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林松教授潜心收集史料,悉心探索推敲撰成的《汉译<古兰经>史话》终于要结集出版了,这是伊斯兰文化研究领域一件值得庆贺的喜事。作者多次盛情相邀,嘱我写几句话,只得不揣浅陋,试作涂鸦。 伊斯兰教是世界上传播最广、信徒最多的宗教之一,伊斯兰文化根深叶茂,具有巨大的历史作用和现实影响,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明白的阿拉伯语言”降示和录写成集的《古兰经》,则是伊斯兰教最重要的经典,也是传播或研究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的根本。 在伊斯兰教的发展史上,对《古兰经》是否可以和是否能够译成其他语言,教法学家们一直存在分歧。反对者主要担心译者歪曲《古兰经》的原意,速成误导,甚至招致攻击。然而,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不断地超越国界和民族疆域,要各国、各民族中的穆斯林都通晓阿拉伯语毕竟不易,翻译《古兰经》遂逐步成为时代的必需。至本世纪30年代,举足轻重的埃及爱资哈  相似文献   

2.
公元十五世纪,穆斯林在安达卢西亚败于欧洲基督徒之后,阿拉伯人试图在人烟罕至的非洲边远地区传播伊斯兰教,以弥补他们在西南欧的损失。实际上,早在伊斯兰教兴起不久,约公元八世纪(回历二世纪),阿拉伯人就力图将苏丹并入伊斯兰阿拉伯世界的版图,只是由于苏丹境内努比亚势力强盛,他们才未能如愿。阿马拉·冬格斯与阿卜杜拉·加麦伊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有1400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的移植、传播和发展,伊斯兰教逐渐从一种外来宗教演变为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种意积形态,成为具有自己特色的中国伊斯兰教。确切地说,中国伊斯兰教是在儒、释、道、清(伊斯兰)四教会通的基础上融合而成的,尤其是在儒学和伊斯兰教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这里所探讨的,就是这种融合的漫长过程,以及这种融合的代表人物和思想特色,以明清之际的学通四教为主。 一、对伊斯兰教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融合的先驱者 伊斯兰教何时传入中国,这是迄今仍有争议的问题。概括诸说,大约有四种。 (一)隋开皇中说 明陈仁锡(1581~1636)所撰《皇明世法录》卷81:“初,谟罕谟德(穆罕默德)生而神灵,西域诸国,并臣伏焉。其教以事天为本,而无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伊斯兰教和清真寺的发展轨迹,认为清真寺不仅是穆斯林朝夕“叩拜(真主)之地”、表达内在信仰与完成“五功”的实践场所和伊斯兰教合法存在的标志,也是穆斯林宗教认同的物质文化符号,它在传播伊斯兰思想、弘扬伊斯兰文化及构建穆斯林社区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伊斯兰教和清真寺的发展轨迹,认为清真寺不仅是穆斯林朝夕"叩拜(真主)之地"、表达内在信仰与完成"五功"的实践场所和伊斯兰教合法存在的标志,也是穆斯林宗教认同的物质文化符号,它在传播伊斯兰思想、弘扬伊斯兰文化及构建穆斯林社区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教在欧洲:欧洲传统上以基督教为主,全欧的基督徒占世界基督徒2/3强。伊斯兰教在欧洲的传播是极其缓慢而曲折的。历史上,伊斯兰帝国的哈里发们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曾几次试图用武力征服欧洲,结果都未能如愿。除部分东欧国家外,欧洲的大部分国家一直将伊斯兰教拒之门外。711~714年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曾把伊斯兰教传到西班牙,并在756年在西班牙的科尔多瓦建立了伊斯兰王朝(后倭马亚朝),从而踏上了欧洲的土地。然而,强大的基督教势力于11世纪初收复了这块地方。827~902年,阿拉伯人又把伊斯兰教传到西西里岛,到1091年,基督教势力从穆斯林手中收复了这个岛屿。 伊斯兰教作为一种文化,在中世纪传到西欧,并对其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伊斯兰教并没有在这里传播开来。到了奥斯曼帝国时间(13世纪中叶~18世纪末),伊斯兰教势力才超越过达达尼尔海峡开始向欧洲进军。由于奥斯曼土耳其人在欧洲的连续进攻,使伊斯兰教传入了东南欧一些国家。1362年以后征服了马其顿、索菲亚、萨罗尼加和希腊北部。1389年在科索沃战役中战胜了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等国联军。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后改名伊斯坦布尔),灭拜占庭帝国,并迁都于此。1521~1529年先后占领了贝尔格莱德、布达佩斯,接着又攻陷了  相似文献   

7.
四、《中国伊斯兰教概观》公元7世纪中叶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来沿着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的西北和东南沿海地区广泛传播,甚至在西北地区形成较大的穆斯林聚居区.但是在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中央政权以汉民族为中心,以儒家思想为统治的理论基础,所以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各民族穆斯林,在历史上始终处于少权和无权地位,造成他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落后状况.同时,由于伊斯兰的经典都是用阿拉伯文写成的,中国穆斯林要真正掌握伊斯兰教的精神实质,又有语言上的严重障碍.在历史上,由中国穆斯林学者和非穆斯林学者翻译成中文的伊斯兰经典,真是凤毛麟角.长期以来伊斯兰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和延续,主要依靠经堂教育.经堂教育也称寺院教育,  相似文献   

8.
阿曼人在东非伊斯兰教传播中的作用,也许已是老生常谈了,相对而言,阿曼人在东南亚伊斯兰教传播中的影响,似乎还是一个新话题.这是由于阿曼和东非之问具有悠久的历史交往,而与东南亚的交往与联系则是时断时续.因此,除了在为数不多的一些论文和著作中见到过相关的只言片语外,有关这方面的内容便很少有人提及了.  相似文献   

9.
在伊斯兰教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埃及爱资哈尔清真寺是穆斯林做礼拜的地方,是探寻伊斯兰学问的场所,是传播伊斯兰文化的中心。因此,爱资哈尔清真寺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宗教方面,也表现在教育和社会方面。爱资哈尔清真寺是伊斯兰文化的一个特殊缩影,研究分析其社会价值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伊斯兰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0.
在伊斯兰教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埃及爱资哈尔清真寺是穆斯林做礼拜的地方,是探寻伊斯兰学问的场所,是传播伊斯兰文化的中心.因此,爱资哈尔清真寺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宗教方面,也表现在教育和社会方面.爱资哈尔清真寺是伊斯兰文化的一个特殊缩影,研究分析其社会价值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伊斯兰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1.
“女权主义”最初是一个法语词汇.它是指19世纪在美国出现的被称为“女性运动”的一场运动,是带有各种目标的多种团体和组织的集合体.伊斯兰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的一种,主要关注伊斯兰女性的角色地位.伊斯兰女权主义运动的目标,是在伊斯兰世界里,不论是公共领域,还是私人领域,均实现男性和女性的平等.在伊斯兰教的传播过程中,各个地区由于自身所固有的自然条件、政治因素、文化底蕴等的不同,在伊斯兰教与地区自身兼容和排异的过程中,会形成各自的特点,伊斯兰女权主义的发展也沿袭了这条路径.  相似文献   

12.
清真寺在中国大地上的出现,标志着伊斯兰教传入了中国。通过每座清真寺建造的时间、地点、规模,以及筹建人的多寡和社会地位的高下,可以看出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情况。而有关清真寺建造的情况,往往都要记载于它的碑记里。因此,清真寺内的碑刻,不但是研究伊斯兰教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例如西安的《创建清真寺碑记》,吴鉴所作的泉州  相似文献   

13.
虎嵩山与宁夏伊斯兰教的经堂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的经堂教育,是我国伊斯兰教普遍的教育形式,由明代伊斯兰教著名经师胡登洲创立。明末胡太师朝觐天方归来,观中国伊斯兰教景况不振,立志兴学,遂在陕西招收学子数人,研习阿文、波斯文之伊斯兰教经典,弘扬教义。一时间经堂教育在西北乃至全国兴旺发达,至今不衰。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教末世论产生的肥沃土壤是古代西亚北非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伊斯兰教的来世观念和末日审判说起源于古埃及独特的末世文化.犹太教和基督教传承的"天堂、地狱"说及其"复活"思想对伊斯兰教也有借鉴作用.伊斯兰哲学中的"伦理道德论"是伊斯兰教末世论的重要依据.随着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古希腊哲学思想中的"灵魂论"进一步丰富了伊斯兰教末世论的理论基础和内涵.因此,探讨伊斯兰教末世论的思想沿革,对于深入研究伊斯兰教教义学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伊斯兰百科辞典》(以下简称《辞书》)是由西北民族学院西北民族研究所主持,在白寿彝、罗竹风、纳忠等著名学者的指导下,由全国26个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协作编纂的我国第一部全面介绍伊斯兰教基本知识的专科工具书.全书共收辞目4500余条,附录17部分,彩色黑白插图900多幅,约计280万字.条目收集范围,以伊斯兰教基本知识为核心,兼收与伊斯兰教有关的百科知识,由世界伊斯兰教和中国伊斯兰教两大部分条目组成.全书分教派组织、信仰教义、宗教  相似文献   

16.
穆圣在传播伊斯兰教的短短十余年间,不仅战胜了传统的多神教,而且还战胜了当时在阿拉伯半岛上流传较广的其他宗教如犹太教、基督教、拜火教、萨比教等,在统一宗教信仰的同时,在政治  相似文献   

17.
如何处理伊斯兰教与民主政治的关系,是近几十年来穆斯林思想家和政治精英面临的最棘手问题之一。不同于阿亚图拉霍梅尼以教法为根、教法学家的权威为本的“教法学家治国”理念,或毛杜迪以真主主权为宗的“伊斯兰政府”理论,突尼斯“复兴运动”创始人拉希德·加努希提供了一种律法主义之外的新视角。作为当代最著名的穆斯林思想家之一,加努希援引中世纪穆斯林思想家艾布·伊斯哈格·沙缇毕对伊斯兰教法之根本宗旨的解读,从伊斯兰教倡导的正义原则出发,强调穆斯林应积极参与非伊斯兰政府,在实现权力分享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多元的现代民主国家。加努希在理论层面对伊斯兰与民主问题的论述及其在现实层面的实践,对处理伊斯兰教与民主以及现代性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吉达市位于沙特西部红海岸边,是沙特第一大商贸港口和航空港,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有"红海新娘"之美誉,其名源于人类始祖母--哈娃,阿拉伯语中祖母一词的音译即"吉达".自先知穆罕默德传播伊斯兰教以来,吉达就是圣城麦加的门户,随着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与交通工具的现代化,吉达显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9.
伊斯兰教诞生后不久,在阿拉伯半岛和波斯等地迅速传播。自7世纪中叶起,阿拉伯帝国发生分裂,一部分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由于国内政治、经济以及教派斗争等原因相继迁往东非定居,并先后在东非海岸及其附近岛屿建立了一些伊斯兰国家。这些政教合一的国家在政治上相互独立,有的国家带有松散的联邦性质,有的只是商业城邦。现在,这些国家虽不复存在,但它们在历史上对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在东非的传播起过重要作用;对繁荣东非沿海地区与阿拉伯半岛、波斯乃至印度之间的贸易作出过很大贡献。本文仅就其中四个主要国家的兴衰作一历史的回顾。  相似文献   

20.
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622年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社会。至此,伊斯兰已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它还包含着一种社会秩序、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涵盖了比宗教更为广泛的内容。伊斯兰教很快结束了阿拉伯半岛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阿拉伯民族以伊斯兰为中心的团结和统一。随后,伊斯兰又战胜了波斯帝国和拜占庭帝国,征服了伊拉克、埃及、叙利亚和西班牙等地中海沿岸地区。到阿拔斯朝前期,阿拉伯大帝国已横跨欧、亚、非三大洲,从阿姆河到尼罗河,从中国西部边界到大西洋,都统属于伊斯兰。而伊斯兰也不再是纯粹阿拉伯民族的宗教,其信徒遍及波斯人、突厥人、柏柏尔人、埃及人、蒙古人和中国人;伊斯兰的文化基础较创教初期更加坚实,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灿夺目的瑰宝,在它的辐射下,华夏文明、欧洲文明在这一时期都迅速发展,并以“盛唐”和文艺复兴运动的辉煌载入史册。伊斯兰虽然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就其本质而言,它最初是作为一种宗教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其影响力到倭马亚朝和阿拔斯朝时期达到顶峰。本文拟以中国和地中海地区为聚光点,探讨伊斯兰的传播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