“东西”后认识“南北”的,而这种认识是来源于古人对太阳等天象即日出和日落方向的观测,并且这种观念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古人知识的丰富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相似文献   

8.
"景""物"辨     
"景""物"在古典文论中都指称自然景物,但这当中又有分别。从"物"到"景"的流变历史显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时间性和在场性的认识。"物"主要以"比兴"的方式连接人与自然,"景"却直接呈现自然与人的共在。"景""物"的流变和分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人对人与物相处模式的思考和探索、选择和调适。  相似文献   

9.
在西周文献和金文里,"越"或"越若"与时间词语构成一类纪时格式,用以表示日序。这类日序有其特定涵义和作用———用于显示相对日序的天数,显示纪时序列中的时间次第,并且对纪时序列中某时间起强调作用。在历日中这类格式所记日序可能属于诸月相范围,但在表达层面上,其性质是表示叙事日序系列中的时间次第,而不是专门用来确定某月相内日序的。弄清"越"、"越若"类日序材料的计日方式和涵义,对于理解西周时期日序的类型、特点以及研究西周历日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巢居穴处日岩栖,栋宇居山日山居."古时山中隐逸者,即被称为岩栖之士.后之文人,则多山居.山居与岩栖本无多大区别,只是居住条件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语用思想与中国古代言外之意学说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语言的言外之意是现代语用学的重要话题。从奥斯汀的言语行为观点,到格赖斯的会话含义,以及舍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直至近年的关联理论,都不同程度地关注言外之意。中国古代文人在诗文表达中常常运用言外之意,而且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尽管古人对言外之意的论述显得零散,没有形成完整的语言理论体系,但是从古人的散言片论中不难看出,其中所显现的学术观点,已经很接近现代语用思想。  相似文献   

12.
<正> 不憾我不见古人,憾古人不见我。闻者以为夸语耳,而孰有知共然者?古人之事,可涕可笑、可亲可畏者,则已有传书,而吾得而闻之,以送吾怀,不见可矣。我历风雨晦明于百年之内者,有足令古人涕者焉,有足令古人笑者焉。我之敷心、肾、肺、肠以与物相酢者,非古人不知其可亲也,非古人不知其可畏也。而古人往矣,无能见也。此陈正字所为念天地之悠悠者也。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和阐述古人的时间观、基督教的时间观、近现代物理学的时间观和近现代哲学的时间观,概略地考察了人类关于时间的认识及其演化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对时间的认识是不相同的,但正是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类对时间的探索,人类对时间的认识也就越来越深化。  相似文献   

14.
刘颖 《理论界》2023,(5):29-36
时间是中国古代美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维度。值得注意的是,美学中的时间研究并不指向物理的层面,而是指向生命的层面。《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文明与文化的源头,表现出对时间问题的执着与关注。《周易》的结构与内容指向的时间是一种生命意义上的时间:乾卦作为六十四卦之首,既是时间的起点,也象征着时间的创生精神;六十四卦层层构成时间中大大小小的循环结构,而生命时间循环的意义又集中在复卦中得到阐发;生命的循环中时间走向生生不已的永恒,化育了中国古人在“变”“常”的双重性时间中的宇宙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15.
图腾神话承袭着民族文明的生命密码,万物有灵的信仰视角表达着古人对自然的尊崇与敬畏,也启迪现代人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通过对黑龙江三小民族图腾神话的梳理,不仅可以窥视原始人类心灵深处的秘密,揭示其精神本质,而且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佐证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死而复生故事与古人对生死的朴素认识以及原始宗教、鬼神观念等因素有关。汉魏六朝时期,宗教鬼神信仰得到进一步普及,死而复生的故事在志怪中大量出现,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至唐宋,死而复生的故事被用来谱写现实悲、喜剧,同时也呈现佛教的因果报应、灵魂轮转等教义。明清作品里死而复生的故事频繁出现,"复生"成为小说常见的叙事结构,表达对生命与美善的追求。复生母题不仅体现了初民的古老信仰,更是民族文化深层心理的综合表达。  相似文献   

17.
张剑 《北方论丛》2021,(2):87-95
清人年龄问题非常复杂,既有官年与实年之别,又有因传闻、传抄、版刻、校对、推算等方面不确、不慎而造就的错误;即使是来自本人自述或来自亲友的讣告、碑志、行状、家传、家谱等材料,也不尽可靠;至于正史、地方志及其他人物传记中所载,由于多来自该人物家族提供的行状、墓志、家传等,文献已经二次传抄,致误概率更大。欲研治清人年龄乃至古人年龄,有四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明确文献优先等级;二是善于利用参照系;三是掌握古人一些特殊的年龄表达习惯;四是多闻阙疑。  相似文献   

18.
杨献珍同志说:“什么叫对立的统一?中国有句古语,‘合二而一’,这句话的意思是物是合二而一的,同‘一分为二’是一个意思。”“‘合二而一’,(来自方以智[明末人]《东西均》之第24頁),‘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的关于对立统一的光辉思想。”(見7月17日《人民日报》)艾恒武、林青山说:“事物是由两个对立面构成的,对立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情况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中国古人是用‘合二而一’(見[明]方以智著:《东西均》)来表达的。”“‘合二而一’正是表达了辯证法的最基本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見5月29日《光明日报》)  相似文献   

19.
论先秦道家的生态美学智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凯 《江汉论坛》2004,(3):36-39
生态美学是当代新兴的学科,是当代人类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美学思考的理论结晶。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意识源远流长,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不仅深刻探索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以中国古人特有的智慧,表达了关于如何处理人与环境关系的主张。这些宝贵的精神资源,不仅具有生态哲学及其生态美学意义,而且对于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语录类文献在中国古代经史子集中占据了很大比例,语录体成为古人思想表达的一大特色.受其影响,诗话体裁也在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领域成为主流.从语录与诗话的源流演变关系、诗话对不同哲学思想观念的传达、古代文论诗话文体的选择与生成,以及诗话对古代文论整体风貌和内容特征的影响看,再通过中西比较,可以发现儒、释、道各家不同思想话语与诗话体裁的结合,体现出古代文论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化特征的指向生命之本然状态的本体性的生活/生命审美特色.这与中国古代思想追求沟通天人之道的内在理路是一脉相承的,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化内在生命精神的一以贯之,以及中国古人通过审美获得感性共识和深度共鸣的独特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