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落后国家需要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才能实现赶超,但这可能会触动既得利益,特别是当权者可能担心成为政治失势者(political loser)而竭力阻扰。为何近代中国在引进西方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日本呢?首先评论了已有解释的不足,然后从政治失势者的角度考察中日政治结构的差异。两国的政治失势者皆为中央政府,即中国的满清朝廷与日本的德川幕府。最大的区别在于:在中国的官僚社会中,由科举产生的地方官僚基本上为满清朝廷所控制;而在日本的封建社会中,世袭的大名藩主拥有制衡德川幕府的实力。因此,阻碍经济发展的政治失势者在日本很快被推翻,在中国却得以延续。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近代中日发展的巨大反差。  相似文献   

2.
17世纪,中日在对外关系方面不约而同地采取了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史学界对这项政策具有的封闭性研究较多,却往往忽视了它所蕴涵的另一项特性--开放性。中国"闭关"政策的开放性主要表现为中外贸易,尤其是中日民间贸易屡禁不止,两国贸易往来事实上成为"公开的秘密"。日本"锁国"政策的开放性主要表现为德川幕府主动开放长崎一港,与外界进行交流。中日两国闭关锁国政策所具有的开放性使中日文化交流的传统得以延续,并且使此期中日文化交流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3.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就是交往密切的邻邦,两国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两个民族都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在长达二千余年的交往中,除近百年由于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而破坏了两国历史上传统的正常关系外,基本上是友好的。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使我们预见未来,本文试图对中日两国文化交往的历史作一回顾思索。一明治维新以前的中日关系史,大致可以说是日本向中国学习,中日友好交往的历史。日本文化以中国  相似文献   

4.
一伊藤维桢,①字源佐,号仁斋,又称古义堂。生于宽永四年(公元1627年),卒于宝永二年(公元1703年),终年七十九岁。日本国德川时代人。德川幕府时期,日本社会是封建地主阶级所有制,占统洽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封建地主的思想。德川幕府崇奉“圣道”,独尊儒术,以程朱的客观唯心主义为官方的御用哲学。朱熹的“理学”在德川幕府政权的庇护下,风行全国,定于一尊。程朱“理学”就是当时的日本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学习程朱“理学”蔚然成风。伊藤仁斋早年学习程朱“理学”,受客观唯心主义的熏陶。在他的早年著作里,宣  相似文献   

5.
日本虽然只位于亚洲的一角,但现在已经成为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这首先是因为日本人民勤奋努力,其次是由于善于吸收外国的先进的文化。回顾日本的历史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日本从古代到现代,是怎样吸取了外国的优秀的文化从而推进“近代化”的。从古代到近代(德川幕府时代为止),日本学习的是中国文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习汉文的“汉学”时代。  相似文献   

6.
一德川幕府孕育明治维新的母胎,就是德川幕府二百多年的封建制度。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日本受了很大的影响,可是,如果日本社会的本身,沒有经过德川幕府的阶段,叫明治维新的运动是不会产生的。因此之故,我们在讲述明治维新之前,应该先明白什么叫做「德川幕府」。所谓德川幕府,就是十六世纪时,日本的武人支配全国的中央机关。在一六○○年,德川家康将他的反  相似文献   

7.
在东亚儒学的发展中,不论中国的明(1368-1643)、清(1644-1911)时代,或是韩国朝鲜时代(1392-1910),乃至日本德川时代(1603-1868),朱熹(号晦庵,1130-1200)思想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朱子学往东亚传播的过程中,明代朱子学者罗钦顺(号整庵,1465-1547),对朱子思想提出修正观点,也引发了触媒的作用,不可忽视。本文乃以罗钦顺《困知记》为线索,择取德川时代藤原惺窝(1561-1615)、林罗山(1583-1657)、贝原益轩(1630-1714)等三位朱子学者的思想为例,探究日本德川时代朱子学者对明代朱子学者罗钦顺思想的受容,以呈现东亚朱子学发展的面貌。  相似文献   

8.
清敏 《人力资本》2008,(8):92-92
德川家康,这个日本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被日本人称为第一忍者。他以其独特的“忍道”开创了德川幕府,奠定了日本江户时代三百年的基业。曾有人问德川家康:“杜鹃不啼,而要听它啼,有什么办法?”德川回答说:“那我就等到它啼为止。”  相似文献   

9.
19世纪的中国和日本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重压下 ,被迫实行开放政策。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日两国知识分子的共同认识。吉田松阴在“取舍”和“聚类”的思想下 ,侧重学习西方军事 ;谭嗣同在“取文”和“去之”的思想下 ,提出了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主张。探索两国知识分子的开放思维特征 ,对进一步研究中日现代化道路问题会有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自古以来就有着友好交往的历史 ,其中的文化交流更是源远流长。两千年来 ,中日两国的文化彼此浸润、互补短长。直到今天 ,两国在许多文化方面的共同痕迹仍是清晰可见。在中日两千年的交往历史中 ,日本学习并吸吮着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 ,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日本文化。本论著以唐代文化 (以盛唐文化为主 )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问题为研究对象 ,对唐代文化影响下的日本文化现象做一些解释和说明。论文的主体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简略论述盛唐时代的社会现象 ,着重反映盛唐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良好的周…  相似文献   

11.
儒学产生于中国先秦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学传入日本大约在距今1500年前。儒学传入日本之后,与日本传统文化如神道、佛教以及武士道等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儒学。江户时代是日本儒学发展的高峰期。德川家康统一日本之后,幕府大力提倡儒学,从而形成了朱子学派、阳明学派、古义学派等各种不同的派别。儒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对日本的政治、思想、教育、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方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加速了日本的文明进程。  相似文献   

12.
朱子学传入日本早期主要依附于佛禅思想之下,影响不大。其后受到德川政权的庇护脱离佛教并日渐兴盛,成为占据支配地位的思想学说,对日本政治、教育、社会风俗诸多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江户时期朱子学兴盛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适应了破除二元政治形态的社会历史背景;二是其实用性价值思想体系适应了德川幕府政权统治的需求;三是德川幕府的禁教、锁国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都在为探索强国之路学习西方科技。面对西方科学技术,中国没能彻底转变思想,认识仅在器物层面;日本却发出向世界学习科学的时代强音,迅速发展起来。在科学本土化的进程上,日本步步领先中国,表现在普及科学教育与建设本国特色的科研体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国际环境因素在中日两国法律近代化发展过程中各占主流的主要观点。通过将精神因素即国民性与前三种因素分别进行比较,揭示了精神因素在两国法律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它不仅是日本法律自近代以来获得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可以为中国法制发展有所借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伊藤仁斋是日本德川时代的思想巨擘,他开创的"古义学派"为古学派的重要构成部分。观其一生,他的思想围绕着中国舶来的朱子学,发生了"崇朱"、"疑朱"、"反朱"的演变轨迹,这一过程也是仁斋古学的形成过程,因而,对仁斋思想转变因素的分析,不但有助于了解仁斋古学思想形成的复杂过程,还可以从"长时段"的视角中折射出仁斋古学思想在古学派及德川思想中的关键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语:距今四百多年前,有个叫德川家康的人取得了日本的天下,并在江户即今天的东京建立了管理全国的幕府政权。这个在日本历史上称作江户时代的历史阶段,延续了近三百年,其时代特点,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没有战争的和平生活环境。在这一时期,原本肩负战斗任务的武士们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取而代之的,是治理国家、经营领内的责能。而责能的改变,又促使他们开始学习中国古典。被日本人称为"儒教"的儒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当时日本的主流意识形态之一的。当时的幕  相似文献   

17.
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春秋左传学研究的繁荣兴盛,有赖于江户之前大量春秋左传学文献传日所构筑的坚厚研究基础。细致考查江户之前春秋左传学文献流传日本的过程及相关书目,将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德川日本春秋左传学繁荣的原因,便于我们更深入地探索德川日本春秋左传学的精义。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其中,汉籍东传日本列岛,悠久的历史和传播的规模不仅构成了中日两大民族文化交流的极其重要的内容,创造了辉煌的东亚古代文明。而且对两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中国的明朝时期两国的时代背景,探究当时中国汉籍传入日本的方式与特点,从中窥探中国文化的东传给日本带来的影响,进一步了解古代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情况。  相似文献   

19.
派遣留学生赴唐学习是新罗、日本汲取中国唐文化的重要方式.由两国留学生派遣及留学生在唐学习情况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两国对唐文化的汲取各有特色:新罗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社会行为,而日本则主要是一种政府行为;新罗的实践性强,而日本的针对性明显;新罗慕化更深,而日本的汲取成效更为显著.之所以如此,其背后有着自然地理条件、国家关系以及相关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明治维新建构了日本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秩序与法律秩序 ,是日本迈向现代化制度的起点 ,而德川时代的商业伦理思想则是日本走向现代化的精神起点 ,它在意识形态的深处革新了日本人的商业、职业价值观 ,打造出日本人的商业伦理道德和敬业精神 ,为日本资本主义自由、迅速地发展 ,提供了社会伦理秩序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