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1983年,苏联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已由1940年的33%上升到64%。长期以来,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就是人口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关注的对象和研究的课题。1928年,苏联理论界发表了第一部关于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著作,自50年代起,这类著作日渐增多,目前苏联学术界对城市生活方式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已经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考察和探索。 相似文献
3.
建立中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的研究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城市社会救济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导刊》1995,(6)
前言01本文所说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指的是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以保障全体公民基本生存权利为目标的社会救助制度,它的通常的作法是:根据维持最起码的生活需求的标准设立一条最低生活保障线,每个公民当其收入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而生活发生困难时就有权利得到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提供的现金和实物救助。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上述有关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的界定:1.按照最低生活保障线获取社会救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造成贫困的原因中… 相似文献
4.
5.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改革的深入 ,城市中实行了几十年的普遍就业制度、基本均等的工资收入制度、粮油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补贴制度都已先后被取消。失业、下岗人员以及亏损企业职工和他们的家庭 ,也同原有为数有限的民政保障对象一样 ,沦为城市中的贫困人员。城市贫困问题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实施扶贫工作的前提是要明确扶贫的对象 ,即制定一条客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贫困标准线 ,正如笔者曾对农村贫困标准线进行研究 ,分别对不同发展程度的省区划定了特困线 (活命线 )、贫困线 (温饱线 )、脱贫线 (发展线 )等三条贫困线 (童星、林闽钢… 相似文献
6.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政府1994年4月颁布《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向世人承诺到本世纪末基本消灭绝对贫困。然而资料显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逐年递减的同时,城市绝对贫困人口却在悄然增加。本文认为,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实行“道义性”扶贫向制度性扶贫的转变,关键在于明确界定制度性扶贫的对象、内容、方式、经费与程序,强化制度性扶贫的技术含量,规范制度性扶贫的实施准则。同时建立社区帮困制度,深化再就业工程,从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上寻求突破口,以便建立消除城市绝对贫困的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保障上海城市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改善城市贫富差距的有效途径。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着上海市低保户的生活,低保户如何在此环境中维持生存,应引起政府与社会的重视。上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走在全国前列,并取得一定效果。但在实践过程中,一些问题逐渐显现,例如存在"骗保"、退出机制未落实、相关部门未衔接以及低保金运营不透明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要从制定政策、监督、社会舆论以及改变低保户的偏差思想等几方面着手解决,最终落实贯彻"应保尽保,应出尽出"的最低生活保障原则。 相似文献
8.
目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情况差强人意,存在许多问题。根源在于对城市低保制度的基本理念的理解还没有统一。对城市低保的相关理念问题做出澄清与阐述,对政策制定和基层工作的实施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时间的价值和时间的利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为了有效地利用时间,提高时间利用率,有必要开展生活时间分配和利用问题的综合研究。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初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城市居民家庭生活质量:指标及其结构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一、导 言生活质量既是对一个社会中人们总体生活水平的综合描述 ,同时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我国社会向现代化方向的不断发展 ,一方面是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在逐步提高 ,另一方面 ,整个社会对生活质量的概念和理论本身也更为关注。近十几年来 ,生活质量的问题越来越为我国学术界所重视。“据估计 ,全国至少有 5 0个以上的生活质量课题组曾经或正在从事这一问题的研究”(陈义平 ,1999)。1985年林南等利用天津千户居民调查的资料 ,开始了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实证研究。在这一研究中 ,作者根据西方学者的一贯作法 ,“… 相似文献
11.
转型期中国大陆城市居民的阶层意识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一、引 言中国的市场经济转型与分层结构变化 ,近年来一直是社会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 ,无论是对分层结构特征的揭示 ,还是对分层机制变化的探讨 ,学者们都主要是从客观方面进行的 ,对阶层意识这一主观方面的问题则关注不多。我们于 1 996年 4- 5月在武汉市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 ,问卷中除了有关分层流动的客观指标外 ,还专门设计了一组阶层意识的测量指标 ,本文就是对有关阶层意识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和报告。资料搜集方法如下 :首先 ,我们从武汉市所辖的 82个市区街道中随机抽取 2 0个 ;然后从每个街道中按该街道所辖居委会的个数占全部… 相似文献
12.
在以往文献的基础上,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概念模型,探索影响城市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心理因素。以北京市居民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收集数据,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垃圾分类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垃圾分类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垃圾分类意愿与感知行为控制对垃圾分类行为有直接的正向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较难的垃圾分类行为存在态度—行为差异。最后对促进城市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提出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3.
1986年我参加了对北京、广州、武汉、成都、青岛、长春、西宁、芜湖八个城市的“物价心理反应”调查(详见上文),本文就调查中得知的城市居民对物价改革的态度再作一些补充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居民的社会网络资本与个人资本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基于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以结构方程模型为分析工具,本文探讨如何测量个人资本和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本以及两者间的关系;针对中国城市居民的讨论网和拜年网,建立了以网络规模、密度、网顶、网差、职业类型和单位类型的多样性为指标的社会网络资本的测量模型;分析了嵌入在这两个网络中的社会资本与通过权力、财富与声望来测量的个人资本之间的关系,提出情感性网络中的社会资本对个人资本并无影响,而工具性网络中的社会资本对个人资本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伴随而来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处理城市居民每天生产的垃圾. 美国环境暑最新数字显示,全美城镇在2008年产生的固体垃圾有2亿5千万吨,人均垃圾丢弃量从1980年的3.66磅/天上升到4.5磅/天. 相似文献
16.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1978年的近三十年时间里,中国公民个人的私有财产只限于一般的生活消费品。城镇的土地、房屋等不动产以及地上、地下的自然资源,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都归国家所有。农村的土地一般为集体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买卖、出租或以其它手段转让生产资料所有权都是违法的。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对整个经济活动实行计划性管理,由中央财政“统收统支”,其收入分配的指导思想是低消费,高积累;其特征为大平均、小差别;其分配比例为“国家拿大头,集体拿中头,个人拿小头。”个人发家致富被当作资产阶级剥削行为来批判,极少数靠遗产坐吃地租、房租、股息、利息的行为,最终被取缔于60年代后期。 相似文献
17.
在对老年群体的长期观察和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不同层面、不同个体背景的老年人对闲暇时间占有的数量、支配的形式和利用的程度,以及他们在等量时间内活动的内容和质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产生,又与老年人各自选择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简而言之,对闲暇与老年生活方式的研究,是老年社会学学科中的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19.
20.
城市居民低碳出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交通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交通方式。居民是城市交通的主体,其出行方式决定着交通工具使用比例和使用程度,影响着城市低碳交通方式的建构。因此,在完善交通硬件建设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出行条件的同时,要利用政策、教育、宣传方式大力培养居民低碳出行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