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1月25日是国际"反家庭暴力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本刊请热爱家庭的读者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一、家庭暴力是不是家庭内部秘密?二、家庭暴力是不是一种犯罪行为?三、面对家庭暴力,你是否愿意将实施暴力的亲人交给警察或者投入监狱?如果您的回答除第一条全都否定的,那么请您与本刊记者一起到河北奇迹般地监狱去看一看,再做最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2.
正家务面前,需要人人平等。婚姻之道在于什么?每个人或许都有不一样的答案。国内首份《2020年婚恋家务观报告》显示,除了出轨,家务活分工是中国家庭矛盾的第二大根源。谁洗碗、谁买菜、谁清理马桶这些芝麻绿豆的小事,往往会成为婚姻的杀手。过去,爷爷奶奶那一辈,男人基本不做家务,女性包揽了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务。到了爸妈这一辈,女性依然承担了大部分家  相似文献   

3.
1908年,两名波士顿女性聘请了法律辅导老师,自此开启了女性追求平等就业、参政的权利。作为人类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女性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上长期处于劣势地位,本文就性别与平等的进化缩影展开论述,阐述一个女权主义者的思想,并提出了实现实质性的性别平等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曾磊 《职业》2013,(25):36-37
进展缓慢的销售工作
  在同事和领导的眼里,小慧是一个很适合做销售的职场新人,因为她很擅长处理人际关系,跟谁都能很快熟悉起来。现如今,她来公司从事销售工作已经两个多月了,这段时间,经理为她划分了所负责的区域,并且把该区域过去的一些可以继续跟进的客户资料转交给她,期待她促成一些新的项目。  相似文献   

5.
王雪 《现代妇女》2014,(7):347-347
社会性别伦理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思想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视角,试图说明在当代中国关涉性别平等伦理建构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发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7.
封建中国的科举考试(公元605-1905),是男人的一统天下,女人无权问津。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今天,中国的考试制度向那些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男女们提供的录取机会,几乎达到了1:1。  相似文献   

8.
实现社会性别平等与公平,是一个世界性议题。中国政府承诺: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要体现男女平等原则,将妇女教育的主要目标纳入国家的教育规划。《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明确规定,在课程、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课程。但是,尽管在大多数地区男女之间的政治和法律平等已取得进展,要改变人们的性别价值观和信仰仍需努力和恒心。作为一个教育研究工作者,我建议加强中小学校的性别平等教育。  相似文献   

9.
李沛 《社会学》2008,(2):32-39
中国社会转型中职业体系的分化对当前社会的分层秩序起到了怎样的影响?涂尔干的经典命题是否适用于解释中国渐进转型中的社会不平等状况?本文通过把初职获得与收入决定的过程统一起来,对先赋性因素和自致性因素是如何通过所在的劳动力部门作为中介,进而影响到个体收入的路径加以分析,提出中国的渐进转型过程中,不同的劳动力部门中已经产生了经济地位上的分化,在初职进入劳动力部门的过程中,个体的先赋因素比自致因素作用大;而在收入决定过程中,自致因素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0.
郑颖  陆芳萍 《社会学》2006,(2):41-46
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师生双方正是通过教材这个媒介的辅助来完成教学活动的。对于教材的定义,《辞海》的解释是:“根据教学大纲编选的供教学用和要求掌握的基本材料。有文字材料,如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等;视听材料如挂图、投影(幻灯)片、音带、录像等多种形式。”因而教科书只是教材的一种形式,为明确研究对象,本文中只针对教科书内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自建国以来,中国政府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一直倡导男女平等,并努力通过法律政策、宣传教育等手段维护妇女的平等权利。但是到目前为止,推进社会性别平等仍面临不少的问题与障碍。为了进一步提高政府决策者对中国社会性别平等问题的认识,推动政府在人口与发展领域的性别平等主流化,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首次对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卫生部、国家计生委和全国妇联的242位部、局级高层决策者进行了社会性别平等意识调查。  相似文献   

12.
教育扩张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但它能否使教育机会分配变得更加平等,这一直是引发论争的问题。1999-2002年期间,中国政府采取了大学扩招政策,导致大学生数量和高等教育机会成倍增长。关于这项政策的实施对高等教育机会平等化所产生的影响,目前的研究还未取得确定的结论。本文基于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一个次级数据集,采用logit模型分析了大学扩招对不同阶层、不同户口身份、不同民族和性别之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影响,并同时检验MMI假设、EMI假设和理性选择理论在中国社会的有效性。本文的结论是:大学扩招没有减少阶层、民族和性别之间的教育机会差距,反而导致了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平等上升。  相似文献   

13.
据“星岛环球网”报道,女歌星官恩娜在演出时“遭色狼强吻,受惊过度当众痛哭”。联系到近年来女艺人遭非礼事件爆料频频,不禁让人对此既同情更疑惑,女艺人们何以如此“不幸”?如果也来个“问责制”,板子应该打在谁头上?  相似文献   

14.
15.
平等是当代中国的社会价值,并且写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中国追求平等的道路曲折漫长,从鸦片战争到21世纪,从完全不平等到更加平等,但是对于什么是平等学术界依旧有太多争论.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一般的老百姓每当提起身边的朋友或家人生病,除了担心病情之外,更会牵出一连串对医疗体系的怨言。医院诊所拥挤,设备不足,信息混乱,假若所属单位可以报销诊治费用还可以,若要自付,费用一次比一次高,就让许多人吃不消。“因病致贫”说了多年,对没有医疗保障的人士,情况没有改善多少,尽管已有众多专家、学者在做研究,各级政府也不时表态,承诺要想办法改善,但医疗体系问题多,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7.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供的数据,中国的分配不平等已经达到中等程度分配格局的进一步调整应该是降低个人收入的份额当政府和社会都在为内需不足伤脑筋时,老百姓说话了……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众如何看待当前的社会不平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社会大众对于当前中国不平等的状况和趋势的不满程度如何?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和一些中国政府官员都提出,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市场改革造成的不平等状况不断加剧,普通民众对资源分配的不公非常不满、甚至愤懑。通常认为,那些从改革中获益甚微的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民,应该对当前的不平等心存怨怒。为了考察这些看法是否属实,我们对一项于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收集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首先,尽管中国受访者对当前不平等的一些方面确有微词,但是他们总体上仍倾向于认为,目前产生各种社会不平等的资源分配模式是比较公平的,尤其是在社区内部。其次,与其他一些国家的类似调查结果的比较发现,中国受访者相对而言对社会不平等批评较少,同时更容易对个人通过教育、天分和勤奋努力来实现向上流动的机会持乐观态度。再次,总体而言,农村居民受访者,尤其是从事农业的农民,相对于城市居民和职业地位较高的受访群体,反而对社会不平等状况的反应要来得和缓,他们不太认为当前的情况是过分和不公平的。由此可见,民众的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并不一定能代表他们对社会不平等的主观态度,而仅仅知道基尼系数或其他一些衡量收入分配的指标,也未必就能预测社会大众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基于这些发现,本文在结论部分讨论了中国今后在社会稳定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是卢梭1753年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所撰写的,他创造性地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视作进步与退化的矛盾统一体。本文通过回顾卢梭在此书中的论述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展开关于自然法、自由、人的发展与人类不平等的关系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