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者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应大力加强人文索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当务之急是培养创新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富创新色彩与创新精神的哲学。传统的苏联哲学模式束缚了人的创新精神。作者对苏联哲学模式进行了分析批判,同时提出应大力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固有的创新本质,进一步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2.
宫敬才 《河北学刊》2005,25(1):28-35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已近百年.反思历史,有三大问题未解决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原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空间扩张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资源的运用.这种状态,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陷入研究困境,典型表现是被学术边缘化.走出研究困境的前提是在学科层面上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自身,这里同样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轻视原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忽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背景和知识背景,后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占据正统中心地位.诸多问题的解决,有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路径的创新.创新方式有多种,唯一正确者是回到原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创新性路径有两层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创新的根本在于把经典著作研究置于中心位置;中心位置靠研究范式保证和体现,具体内容包括社会历史背景、知识背景、核心范畴、分析框架、价值立场、思想方法和历史衍化等七个方面.由此,使研究路径的创新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高越美 《东岳论丛》2003,24(4):129-130
哲学社会科学要发展繁荣 ,就必须回答时代和社会提出的问题 ,直面人生 ,直面社会 ,勇于创新。理论创新是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关键。  相似文献   

4.
哲学的着眼点应在于未知领域,在于未来,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是对未来发展的前瞻性的思想中的把握,这是哲学实现创新的前提性把握;哲学的创新只有在成功提出和破解一个或多个“哲学问题”的基础上才会有真正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中国哲学界缺乏思想创造力的学理根源,既不在于从事哲学史研究的人太多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太少了,也不在于错把哲学史研究当成了哲学研究。从外在的表现来看,问题的症结恐怕在于:在国内哲学界,哲学史研究与哲学研究之间的相互脱节是相当普遍的理论现象。造成这种理论现象的学理根源,一方面在于国内通行的哲学二级学科和哲学类研究生专业的划分模式及其缺陷;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们所进行的哲学史研究主要是立足于“史学式的哲学史研究方式”之上的,而未能转向“哲学式的哲学史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6.
"哲学观念变革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和"时代、问题与哲学的理论自觉"等问题是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为集中交流学者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成果,2011年10月,青年哲学论坛、《哲学研究》编辑部、《哲学动态》编辑部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第八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与创新"为题进行了专题研讨。本期刊发的几篇文章作为这次会议的部分研讨成果,出自参会的1970年以后出生的哲学研究者之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青年学者视阈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当代视野与发展态势,希望能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哲学观念变革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和“时代、问题与哲学的理论自觉”等问题是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为集中交流学者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成果,2011年10月,青年哲学论坛、《哲学研究》编辑部、《哲学动态》编辑部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第八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与创新”为题进行了专题研讨。本期刊发的几篇文章作为这次会议的部分研讨成果,出自参会的1970年以后出生的哲学研究者之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青年学者视阈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当代视野与发展态势,希望能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哲学的发展不在于重新构建,而在于如何在原有基石上的创新。中国哲学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可以借鉴程朱理学发展特点,民族文化传承性、经世致用时代创新性、社会大众性和理性科学性也正是中国哲学在新世纪发展的最基本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产业:打开了的人的本质力量的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亮华 《晋阳学刊》2005,5(6):54-57
建立产业哲学既是产业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源于哲学自身演进的逻辑。产业哲学的恰当的学科定位是部门哲学,同时具有应用哲学性质,研究主题主要有:产业的元理论问题;产业创新与发展;产业现象学;有关产业哲学的应用研究;产业思想史等。  相似文献   

10.
实践概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创新,必须基于对实践概念的重新理解。其具体路径应当是: 超越理论哲学,走向实践哲学。近年来“回归生活世界”的呼声表现了对这一哲学范式变革的某种 自觉,将这一口号落实于具体的理论建构中,应包括如下主要方面:重建马克思与传统的关系,重 新阐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理论内涵,将领域哲学的研究置于实践哲学的框架之中。  相似文献   

11.
哲学自觉是指民族时代精神的自觉,是对于宇宙、社会、人生所面临的冲突和危机的自觉反思与其化解之道的求索。哲学创新,即哲学理论思维形态的转生。从哲学思潮发展史看,其内在蕴涵着“一以贯之”的逻辑思维脉络,构成了中华民族与时偕行、特色显明的理论思维形态转生的画卷。  相似文献   

12.
当代哲学发展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转折,用“语言学转向”不足以概括,它事实上是一种描述论转向。语言学转向是描述论转向的语言哲学表现。描述论转向是从对对象的认识的反思转向对对象的描述的反思;从追问对象是什么转向追问我们关于对象的描述是什么。语言学转向和描述论转向所车转的是同一个方向,但是它们的具体致思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13.
哲学作为人学,理应关注人类生存境遇。人类生存境遇面临两大突出问题:一是长期形成的物质化、劳动化、市场化主导的生存方式依然具有巨大的历史惯性,资本逻辑驱动的过度物化、过度劳动依然在加剧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对立;二是科技进步尤其是智能革命正加速把人从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解放或驱逐出来,闲暇时间在人类生命历程中大量增加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以人本逻辑为主导,建构精神化、休闲化的生存方式,迎接休闲时代的到来,以无愧于人类本性、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式利用闲暇和自由成为日益重要和紧迫的课题,时代呼唤休闲哲学出场。  相似文献   

14.
哲学范畴的自信作为心理积淀的机制就是以能力为标志的关于自身整体的积极肯定的基本观念。自信与自爱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自尊与自信可以相互转化,互为因果。从人类历史看,成功或成功大于失败的实践活动为自信机制的形成提供了本体论基础;他人对个体的评价,对个体的自信机制的形成会产生重大影响;个体对自我能力的正确评价是自信机制形成的直接因素。一般而言,一个人对于自己人生价值的肯定是与对于自己人生的自信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特殊而言,不同的主体以不同的自我期望作为现实的评价标准,通过实践活动的中介,对体现于其中的主体能力,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能赋予肯定性的评价。自卑和自负是自信心理机制扭曲和变形的两个极端,然而两极相通。自信与事业的成功和幸福感联系在一起,从而与人生意义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已经深入到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在此大环境下哲学也面临新的课题。基于此,本刊刊发“哲学与全球化”为栏目的5篇文章,这是2006年11月26日~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日本哲学会主办、浙江树人大学东亚研究所承办的题为“21世纪的哲学课题———从东西问题与视点出发”的中日哲学论坛上的交流论文。这组文章分别从“全球化的‘哲学’意义”、“全球化时代的空间论课题”、“全球化与共生思想”、“全球化与哲学的可能性”、“实践、文化与全球化———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共产党宣言》”等不同角度,探讨全球化与哲学的关系。开首篇为鹿島教授关于全球化对哲学的影响以及哲学的自我反省两个方面的论述,认为既要使哲学成为大众的哲学,也要从“哲学”的原本意义出发拓宽其内涵。这组文章观点鲜明,思路清晰,侧重点不同,对哲学教学与理论研究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哲学文本中的隐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里达认为哲学家在阅读传统文本时对它们的修辞复杂性没有足够意识,他以隐喻为突破口,来解构哲学与文学这一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本文试图区分原根隐喻、修辞隐喻和论证隐喻.从而说明德里达的观点使我们充分注意到文本中的隐喻.并力图表明.由此不应导致把哲学文本中的隐喻与文学文本中的隐喻混为一谈.在哲学文本中.语言的另一种基本力量——逻辑在起主导作用.如果说隐喻是为了说得好.逻辑则是为了说得真.在追求真理的哲学以及其它各门科学中,隐喻自然要服从于“说得真”这个最终认知目的.所以.哲学与文学的二元对立并不因隐喻而被解构.  相似文献   

17.
本体论的哲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体论的建立为哲学奠定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哲学的主客体关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以及由这些关系而发生出的一系列哲学范畴都离不开本体论的建立,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更是本体论的逻辑必然。各种本体论学说使哲学内涵更为丰富和深刻。本体论的深层哲学意义表现在为人类建立起了意义世界,人类的终极关怀、精神家园、超越本性都与本体论内在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8.
哲学的必然是隐喻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里达依据哲学文本中存在大量隐喻的既成事实 ,提出“隐喻是哲学的近邻”的著名论断。这对于开拓人们对隐喻的文化内涵的认识极具启发意义 ,但其论证却是不充分的。隐喻并非一种独立的语言形态 ,它是所有语言形态中的“共有因子”,它以有限对无限的指涉、以确定对不确定的多向度暗示以及显现本真存在的独特功能 ,超越了普通语言表达哲学的局限性 ,于是隐喻与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9.
责任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责任分为“事后责任”与“事前责任”,“事后责任”是作为对某一过去行为“负责”的责任,而“事前责任”则是作为将来关心某人某事的道德性或法律性义务的责任。说一个人在事前或事后负有责任,这要涉及到哲学中的一些老话题,这些话题包括自由意志、积极和消极的责任、团结是否原则上受个人或群体契约之限制等问题。一个社会中责任的分配,是一个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相互矛盾运动的复杂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笔者认为哲学必须要“解决时代提出的问题”,“阐明事物的本质”,哲学具有完成这一任务的“可能性”。在全球化时代,哲学尤其要解决由“市场竞争”导致的精神问题以及其它全球性问题。现代已经成为最需要哲学的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