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羊传》中“周狗”一语,何休《公羊解诂》释作“可以比周之狗”,通过研究发现所谓“周狗”其实为“害狗”,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何休古隶“害”字误作“周”字,害狗之“害”又是“”的假借字,“”为齐地方言,有“大”义。所谓“害狗”其实就是体型较大之狗即《传》文中所说的獒。  相似文献   

2.
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消灭一些对自身有重大威胁的事物,狼不幸成为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牺牲品。为了让对狼的屠杀“合法化”“合理化”,人类在自己的文化中对这种行为进行了辩护。辩护最主要的理由就是狼是残忍的魔鬼!所以人要不遗余力地消灭它。同时,在人与狼的战斗中,有的民族逐渐发现了狼的一些优良品质,视狼为他们的祖先、守护神,对狼十分崇拜。本文就是要通过对这些文化现象的分析,发掘出这些文本中的狼的文化内涵,从而全面的了解狼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首次提到狼粪用于烽烟这一观点的是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 ,其后宋人陆佃著《埤雅》、清人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等文献中都沿用了这一说法。因此 ,现今常见的工具书如《辞海》、《辞源》均将“狼烟”释义为取狼粪所燃放之烽烟 ,似已成不易之论。狼粪用于烽烟也确实见载于唐宋时期的有关传世文献典籍。如唐代杜佑撰《通典》 ,宋人曾公亮、丁度所辑录的《武经总要》中都载燃放烽烟之薪中有“狼粪”。据此 ,能否认为“狼烟”即取狼粪所燃之烽烟 ?其实不然。这是因为 :第一 ,说狼烟为取“狼粪”所燃之烽烟定义不够准确。因为作为燃放烽烟之…  相似文献   

4.
“图腾”始见于朗格的《印第安旅行记》。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马克思说:“图腾一辞表示氏族的标志或符号。例如狼是狼氏族的图腾”。法国涂尔干(E·Durkhein)说:“一大群人,彼此都认为有亲属关系,但这个亲属关系,不是由血族而生,乃是同认在一个特别的记号范围内,这个记号,便是图腾”。朱天顺说:“图腾崇拜实际是自然崇拜或动物崇拜与鬼魂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是一部言情小说。“言情”就是高扬人类的自然情欲和自然需要,从而否定由社会和文化规定形成的理性桎梏。“情”指人的情感生活。而情感生活被否定之后,人的存在事实上就被否定了。所谓“悲剧”就是以对人类的情感的否定而产生的悲观主义性质的作品。《红楼梦》的悲剧性在于,作者用一种“色空”的悲观主义哲学描述了一群青年的情感和心灵被毁灭的过程。情感的崩溃引发了他们心智的错乱,心智的错乱引发了他们生存能力的瓦解,从而由个人的崩溃引发家庭的崩溃,由家庭的崩溃引发社会的崩溃。这种恶性扩散性崩溃就是《红楼梦》彻底的悲观主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先秦的“六艺群书”,探讨了《说文》中词义的系统性问题,认为《说文》中的词义系统实际上就是先秦“六艺群书”中的词义系统。与此同时,本文还阐发了《说文》中“隐性”的说解体例  相似文献   

7.
认为“狼狈”之狼即豺狼,狈为狼的一种,并由二物的“生话习性”而引伸出“猝遽”的义项。此说最早见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至后世影响深远。朱起凤的《辞通》即采此说;台湾所编《中文大辞典》亦主此说,云:“狼狈,二兽相附而行,离则颠仆,故以为颠蹶困顿之喻,引申为颠倒失措、悽惶之意。”近见丁忱等同志编的《趣味字词故事》(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更将此演绎成一则故事。今案:以上说法实属牵强附会。比喻彼此勾结之义的“狼狈”,与作匆遽及困顿讲的“狼狈”,实际上是同音、同形的两个词,它们不但义项不同,而且来源不同、构词法亦不同,不应混为一谈.“狼狈”一词在古代有多种写法,如“狼贝”:狼贝不知所向。(《后汉书·任光传》)  相似文献   

8.
在“五四”时期,写女性的从苦闷到觉醒然后又陷入苦闷,寻求人生的真谛,已成为作家们共同关心的主题。尤其是女作家更为突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五四”女作家群的小说。鲁迅《伤逝》的出现把这一主题引向了深化。到茅盾《蚀》的发表,新女性的形象从作家们一个又一个典型现象,发展为“时代女性”群的形象。嗣后,茅盾在短篇集《野蔷薇》、《宿莽》,中篇《路》、《三人行》、长篇《虹》里,续续着力塑造了“时代女性”的系列群象。也可以说,茅盾在他早期的  相似文献   

9.
左尚鸿 《学术论坛》2006,(5):142-146
对孔子“《诗》可以群”的解读阐释历代以来都显得零零碎碎,且附会成分甚多。文章将假以人类学的文艺研究方法,来对“《诗》可以群”所涵盖的天命鬼神之辨与人类意识的觉醒、夷狄华夏之辨与族群意识的反思、群己之辨与个体意识的启蒙等方面进行系统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冰心是一位爱写“爱”的作家。她的《寄小读者》,笔触细腻,感情缠绵,在当时曾打动不少读者的心。但由于生活的局限,作家在当时描写歌颂的不过是“那些在阶级社会里不可能实行的‘人类之爱’”(冰心:《小说散文选集序》),因而作品的社会价值受到一定的影响。解放后,随着生活环境和世界观的变化,作家“爱”的内容有了质的不同,即由小资产阶级的“人类之爱”变为无产阶级的阶级之爱。一九五七年写的《小橘灯》,就是一篇充满  相似文献   

11.
团队精神的确立是提升企业凝聚力战斗力之关键。在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界中,狼族是最具团队精神的典范。如果我们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团队或群体,能够比照“狼性法则”更多地吸纳到“狼性文化”之精髓,必将会对我们的事业发展,乃至从优秀走向卓越,产生不可低估的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狼图腾》和《藏獒》两部相继以动物为主角的小说,是近两年来出版界和文坛的盛事。《藏獒》在发行之初,打出了要“PK”《狼图腾》的旗号。读者群中已分裂成“狼迷”“獒迷”,双方争论热烈。笔者认为:《藏獒》虽是摽着《狼图腾》出版发行,有跟风之嫌,但从文学的层面,《藏獒》和《狼图腾》在故事及情节的安排、形象的塑造以及环境细节的烘托渲染等方面,各有千秋;从文化的层面,《狼图腾》的思想切合了人们的生态焦虑和生存焦虑,拥趸者自然居多,而《藏獒》所倡导的“獒性文化”即“英勇、忠诚、责任、牺牲、规则”可能更得人心,客观上也对《狼图腾》掀起的滚滚“狼文化”有一定的冲击。  相似文献   

13.
论《金瓶梅》中的谚语运用孟昭泉谚语,就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现成俗语。或者说,谚语就是俗语里一种义含一定道理的“套话”。《书经·无逸》中说:“俚语曰谚。”《礼记·大学》中也说:“谚,俗语也。”可见,就一般而论,“谚”,就是一种现成的含理俗话。《说文解字》...  相似文献   

14.
南昌方言中有“狼抗”一词,现代普通语汇已不再使用。但此词汇习见于魏晋六朝典籍,形容狼后脚站立,上身前倾,张扬凶狠的样子。譬之于人,喻人桀骜不驯、格不群,富有攻击性,难为世人所容,与今南昌方言“狼抗”语义正合。此外,六朝口语词另有“”一语,形容身体粗大、笨拙,后人因“”与“狼抗”读音相同而将其混淆,但实际上二者的语义和语源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5.
有关人与文化的两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是人类体外非生物的进化 人为“万物之灵”。 人得力于“文化”,才成之为“万物之灵”。 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这里所说的“群”,并不是牛群、马群、蜂群、蚁群之类的“群”,而是指人类政治结构、军事组织、社会团体、血亲宗族,以及伦理道德、刑法律令、典礼仪式、规章制度等精神生态环境的范畴。这一类范畴,在汉语世界称之为“文化”,在英语世界称之为“civilization”——“文明”。英语中“civilian”,汉语的意思是  相似文献   

16.
近两年,鲁迅又成为学界热门话题中的热门话题。其因导源某些人对鲁迅的挑战。首先,一群自称“是喝狼奶长大的”“新生代”作家在《北京文学》(1998年第10期)发表了由朱文发起并整理的《断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在问及鲁迅时,韩东说:“鲁迅是一块老石头。”“他的反动性也不证自明。”朱文则狂傲地说:“让鲁迅到一边歇一歇吧。”这之后,葛红兵连续发表了《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芙蓉》1999年第6期)和《为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批评写一份悼词》(《芙蓉》2000年第1期)两篇文章,鲁迅成了他首…  相似文献   

17.
笨大狼     
大狼在树林里捡树枝。 狐狸看到了问:“大狼。你为什么捡树枝呀?”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启蒙思想中,如果说救亡意识是第一个突出的特征,那么群体观念就是另一个重要特征.关于“群”的观念,严复在1895年《国闻报》上发表《原强》一文,第一次提出“群学”观念.1898年,他又在《天演论》中更明确地介绍了进化论群学思想,这在当时严峻的民族危亡形势下,如同竞争观念一样,给了中国人极大的  相似文献   

19.
释“庸态”     
据《史记·屈原列传》,知《怀沙》为诗人绝笔。《怀沙》云: “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 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自汉·王逸《楚辞章句》以下,均失解。王逸云:“言邑里之犬群而吠者,怪非常之人而噪之也。以言俗人群聚毁贤智者,亦以其行度异,故群而谤之也。”又云:“庸,厮贱之人也。言众人所谤非杰异之士,斯庸夫恶态之人也。”后世治《楚辞》者多宗其说,无新阐发,实非。  相似文献   

20.
《商颂·那》:“汤孙奏假,绥我思成。”《商颂·烈祖》:“既载清酷,赉我思成。”这两句诗里的“思成”,历来不得其解。朱熹《诗集传》说“思成未详。”郑笺关于“思成”的解释虽然多被论者称引,但是联系到上下文的诗义却扦格难通。郑玄说“安我心所思而成之,谓神明来格也。”把“思”“成”均解为动词,而这两句诗里“绥”,“赉”无疑也是动词,这样一来两句诗义便令人莫名其妙了。这两句诗里关键是“成”的释解。“成”就是汤。汤在文献中称谓很多,《酒诰》、《多士》、《多方》,《君奭》、《天问》、《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