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社会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暨第五届理事会于2000年9月22-24日在江苏南京召开。本次会议以“面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学”为主题,具体研讨的专题有: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展望;社会结构变迁的特点和发展趋向;加入WTO以后对职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流动的影响;今日城市化和城市社区建设问题;社会改革、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的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与会代表就上述专题展开了热烈、深入的讨论。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56篇,入选论文91篇,经过大会论文评奖委员会的认真评审,评出一等奖12篇,二等奖27篇。在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的宋家鼎研…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学大事记(1995.7-1996.6)补充1995年3-6月:3月2-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陆学艺研究员赴丹麦哥本哈根参加“联合国社会发展大会”。(《中国社会学年鉴》19927-19956)3月6-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研究二十年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就一般意义而言,社会分层(SocialStratification)是社会结构中最主要的社会现象,因而被视为现代化社会变迁的焦点,也因此而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领域。自1978年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面临的是改革、开放引致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其间,社会利益关系及其社会结构问题始终为社会学者所关注,并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大热点。由于社会利益结构在现实层面反映的是一个特定社会最基本的、最核心的社会关系及其制度性的演变;在社会学知识层面涉及的是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核心领域;因而,这一研究“热点”亦成为…  相似文献   

4.
关于21世纪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几点展望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地位、研究范围和实际作用都在不断地发展。本文联系社会转型的实际进程,对21世纪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做几点展望。本文认为,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将进一步提高,这是中国社会转型加速和社会与国家相分离的必然要求,也是非经济因素日益突出和国际社会达成重视社会发展的共识的结果。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国社会学还将呈现出本土化、国际化、综合化和成熟化四大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5.
一、立项课题1999年社会学研究所两项课题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列为重大课题:陆学艺牵头的“1949年以来的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和景天魁牵头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研究”。1999年社会学研究所首次设立了所重点课题基金,共批准了13项课题立项:吴小英“社会学中的女性主义流派研究”、李国庆“日本社会学与中国农村社会调查”、渠敬东“涂尔干社会理论的翻译和研究”、朱庆芳“社会指标研究”、苏国勋“社会学思想史”、折晓叶“产权变革的社会过程———乡村组织与制度变迁系列研究之一”、罗红光“中国社会学研究的问题意识与学术反思”、唐钧…  相似文献   

6.
第三届青年社会学学者国际论文竞赛揭幕国际社会学学会(ISA)宣布组织青年学者参加社会研究的论文竞赛。获奖者将应邀出席1998年7月在加拿大蒙特列尔召开的第14届世界社会学大会。获奖者论文经编辑修改,用英文发表于《国际社会学》杂志上。青年学者必须是19...  相似文献   

7.
美国大学社会学专业与社会学研究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大学社会学专业与社会学研究领域周长城本文对美国的大学中的社会学系和大学社会学研究领域进行了总体分析,并以美国社会学专业中排名前十名的大学社会学系为案例,剖析了美国社会学的发展趋势。这种对国外大学社会学专业状况的研究对我国如何制订21世纪的社会学学...  相似文献   

8.
一、中专政治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1时代呼唤教育改革21世纪将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在这世纪之交,人们都在预测。从本世纪的发展趋势来看,21世纪将是一个信息社会,是智能化的社会,是知识成为主体和主导力量的社会,这已是无可争议的事实。知识更新周期加快,知识...  相似文献   

9.
魏莉莉 《社会学》2006,(3):59-64
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和日本专修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经济与社会结构转型论题一中国和日本的经验”学术研讨会,2006年3月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会议聚焦中日发展中的经济和社会结构转型问题,围绕四个主题展开,即:(1)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和企业体制结构;(2)大都市建设和规划;(3)阶层结构的变化和差距问题;(4)社会福利问题与社会政策。会上,来自中国和日本的8名学者进行了主题发言。现将各位学者发言的丰要观点述要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回顾与瞻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理论社会学的范畴。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理论社会学最有中国特色的分支学科之一。恢复和重建社会学学科20年来,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无论是理论社会学还是应用社会学,均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社会学家们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已充分地意识到,(1)…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20年代末至抗战开始。出现了一大批以农村为研究对象的调查报告和专著。其中为社会学者所作或与社会学关系密切而又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李景汉的《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1929)与《定县社会概况调查》(1933)。卜凯的《中国农场经济》(1930)与《乡村社区调查》(1931),乔启明的《江宁县淳化镇乡村社会之研究》(1934)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1945)等。他们运用统计方法,对某一区域的历史、地理、人口、婚姻家庭、财产收入与支出.生活程度、经济、教育、宗教、娱乐等,作概括的描述。勾勒出中国农村各方面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基本状况,探寻中国农村的出路。  相似文献   

12.
社会学视野下的女性研究:十五年来的建构与发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如果说,妇女解放运动实际上是以妇女理论研究为基点,而妇女理论研究又或多或少包括了以社会学的视角、方法所作的分析探讨的话,那么,中国女性社会学的发端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民主主义革命掀起的妇女解放运动。而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由于大规模的经济、社会、文化变革引发的人们对于妇女生存状况与发展前景的社会学思考及研究,则是女性社会学发展的一个新起点。然而严格地从学科角度讲,中国的妇女理论研究则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而就这一理论研究涵盖面的广泛也可以说中国女性社会学研究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缘由有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本世纪20年代以来,欧洲经济社会学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分析与综述。从20年代以来的熊彼特,经济社会学法国学派到现在的经济社会学家TR伯恩斯、R斯韦德伯格、A马尔蒂利等,对他们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了分析与归纳。尽管不可能对欧洲的经济社会学研究进行全面地综述,但也反映了欧洲经济社会学的大体轮廓。文中指出目前欧洲经济社会学研究主题集中在经济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建立,现代资本主义与政治经济,市场与交换,货币与财政制度,企业家与创新,社会福利,政策制订,消费行为等  相似文献   

14.
一自 1979年中国大陆恢复重建社会学算起 ,中国大陆家庭社会学的研究已经走过了 2 0年的奋斗道路。这 2 0年 ,是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 2 0年 ,是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 2 0年 ,是中国大陆社会因此发生巨大而深刻变迁的 2 0年。中国社会的这种变迁 ,对中国的社会学者而言是难得的机遇———他们因此获得了参与、近距离观察和研究正在急剧变迁的中国社会的机会。中国大陆的家庭社会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起步并取得发展的。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中国大陆的社会学自 5 0年代初起 ,中断了将近 30年。因此 ,家庭社会学和社…  相似文献   

15.
科学知识社会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洲,这个被称为“新科学社会学”或“新知识社会学”的社会学分支学科迄今产生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研究成果,而我国学界了解较多的还主要是其早期的工作。实际上,科学知识社会学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已经发生重要型变,由最初的“科学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演变为“科学技术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相似文献   

16.
社会结构的变迁,必然导致人的文化价值观念结构的变迁。初创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同时也是青年价值观变化最快、最深刻的时段。该文聚焦于“后一代”青年特性融入社会结构变迁这一背景,分析其时代特性以及社会结构的嵌入性。近20年来,青年在接受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挑战主流文化及其价值观,创造其新的文化和价值观。因此,主导价值观被青年所认同与接受的同时,也将更多吸纳青年价值观中具有活性的成分.从而使社会主流意识因为得到青年文化的反哺而走向年轻。  相似文献   

17.
陈雯  阿雨 《社会学》2008,(2):15-21
中国的改革开放至今已在曲折中历经三十年,其间既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亦承载了成本与代价。本文在社会学关于社会秩序与社会变迁的理论思想的启发和指导下,审视迈向现代的三十年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转型与结构变迁,既分析了社会转型中的更替与演变,如社会结构的分化、分层与流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松动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又揭示了与转型相伴的“变迁之痛”,如诚信危机、信仰迷失等。文章指明,改革的持续与深入迫切要求在社会转型和变迁中充分发挥社会控制的稳定与“安全阀”功能,同时必须在全社会建立“和为贵”、“谐为金”的和谐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陆自 1979年恢复重建社会学学科以来 ,已经走过 2 0年的发展历程。这 2 0年也是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社会各个领域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作为一门经验性和综合性的学科 ,社会学的学科建设无疑受到时代的影响。一方面 ,社会学研究者努力追踪和反映时代的变迁 ,研究和分析在急速的社会变迁中不断产生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 ,我国各个领域的社会实践又不断对社会学研究的主题、类型和研究方法提出新的要求。本文试图考察如此背景下 ,近 10年来 ,在学科建设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中 ,中国社会学研究(特别是经验…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思想界、政治界所关注的依然是那个尚待解决的基本问题——如何使中国走上一条国强民富的现代化道路。围绕着这个问题,从理论上的探讨到提供实际的解决方案,呈现的是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从本期开始,我们将着重讨论农村问题,特别是在抗战以前,由“深入民间”逐步汇聚成的“乡村建设”运动。 从社会学研究与应用的角度来看,中国农村是一片广阔而尚未开垦过的田地。要研究中国平民的生活,一定要研究占人口总数80%的农民的生活;要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一定要解决农村问题。于是,正像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将都市作为社会学的实验室一样,乡村成了中国社会学研究、应用的实验室。以杨开道为首的近代中国社会学者对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展开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编的《中国社会学》第二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 2 0 0 3年 6月出版。该书为研究论文集 ,以收录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华人学者发表的优秀论文为宗旨。本书收集了近年来在汉语学刊发表过的社会学论文或译文、已在外文学刊上发表的论文及少量未发表过的社会学论文。所有论文的作者均是中国学者或海外华人学者。《中国社会学》是一本年度连续出版物 ,创办之目的 :一是纪念前人 ,二是推进积累 ,三是探索方向。本集分为三个部分 :1 .社会研究的基本问题 ;2 .单位制与城市社区研究 ;3.新社会史研究。《中国社会学(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