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8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山东,制造了一起屠杀数千名中国军民的“济南惨案”.惨案发生后,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以完成“北伐” 为托辞,严禁军事自卫和人民群众的反日斗争,对日本侵略者一味妥协退让.于是从“惨案”发生到次年三月所谓关于解决“济南惨案”《议定书》的签订,前后经过十一  相似文献   

2.
《反美学》:从世界到境界齐红伟(南京大学中文系南京210093)第一遍读潘知常先生的《反美学》的那段时期,也正好是我同时选修他的“美学概论”和“中国美学精神”两门课的时期。读他的书和上他的课,在我同是要加以控制情绪的乐事,我像读诗歌一样读完了《反美学...  相似文献   

3.
1987年的“12·13”是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大屠杀惨案五十周年,为了悼念死者,激励生者,振兴中华,奋发图强,江苏省中国现代史学会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于12月5日,邀请了省、市史学界、新闻界人士近四十人进行了对五十年前日军屠杀我市同胞的遇难遗址的凭吊和座谈活动。五十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在占领平,津,沪后,于1937年12月13日占领南京。入城后,就进行了长达六个星期的杀、烧、  相似文献   

4.
回到广西我偕黄旭初从南京乘飞机回到桂林,已经是秋凉时分,但南国的天气仍然很炎热,游子归来的心更热。在离开南京的前一天晚上,我和白崇禧又谈了一次话。他吩咐我,回广西要好好地观察一下那里的政治、经济情况。他说,“把广西建设好,仍然是我们(指桂系)事业的基础。”他要我同黄旭初及他手下的人好好商量。我劝他此时国共纠纷有增无减,不如借题出国考察,周游列强,可增加见识,也可广交朋友,一二年后再回来。我并具体建  相似文献   

5.
平江文物     
1 925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在平江县天岳书院举行了震撼全国的平江起义。翌日,大会宣告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开辟了湘鄂赣边区革命根据地.1985年,天岳书院辟为“平江起义纪念馆”。平江县城东南嘉义镇是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之一。1 9 38年2月,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从平江开赴皖南抗日前线,在此设立“新四军留守处”(后改为通讯处),由黄跃南任通讯处主任。1 9 39年6月12日,国民党第27集团杨森部队,突然袭击新四军平江通讯处,惨杀涂正坤等6人,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平江惨案”。 惨案发生后,党中央在延安举…  相似文献   

6.
杜威实用主义反动教育思想害了我40年。通过“活教育”的传播,我在旧中国贩卖了他的反动教育理论,危害了教育事业。从1951-1953年,《人民教育》及《新教育》等刊物对“活教育”的理论和实施,展开了批判,上海、南京等地教育工作者并对“活教育”进行了调查。我在过去几年中写过几篇自我批判文章。现在我想在过去的检查基础上,对“活教育”作进一步的批判。“活教育”的理论体系就是杜威唯心主义儿童中心思想。要了解“活教育”目的论的反动实质,首先  相似文献   

7.
胡适对孔子的态度,一般都以为是否定的,最重要的证据就是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率先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加上他一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不留情面,所以人们往往都认为他是一个历史虚无主义者,一个反孔派。然而,胡适本人并不接受这种看法。早在1948年,他在致陈之藩的一封信中就说过:“关于‘孔家店’,我向来不主张轻视或武断的抹杀。你看见了我的《说儒》篇吗?那是很重视孔子的历史地位的。”①直到晚年,他在口述自传时仍然念念不忘这件事:“有许多人认为我是反孔非儒的。在许多方面,我对那经过长期发展的儒教的批判是很严厉的…  相似文献   

8.
六十年前,日本军国主义为实施东方会议议定的侵华总方针,趁南京政府北伐之际,悍然侵犯中国主权和践踏国际法基本原则,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出兵山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并随之向中国提出了武力“维持满洲治安”的侵略要求;不久,又制造了皇姑屯事件,妄图造成我东北混乱,从而实现其“解决满蒙问题”之侵略计划。此计未得逞,复于1931年,一手导演了柳条湖事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计划及其实施进程来看,济南惨案正是“九·一八”事变的序幕。  相似文献   

9.
说不完的爱     
他和她。 20岁。他说:我爱你。她脸“腾”地红了,然后站起来一跺脚,骂声:你坏。 25岁。他说:我爱你。她娇羞地把头埋进他的怀里,捏着拳头轻捶他的胸膛说:我不信。这一年,他娶了她。  相似文献   

10.
崔蕊 《家庭科技》2008,(8):40-40
“他为什么突然冲我大吼大叫?我只是想关心他!”肖君叶抽泣着对密友阿雯诉说:“真的,我自问没有做错什么,可是,突然间他一反平日对我热情似火、温柔体贴的态度,变得很冷淡……”  相似文献   

11.
梅膺祚,字诞生,宣城人。他是明代宣城“林中七子”梅鼎祚的从弟,清代数学家梅文鼎的先辈。梅氏《字汇》的刻书时间是明万历乙卯(四十三年),即公元一六一五年。书前有梅鼎祚的“序”。根据序文“诞生方强年,行且谒仕”和“徙而游国子,精治六书”的话来看,《字汇》是梅氏四十二岁前后在南京国子监充当生员时编撰的。  相似文献   

12.
我20岁那年,任职的公司突然倒闭,我失业了。经理对我说:“你很幸运。” “幸运?”我叫道,“我浪费了两年的光阴,还有1600元的欠薪没有拿到。” “是的,你很幸运。”他继续说,“凡在早年受挫的人都是很幸运的,可以学到鼓起勇气从  相似文献   

13.
“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痛苦,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他看透了造化的把戏,他将要起来使人类苏生……。” 这是散文诗《野草》的《淡淡的血痕》中的名句。是鲁迅在“三·一八”惨案之后,“已经出离愤怒”时写下的。淡红的血色,使他看见了微茫的希望,他热情赞颂这样的“叛逆的猛士”。他坚信,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总要产生它的对立物——在血  相似文献   

14.
中美的直接对抗和较量,是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先留后撤中表现出来的。 1949年4月23日,我人民解放军攻克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中心南京城,为美国所豢养的蒋家王朝行将就木。这时发生了一件令中共领导人颇感困惑的事:连苏联驻华大使都跟着所谓“国民政府”跑到广州去了,而司徒雷登竟然留在南京不走。 原来司徒雷登认为,他留在南京不仅有助于保护美国在华的既得利益,以及滞留在华的美国侨民的安全,也可能在他本人与中共领导人之间保持一条沟通的渠道。他甚至设想,他有可能对中共领导人施加某种影响。为此,早从1949年初开始,他就一再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同志是中国新诗的奠基者。他作诗很早,他曾说一九一三年是“我的诗的觉醒时期”;到了一九一六年的夏秋之交,他作诗的欲望就“真正地发生了出来”。从此,他写作了大量的新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郭沫若同志首次发表的新诗是什么呢?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是在一九二一年八月出版的,其  相似文献   

16.
三黑、四黑     
我在“文革”中赢得了“三黑”的称号。一是造反者制造了许多黑帽子给我戴,谁知一个也戴不上,他们气火了,说那么就叫“黑五类”吧。可是又太笼统,究属那一类也说不好。一是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的“黑帮”,实际我和匡校长平日的关系并不密切,只是他调任去南大时,做了三首诗送他,被人揭发,说是匡的“黑帮”。一是我在吉林大学时,星期天和一些人在一起谈天说地,说的是历史掌故,甚至戏剧词曲,有些人脑袋特别灵敏,说我们是“反党集团”,要不得。于是派人到  相似文献   

17.
引言 不久前,意大利媒体报道了某中学老师惩罚某13岁学生欺凌行为的案例。该学生阻止同班的另一个男孩上厕所,说他“同性恋”、“娘娘腔”,逼他写100遍“我是白痴”。  相似文献   

18.
鲁迅生活的经济背景(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算清了鲁迅一生挣的钱 从小就在语文课上学习鲁迅。老师说:“鲁迅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在青少年的心目中,他身着朴素的中式长衫,再冷的冬天也不戴手套、围巾,一年四季穿一双黑帆布面胶底鞋。乱蓬蓬头发很长也不剃。听老师说,国际友人史沫特莱邀请鲁迅在大饭店赴宴,西崽竟然看鲁迅衣衫朴素而不准他进门。许多回忆录记载:鲁迅虽然生活简朴,却节省很多钱支援革命。 “史无前例”时代,25岁的我从中国科学院被押送到劳改农场。身披无产者的劳动服、头戴资修反的“帽子”人拉犁、扛石料,干牛马活、吃猎狗食之余,还是改不…  相似文献   

19.
朱之瑜(1600—1682)出生子宫僚地主家庭.父朱正累迁总督漕运军门,1607年卒后诰赠光禄大夫、上柱国.大哥朱之琦,天启五年武进士,官南京神武营总兵,以忤阉削职.此后家庭没落.他说:“我自幼食贫,齑盐疏布.年二十岁,遭逢七载饥荒,养赡一家数十口,无有不得其所者.汝伯祖父官至开府,今日罢职,不及一两月,家无余财.宗戚过我门者,必指以示人曰:‘此清官家’,以为嗤笑,非赞美之也.”①二十岁时,他“见世道日坏,国事日非,慨然绝进仕之怀”②.明亡后,他逃到舟山、福建、浙江沿海以及长江下游一带参加抗清斗争,先后两次达五年之久.后来他五次到安南,曾被安南国王召去供役近三个月.他六次到日本长崎.1659年冬,他认为抗清无望,决定到长  相似文献   

20.
高尔基,苏联大文豪,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杰出代表人物”。他出生在沙俄时代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被寄养在外祖母家。因为家庭极为贫寒,他只读过两年小学。10岁时就走入了冷酷的“人间”。他当过学徒、搬运工人、守夜人、面包师,还两度到俄国南方流浪,受尽苦难生活的折磨。但他十分喜欢读书,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机会,扑在书上如饥似渴地读。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