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家的内在因素是艺术表现的唯一内容,这种内在因素就是艺术家真挚的情感和强烈的生命感。任何艺术形式,都必须服从于这种精神的表现,这就是艺术的本质,否则,艺术就会失去它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精神活动的理论是心理学上的重大发现。根据这种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 ,艺术是原欲的升华。川端康成的作品清楚地表明 ,艺术本身就是一种补偿手段 ,艺术家从事创作就是去寻找满足他内在欲望的代替物。在艺术上 ,川端康成重视自由联想 ,运用意识流的手法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3.
艺术与政治、审美与革命在马尔库塞这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重视审美与政治的内在统一,构成了他整个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但马尔库塞对于政治与审美的研究并没有落入庸俗艺术政治学的窠臼之中,他认为,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就在于"艺术形式",艺术的政治潜能在于艺术本身,革命的内容在艺术中并不是不可以表现,只是它必须要受到审美形式、艺术自律的制约.如果使艺术直接参与政治斗争实践,那就只能是对艺术的滥用.他反对艺术家走上街头,他认为,艺术家的政治"介入"只能是一个艺术"技巧"的问题.马尔库塞这种独特的艺术政治观可以使他更好地表达对于既有社会的批判.  相似文献   

4.
论科学技术与伦理学的内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与伦理学的关系不仅表现在它的发展不断地为伦理学研究扩展新的领域和对伦理学提出新的课题与任务,而且表现在二者的内在关系上。这种内在的关系其实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只是在伦理学的研究中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今天的科技时代,这种内在关系显得越来越突出。科学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是探讨二者内在关系的两种视域,这种内在关系最突出地体现在社会生物学和基因科学与伦理学的关系中。  相似文献   

5.
张鸣年 《理论界》2009,(8):23-2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和实现大众化问题有一个前提背景,这就是"开展宣传普及活动".这里有一个内设的事实是,我们已经找到了较成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彰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为解决推动和实现大众化机制问题指明了方向.实现大众化需要建立内在的和外在的两大机制,外在机制主要表现在理论本身的特性上,即建立实现理论发展的创新机制,而内在机制表现在人民群众对这种理论自觉自愿的接受上,这就需要把理论转化为大众需求的反映、表达、均衡和实现等机制.  相似文献   

6.
凌徽涛 《江淮论坛》2010,(4):185-188
艺术语言进入视觉纯化性时艺术家的皮层活动将处于特别活跃的亢奋状态,也是意识活动中的各种被存储的意象的崭新重组。同时意识主体又无法控制和无法驾驭。艺术语言在视觉纯化中产生的直觉性特征、感官愉悦性的价值体现、艺术语言的演化、表现形式、内在原因和语言形态变化的动力因素,都是艺术家的心理倾向,也是艺术心灵本质的表现,同时又是对现实某种程度的疏远和理性与感性和谐统一完美人格的自由状态。  相似文献   

7.
孙利天  刘梅 《社会科学》2006,4(12):160-165
西方传统哲学在其本质上是内在意识的形而上学,而超越西方传统哲学也就是要超越内在意识的形而上学。内在意识的形而上学,既要内在于意识,又要超越意识自身,这本身就存在着一个逻辑上的悖论,所以,内在与超越是内在意识形而上学乃至整个西方传统哲学的根本焦虑。而摆脱这种焦虑的可能道路就是走向非哲学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宋玮 《中州学刊》2005,(2):200-202
空白意识是文学艺术家特有的诗化感觉方式,也是文学作品追求的极致.它作为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具有一种多层次性、未确定性审美特征.当它作为一种不完全的形态呈现给读者时,必然会与读者的接受活动产生审美张力的对峙,它强烈要求读者调动自己的经验、情绪、思想等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去联想、去填充以最终消解这些张力而走向完形,得出自己对作品的独特见解.小说创作中的空白美学策略主要表现在语言符号层、艺术形象层和内在意蕴层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特立独行的艺术家是人类艺术发展的引领者,创作了具有强烈内在精神性和不朽生命力的永恒作品.他们往往立足本土,具有深邃艺术感知和深刻思想精神;他们敏感、善良、真挚并富有同情心,关心民众疾苦,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积极追寻自己的社会存在价值.对人生和艺术态度始终是严肃的,更是把独特个性风格的追求看成其艺术表现的生命.特立独行的西班牙画家的精神表现是各具特色的,其中独立精神的坚守者格列柯,高尚人格的坚守者委拉斯贵兹、戈雅,自由思想的追求者达利、毕加索、米罗、达比埃斯等最为著名,他们为当下艺术家的艺术追求树立了崇高的精神典范.  相似文献   

10.
<正> 真正的艺术家都具有作为艺术家的独立品格,这种艺术家的特有品格,尽管有其相对性,但绝不能为挣钱和发财而失落。作为艺术家,都在一定程度上确立起为什么而艺术的信念,它是艺术家价值观和人生观在艺术上的集中表现,是艺术家整个艺术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首要和基本的问题。我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视像之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内在视像”作为一个普遍性的审美范畴来观照和阐释中国古代诗词作品,认为内在视像之美是诗词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谓“内在视像”指作家通过文学语言在作品中所描绘的可以呈现于读者头脑中的、具有内在视觉效果的艺术形象。从现象学的观点出发,“内在视像”是典型的意向性投射的产物。诗词中的内在视像并非独立的存在,而是与抒情、表意与理念升华等因素合而为一,成为完整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2.
艺术风格是作家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的。在风格美的创造过程中,人们不仅按照客观艺术对象和作品构成因素的审美特征进行创造,而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创作主体内在的审美个性来塑造。这就形成了风格创造过程中多种美学因素间的有机联系。这种联系构成一个审美关系的系统网络,影响、制约着风格的形成。因此,从艺术  相似文献   

13.
巴尔扎克在《论艺术家》中有这么一句话:艺术中存在着某种不可思议的因素。作为小说,赖以构筑世界、表现无法言说的情境与感受的语言,就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因素。它,理当受到小说家的重视。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曾指出:“短篇小说的布局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作者个人的结构笔调所起的作用。换句话说,这种笔调可能是产生直接叙述的组成原则。”  相似文献   

14.
关于如何达到艺术内容的真实,鲁迅主张,艺术家必须表现自身所体验过的生活,择取主体有过真切的审美感受的题材。 题材,是被作家艺术家反映在作品中的客体,这种被选入描绘范围的客观对象,加上作家艺术家的理解因素——主体对题材的审美判断,便构成艺术作品的内容。因此,题材尽管不是艺术作品内容的全部,却是构成艺术内容的一个重要肌体。那么,如何确定题材对象?这种确定与题材本身的潜在价值有什么关系?而作为艺术作品中的客体,它与艺术的主体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鲁迅的见解给我们以很深的启迪。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2006,(4)
翟振明在《哲学研究》2006年第1期上撰文《论艺术的价值结构》指出,由于艺术家在创造的时候,已经通过对“无用”的自为价值的直感外化而使自我肯定或否定的力量直接回到人本身,因此不管有没有作品、有没有受众,艺术创造都对艺术家有自足的价值意义。在直感外化的一个个瞬间,艺术创造就已成就了相对于艺术家本身的原始价值,这就构成了艺术价值结构的第一部分。但是只有这一部分还不能成就完整的艺术。艺术欣赏的人文价值就是艺术价值结构的第二部分,这就是受众在对他人(艺术创造者)内在价值的认同印证的同时,获得独立于艺术创造过程的直感体…  相似文献   

16.
从事当代艺术创造的人们对“现实”这个词有了更宽泛、更深刻、更偏执的解释和理解 ,无论是架上的还是架下的艺术家都在行使着属于自己生活范畴的艺术表达。不同时代与不同观念的艺术家 ,在其作品中都能体现出他们对现实存在的不同态度。艺术家们常常通过自己的艺术活动 ,赋予客观事物以各种特性。艺术家的创造素材与创作灵感均不可能脱离现实的启迪。现实本身具有观赏性和审美性 ,但对于现实本身的审美并不是艺术作品。这需要艺术家在现实意义上进行转换 ,这种转换由于表现在审美意识上的不同和偏见等因素 ,有些人可能看到和感受到某些客观…  相似文献   

17.
艺术生产最为直接的目的就是要表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用美去装点人的生活 ,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艺术生产者往往只有在摒弃功利主义的前提下才能充分挖掘创造潜力。艺术生产的成败取决于艺术家精神世界诸因素的共同作用 ,表现出独特性和丰富性特征。艺术生产创造的价值主要是一种审美价值 ,这构成了它与其他产品的质的区别。艺术生产与一般生产同具的商品性使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得以交流和沟通 ,无视这一点 ,将导致艺术走向市场和追求审美价值间的错误对立。  相似文献   

18.
“露”与“藏”是我国古典画论的术语,“露”是指艺术家对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的展示,“藏”是含蓄的艺术表现形式。如宋朝的郭熙指出:“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诉诸人视觉感官的“藏”与“露”,带有强烈的丰富的内在美学因素,这种艺术的形式表现若作为一种传达艺术品内容形式的方式,在流动的时间中诉诸听觉的应用,也是大有可为的,仅就中学语文课的课堂教学来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9.
一、多元的时代艺术与时代紧紧相联,不同时代的艺术总是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规范.当代人需要当代艺术,而当代人的审美趣味,艺术需求是多元的,多角度的.正因为如此,一批批青年艺术家为了满足人们这种日渐变化的审美观和艺术观,在八五、八六年进行了不断冲刺,他们借鉴了一些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技巧,企图建立一个多元的艺术欣尝世界,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哲学对世界和人生的把握从逻辑上说是一种指向终极性的渴求,它表现了人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的终极性关怀.然而正是这种终极性的关怀在传统形而上学中发挥到了极致,并以异化的形式试图为人们提供一种安身立命之本.传统形而上学赋予人的“终极关怀”具有双重意蕴:一方面体现为对作为终极本体的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的理论诉求,另一方面体现为“终极关怀”内蕴的现实维度的变迁.然而这双重意蕴由于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特征与内在困境无法达到内在统一,并以前者吞噬后者的架势呈现出来,这就决定了它无法切入人们的现实生活并为人们提供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本.虽然这是“终极关怀”自身无法突破的内在限度问题,但是却为基于感性实践活动的马克思哲学突破其内在限度的“现实关怀”提供了其内在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