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论宋人对蔡琰的接受——以文天祥《胡笳曲》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超 《船山学刊》2009,(2):154-156
明蔡琰的人生经历和文学作品在宋代得到了空前的认同和接受。以《胡笳十八拍》为例,虽然它的著作权在宋代曾遭质疑,但这并没有妨碍多数文人对它的称颂和拟作。其中文天祥的《胡笳曲》在众多的仿作中具有典型意义,透过《胡笳曲》可以较清楚地了解到宋人对蔡琰接受的时代原因,以及它所体现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2.
李芳民 《中州学刊》2023,(8):144-153
“渭城”作为秦都故地,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蕴含的历史地域空间,入唐后又进入诗人的创作,成为一个意旨丰富的诗歌意象。由于盛唐时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诗配乐演唱,并以《渭城曲》(《阳关曲》)之名广为传播,“渭城”作为诗歌“别离”意象的指称意义,亦因此而凸显。入宋以后,《渭城曲》(《阳关曲》)在社会上仍影响广泛,不但成为文人诗、词抒写别离情怀的标志性意象,此外,还成为一些画家绘画的素材。宋代文人的诗、词创作,确立了“渭城”意象的别离意旨,强化了情感表现力度,而画家特别是李公麟的《阳关图》画作,又进一步丰富了渭城别离主题的意趣。由于宋代文人的诗、词及画家的绘画创作,“渭城”作为文学作品的“别离”意象得以经典化。“渭城”在唐代原本是唐人长安西行的起点,西行之路经阳关而绵延至西域,又因诗人沿途吟咏,遂成为一条自长安西行的唐诗之路。因此,“渭城”也可谓是唐代长安西行诗路上的一个标志性别离意象。  相似文献   

3.
苏玉鑫  孟丽华 《理论界》2012,(11):133-136
王维诗《渭城曲》是一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诗,历来备受中外诗家青睐。以翻译伦理为视角,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五个有代表性的英译本进行多维阐析,管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伦理价值取向及其译诗策略。  相似文献   

4.
《西洲曲》在体裁上具备了叙事诗的主要特征,是一首以叙事为主兼有抒情的叙事诗;篇章风格上,此诗是对内容相关联的民间乐府诗的加工和再创造;叙述方式上,此诗采用第三者代言的叙述角度,能多角度多侧面地刻画人物形象。因此,《西洲曲》是一首经过文人加工改造的从第三者角度叙述代言的叙事性乐府诗。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再创造。它的艺术魅力是勿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5.
对吴伟业《圆圆曲》的主题,争议向来较多,大致有讽刺说、同情不幸说、歌颂爱情说、兴亡感慨说等诸种。通过对吴伟业生平思想、《圆圆曲》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内容真实性等各方面的探讨,认为《圆圆曲》的主题仍然是表现对吴三桂的讽刺与批判以及对其降清价值的否定,而非同情或歌颂吴三桂。  相似文献   

6.
宋亚莉 《理论界》2012,(8):97-99
梁鼓角横吹曲是现存北朝乐歌的主要部分,其六十六曲中的《陇头歌辞》与《陇头流水歌辞》、《折杨柳歌辞》与《折杨柳枝歌》、《紫骝马歌辞》与《紫骝马歌》、《地驱歌乐辞》与《地驱乐歌》等四组乐歌,或曲名相近,或曲调可能相同,或曲辞有所关联,将这几组乐歌视为同源乐歌,对其在魏晋六朝时期内的创作、流变情况加以讨论,有助于对北朝歌诗的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7.
邓小军 《晋阳学刊》2009,(5):112-117
《西洲曲》爱情故事与南北朝历史地理背景及其变动密切相关,当长江南北之间交通自由时,江北男子曾到江南与江南女子相恋,后来长江南北之间交通断绝,双方不能见面、通信,唯有隔江相思。南北朝之间边境防守严密,禁止通行,故可称之为南北朝军事分界线。南北朝时,只有梁末至陈代前期(549~573)及陈代后期(579~589),长江两次成为南北朝军事分界线。《西洲曲》爱情故事的历史地理背景,当为梁末至陈代前期或陈代后期江北地区属北时的长江下游地区。《西洲曲》声律有局部粘对,亦与梁陈时期近体诗声律发展到局部粘对甚至全部粘对相一致。从《西洲曲》的历史地理内容及声律看,《西洲曲》当是梁末至陈代的作品(549~589)。  相似文献   

8.
元人张国宾所作的《公孙汗衫记》与臧懋循收入《元曲选》的《合汗衫》在情节内容上大体一致,但在科白的有无及详略上却截然不同。差异的产生与元人重曲轻白,以曲为剧,而明人曲白兼取,重案头之剧的戏剧观念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楚辞》研究二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楚辞》为刘向所集无可疑;其不见著录于《汉书·艺文志》,问题在其体例本身。《汉书·艺文志》之“屈原赋25篇”,即《楚辞章句》中《渔父》以上25篇题“屈原之所作”者;据今存文献,没有汉人对这批作品之归屈原持异议。  相似文献   

10.
王维《双黄鹄歌送别》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犒劳对吐蕃作战有功的将卒。五月奉使,六月抵凉州,陈贻先生说“秋天”,恐不对。九、十月间入崔希逸幕府。而于二十六年六月在崔之后离开凉州,其间一年时间。《双黄鹄歌送别》正是写在此时凉州姑臧判官任上。王维以“双黄鹄”的象征手法写离人。而“双黄鹄”正是指崔和王本人。被送别的就是崔,而不是他的幕僚。  相似文献   

11.
吴梅村的诗,特别是那些歌咏明清之际时事的长篇叙事诗,历来被称颂为“诗史”,他自己也当之不疑。《圆圆曲》是这些长篇叙事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篇。远的不说了,抗日战争前后,还有人刊刻专书《陈圆圆事辑》,甚至改编为话剧《陈圆圆》上演。至于清末诗人樊樊山的《彩云曲》、《后彩云曲》等模拟之作层出不穷,就更不用提了。解放以来,因为吴梅村当了清朝的顺民,名声不怎么好,《圆圆曲》又诬蔑了农民起义军,便不那么被传诵了。直到最近,复刊后的《文学遗产》第一期发表了姚雪垠同志的《论<圆圆曲>》,才打破了长期的沉寂,把这首长诗又送到了读者面  相似文献   

12.
央泉 《云梦学刊》2015,(3):104-107
赫尔曼·麦尔维尔是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在其海洋小说《奥穆》中,麦尔维尔为我们描绘了曾经宛若“世外桃源”的南太平洋岛屿是怎样在白人殖民者的侵略下,逐渐变成了满目苍凉、民不聊生的地狱般的世界。《奥穆》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所滋生罪恶的批判,同时也是为人类失去美好“桃源世界”所谱写的一曲挽歌。  相似文献   

13.
张伟 《文史哲》2023,(5):147-156+168
银雀山汉简《守法》《守令》多被认为是因袭战国秦墨所撰《墨子》城守诸篇而成的作品。但其中被认为具有秦人特征的语词,不仅见于秦地,亦见于三晋等诸侯国;与《守法》《守令》同属一组文献的其余篇章,或与齐地关系密切,或源自三晋,而无出自秦地者;更重要的是,《守法》《守令》所载守御技术乃是针对战国关东地区城郭并立式城邑设计的,并不适用于防卫秦地城邑。因此,《守法》《守令》非因袭秦墨作品而成,而是战国至汉初东方之墨的作品。因秦墨源出自东方之墨,故《墨子》城守诸篇与《守法》《守令》间当是同源异流关系,此源头即为东方之墨所撰守御文献。《守法》《守令》的出土,不仅表明东方之墨亦擅长守御之术,而且证明直至西汉早中期墨家守御之术仍在关东地区流传,墨学并未中绝于秦。  相似文献   

14.
《试剑记》,学术界认定已经全部亡佚。该剧最早见于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谓有二本,均失题撰人。一以赵云为生,仅能铺叙已耳;一以刘备为生,杂取诸境……不若赵云作生之《试剑》,犹得附于简洁。内一折,全抄《碧莲会》剧。《祁氏读书楼目录》、《鸣野山房书目》皆著录一种,未题撰人。《笠阁批评旧戏目》亦著录一种,题长啸山人作,《今乐考证》同之。据此,《远山堂曲  相似文献   

15.
陆华 《学术研究》2006,(12):131-135
“北叶《中原》,南遵《洪武》”之说是戏曲学界聚讼纷纭的一个命题,明代以来对这一命题的误解主要集中在曲读层面。实际上该命题可分为曲读和曲唱两个层面进行讨论,就曲读而言,无论北曲南曲,皆叶《中原》;就曲唱而言,北曲叶《中原》,南曲遵《洪武》。  相似文献   

16.
从相关文献中辑出为《全宋诗》及《全宋诗订补》所遗之宋诗,计有一百则,聊作补遗。  相似文献   

17.
赵培 《北方论丛》2023,(3):25-34
唐叔虞就封之处为故唐尧和禹夏之虚,其地在晋南之翼城。出土及传世《夏书》篇章中,多见晋文化留痕,显示出早期《书》篇流传过程中的“夏虚诵古”特征。就《甘誓》而论,除了殷商之时已写定篇章,流传至春秋时晋国而被改移修饰外;亦有可能,今传《甘誓》为夏虚一直口传之篇章,至战国时始形诸文字,因为口传方式的不稳定性,使得传承者自动将其“六人”改为“六卿”,《甘誓》篇遂成今日面貌。相较而言,在改换之处上,《明鬼下》所引之篇具更多商周写定文本的痕迹。《厚父》篇属于《夏书》,观此篇亦可见出夏代口传文献之代代相传;其文体特征近同周初文献,则提醒我们此篇写定时间或在周初,抑或是经过周初之转写。《书》篇渊源甚早,且其流传同夏虚所在关系密切;《书》类文献的区域性传播,提醒我们早期可能存在一种《夏书》《商书》《周书》分编的文本形态。  相似文献   

18.
吴伟业的《圆圆曲》不但没有表露出对吴三桂颇多的同情 ,而且从否定世俗富贵享乐这一层面上进一步否定了吴三桂的降清行为 ,从而彻底撕破其“冲冠一怒”的价值 ,也使作者对他的讥讽与鞭挞达到了入骨三分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四库馆臣提出“四书之《大学》、《中庸》”和“《礼记》之《大学》、《中庸》”两个概念,反映了《大学》、《中庸》与《礼记》的分合作为汉唐——宋明——清三阶段学术转轨标志的事实。经考释可知,“《礼记》之《大学》、《中庸》”属经学范畴,“四书之《大学》、《中庸》”属理学范畴,分属不同的思想体系,有其各自的渊源。  相似文献   

20.
天下夺魁的王实甫《西厢记》虽然名为杂剧,但几乎囊括元杂剧代表作品的《元曲选》及元明两代诸多杂剧选集皆不予收入,而明末毛晋编选的传奇选集《六十种曲》却收入此剧。这有必要重新认识《西厢记》的艺术体制。王实甫《西厢记》在创作时其体例当受到南戏(传奇)影响,在角色、人物演唱及结构等体例上,已呈现传奇化特征。但由于其仍用北曲演唱及具有题目正名,元人仍视其为杂剧。毛晋《六十种曲》的编选体例自成一体,收录王氏《西厢记》,应不是作为元杂剧的代表,而视之为与传奇有深厚的血缘关系,是传奇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其编选体例自成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