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可以找到丰厚的理论滋养。需要是人的本质,它在自身力量和生产力发展的驱使下不断向前演化,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的需要的最高境界。人的需要是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源,是人类所拥有的、可持续发掘的最宝贵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人民的需要发生了深刻变化,高品质的物质生活、人与自然的和解、公平正义、社会和政治参与等已成为"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要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借助现代市场经济建立起社会生产与人民需要的有机衔接,实现选择自由和生活品质提升;同时加快政治、文化、社会等体制建设,以满足人民全方位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宗教在人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人生痛苦的根本消除及人的终极幸福的获得上满足着人的需要。同时,宗教在人的"二元"思维的消除,人的"重生"的获得等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满足这些需要的方法。基于教义的宣扬与方法的应用实践,宗教使人们由信仰者变成践行者,并将终极需要的满足变成了主体不断追求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人的发展必须满足人的正常需要.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本质的区别;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劳动的异化导致人的需要的异化,而在未来社会条件下,人的需要将会日益展示出它的丰富性和全面性,人也由此将会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的生态需要本质是指人在生存、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对自身与自然环境之间平衡、和谐关系的需要,具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二重性特征。人的生态需要的满足,是人维持生存的基础,也是人实现发展的条件,人的生态需要的满足状况决定着人的生存和发展状况。生态文明建设是满足人的生态需要的现实途径,对于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源于人的本性的需要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但人的需要须通过欲望或利益的形式而实现,因此要把握需要合理性,对真实需要与被欲望扭曲的需要进行区分,并对利益的社会合理性进行考察.人的需要具有结构性、生产性和社会性,实现需要自身结构的合理性,要坚持其基础性、全面性和发展性;实现生产实践的合理性,要解决技术合理性与社会合理性的矛盾;而实现需要的合理性,则要解决需要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合理性和消费方式的合理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需要作为人的本性,作为人的活动的永恒的原始的内在动因,在社会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需要引起生产,是生产的最终目的,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因,需要决定了、促成了人们产生社会交往.结成社会关系,形成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协调、不平衡问题成为了我国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这种发展目的与手段的离合,不仅违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也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人类解放与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主题。破解现实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不一致的困境,就需要确立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新时代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新时代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符合马克思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同一性原理;二是新时代人与社会协调发展源自社会有机体发展的内在要求;三是新时代人与社会协调发展是构建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四是新时代人与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8.
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兰泽明人的需要是主体在自身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同客体的矛盾引起自身匾乏而产生的对某种或某些客体有所要求的状态。人的需要是一种自觉的、具有社会性的需要;人的需要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还有精神需要;人的需要是通过有目的的生产劳动来满足的,...  相似文献   

9.
腐败是"政治之癌",是政治机体的毒瘤.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反腐败,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一再强调反腐败制度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的力度.形成行之有效的反腐倡廉制度.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要关注人的需要,保障官员的生存、享受、发展需要,并区分真需要和"伪需要",使官员的合理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促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我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最终落实必须依靠人,而真正要使人自觉地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前提就是要满足人的需要。因此,对人的需要的准确理解是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动力和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魏宏霞 《理论界》2008,(3):33-34
人的需要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对周围世界渴求与依赖的关系。人的需要的形成是有条件的,需要是丰富多彩无限发展的。人的需要是人求生存与发展的本能内驱力,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内驱力。人的需要是具体的、现实的,是受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制约的。人的需要应与人的生存本质相和谐,与能够满足需要的资源相和谐,与人的终极目标相和谐。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追问了中西方关于“管理”和“需要”的概念,认为理论界对“管理”的理解存在两大不足,一是没有把管理与人的需要联系起来,二是把管理看成组织行为或对他人及事物的管理,忽略了人的自我管理。由此,本文提出,管理源于人的生活需要;管理支撑人的生活需要。管理不仅仅是组织对他人的管理行为,而是每个个体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从价值论的角度看,人的需要分为合理需要和不合理需要。合理需要具有相对性,是社会的、历史的,是处于变化发展之中的,是有利于人的生成和发展的,是合乎规律的需要,是各种需要的内在统一。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人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更加丰富和全面的需要,它遵循合理需要的尺度,是人的合理需要在新时代的具体内涵。在此意义上的需要,不仅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内生动力,是我们在新时代要竭力去满足的人的合理需要。  相似文献   

14.
秦茂森 《理论界》2005,1(10):39-40
从人的需要这一最根本的视角来看,在国家职能的两个方面中,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应该是首要的职能、根本性的职能,而国家的政治职能是次要的职能,政治职能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才能发挥较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韦伯认为人是社会存在物,是理性存在与非理性存在的统一,是目的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载体。在此人性论基础上,韦伯诠释了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性。这种互动性体现在:人是社会行动的主体,人通过价值观念和社会行动影响社会;社会是人存在的“场”,社会通过秩序影响人的价值观念和自由。文章认为韦伯的观点既有合理之处,也有不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16.
论人的社会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孝哲 《天府新论》2006,1(1):27-29
一、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属性众所周知,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但人的根本属性是其社会属性,简称为社会性。为什么可以这样说?该作怎样的理解和解释?笔者试作如下解答。从物质形态上说,人是一种高级物质形态,是一种特殊的高等脊椎动物。人像其他物体一样是由物质元素构成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人的需要"的基本内涵有三:首先,它生成于后天,是人的实践活动,因而也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其次,它由人的本质所派生,且符合人的本性.再者,它有助于发展人的本质,增进人的本质力量.马克思赋予"人的需要"以应然性,是人的应然需要.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导致需要的异化,即需要的粗陋化、物化及工具化.异化的需要,丧失了维持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功能,成为否定人的力量.异化需要的扬弃,意味着以丰富的需要取代粗陋的需要,消除需要的物化现象,将人的需要提升到精神和自我实现的层面,并且使得他人的需要不再成为手段,而是成为目的.  相似文献   

18.
论人的活动与社会时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时空范畴的独特视角是人的活动,这是由人的活动的性质和社会时空本身的 特点决定的。人的活动与社会时空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因此,社会时空是人的活动的存在 形式,具有不同于传统唯物辩证法所阐述的时空的特性。研究社会时空的出发点就是要揭示时空 与社会历史发展之间联系和作用规律,使之上升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19.
从实践是人和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方式入手,认为实践是人的类生命本质的存在方式,它在转化成现实活动时,首先是以满足人的第一生存需要为目的的,进而在实践中产生了属于人的新的类需要,引发新的实践的产生,实践的客观性和历史性决定了人的需要的客观性和历史性。本能需要—实践满足—新的需要—新的实践满足,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人的需要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宗教与社会需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在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变迁;宗教本身也是一种社会需要,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人们寻求精神需要时的一种选择,它以自己的信仰对社会道德有所担当和作为,它以自己的信仰体系去解释和说明科学尚未认识的领域,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认识世界的需要。理性地面对客观存在的宗教现象,正确引导和利用宗教这一社会资源,使之成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