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利用2017年湖北省的微观调查数据,实证分析疾病负担对农村妇女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疾病经济负担显著促进农村妇女从事非农就业,而疾病照料负担显著抑制农村妇女从事非农就业,这种影响力度随着治愈时间增加而消减。进一步异质性分析表明,不同家庭成员患病对农村妇女非农就业的影响机制不同,老人患大病所产生的照料负担会驱使农村妇女增加非农就业,且儿童患大病所产生的经济负担也会迫使农村妇女减少非农就业。基于此,本文从农村疾病防治、集体照料和灵活工作制三个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2000~2006年辽宁省农调队固定农户连续跟踪调查数据,就农村妇女非农就业转移对自身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以及影响下一代子女教育投入的因素做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妇女非农就业转移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农村妇女自身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且可以促进农村家庭加大对子女教育的投入.随着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农村妇女的非农就业转移在家庭对子女教育投入的影响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村妇女非农就业转移与农村教育发展二者之间能够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杨丹  丁恒  曾萤 《西北人口》2023,(5):110-126
农村妇女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关注的重点群体,为农村妇女赋权赋能有助于促进性别平等、实现家庭和社会和谐,助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实现。文章首先基于相对资源理论和文化规范理论剖析非农就业对农村妇女家庭决策赋权的作用机理,其次使用CGSS(2017)数据基于广义精确匹配(CEM)方法建立逆概率加权回归(IPWRA)模型,分析夫妻非农就业模式的差异对农村妇女家庭决策赋权程度的影响,最后采用中介效应模型(ME)分析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非农就业是影响农村妇女家庭决策赋权的重要因素,其影响机制取决于夫妻双方就业模式的差异,妻子非农就业主要依靠性别角色观念和收入效应赋予农村妇女“能力性”领导权,丈夫非农就业主要通过让妻子递补性地承担家庭决策赋予妻子“缺席性”领导权,而且不同的夫妻就业模式对子女教养、父母奉养、家庭用品支出分配以及购买高价家庭用品等事项决策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论就业目标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目标是决定一个国家就业政策根本取向和就业格局与前景的根本性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就业目标应概括为“积极自主就业、取得多种效益、达到社会公平、促进充分就业” ,应从多角度、多元的对就业问题进行考察 ,并且要与多种效益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就业是民生之本。十八大报告高度关注就业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的就业目标,即"就业更加充分";将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提出了新时期的就业方针,即"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强调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从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就  相似文献   

6.
残疾人就业政策: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残疾人8296万,残疾人就业难成为我国政府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国际经验表明,适当的政策可以促进残疾人就业。本文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残疾人就业政策,发现他们的残疾人政策主要集中在收入支持、就业计划和康复计划三个方面。通过比较这些国家和地区对残疾人采取的就业政策和措施,得出促进我国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启示,包括制订康复计划,转变雇主对残疾人的观念,针对残疾人就业制定专门的法律等。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的非正规就业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阐述非正规就业的基本概念、发展背景和关键问题,进而估算我国非正规就业的数量和发展潜力,分析现行国家政策与制度方面的问题,提出促进我国非正规就业合理发展的对策体系。  相似文献   

8.
影响我国非农产业就业的三种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非农产业是拉动就业的主要部分,非农产业拉动就业可以划分为三种效应:增长效应、强度效应和结构效应。本文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三种非农就业效应的分析,得出发展经济是促进就业的主要手段和改善就业结构促进就业的结论,并提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的就业政策与大学生就业问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采取了多项就业政策。当前,我国就业压力大、就业需求严重不足。因此,需要进一步分析大学毕业生供求的调节、市场就业环境的塑造、相关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强化和对大学生的观念教育与职业生涯指导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研究了《残疾人就业条例》对我国城镇地区残疾人就业和收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残疾人就业和收入在该条例出台前后并无显著变化。结合2001-2013年的城镇残疾人统计数据分析发现,《残疾人就业条例》实施后福利企业的税收优惠幅度减少、残疾人个体就业的政策门槛较高、申请程序复杂等是导致残疾人就业不乐观的重要原因。据此,文章从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和个体就业三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国内已有的妇女就业的研究主要偏重一个国家和地区妇女在经济领域的问题.而以民族进行划分对妇女在经济发展中的相关问题的研究较少涉及。本文以甘肃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为依据.分析了甘肃10个主要少数民族妇女就业状况的民族差异和地区差异,在对甘肃主要少数民族妇女的就业进行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少数民族妇女就业的模型。  相似文献   

12.
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力就业,然而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困难更加突出。在各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中,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是比较有效的。本文深入分析了农业产业集群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作用机理和面临的障碍.提出了制定科学的农业集群规划、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鼓励返乡农民就地创业等建议.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力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3.
滕志香  赵书峰 《西北人口》2014,(3):23-26,32
农民工非正规就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为了了解农民工非正规就业收入的影响因素,本文对山东省17地市的农民工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通过对479份有效问卷的Logistic分析,发现务工单位所在行业、单位所有制性质、单位距离、务工者的年龄和性别显著影响农民工的务工收入,而农民工的婚姻状况、学历和是否有耕地对其收入无显著影响;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进一步探讨了深层原因,进而发现农民工自身竞争力不强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基于此,建议相关部门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对农民工进行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工业化建设、搭建和完善农民工求职信息平台,以及给与农民工其他必要的创业帮助以增加农民工收入。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非正规就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为了了解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的特点,对山东省内的农民工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800份文卷,回收650分,其中完整问卷479份,数据分析时,对缺失数据采用了个案删除的方法。通过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等,从务工时间、务工地距离、务工收入、务工经历和土地影响方面,分析了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的基本状况。最后从促进农民工非正规就业和提高非正规就业收入的角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十一五”期间成都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规模与现有经济发展趋势下的就业市场需求预测的基础上,明确了成都市实现充分就业的难点在于劳动力市场上大量的劳动力供给与有限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为此,较针对性地提出了实现充分就业的若干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收入与转移的重要原因。新疆农村劳动力结构中少数民族居多且聚居。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规模巨大。新疆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普遍偏低,仅能维持基本生存,基本无法保障其发展权实现。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07年基尼系数则达到0.4604,突破了公认的警戒线。由于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低。其转移仍较为困难。本文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教育投入不足等角度分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收入与转移的制约。并提出了改善上述状况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7.
女性就业是女性发展的基本内容,是女性获得经济独立并赢得社会性别平等的重要渠道。城镇居民就业普遍存在职业性别隔离且在水平与垂直方向均有所表现,女性职业(行业)普遍收入偏低,大量女性沉淀在职级较低岗位。文章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统计了成都市30个服务行业与30个制造行业女性劳动力占所在行业的比例和女性就业结构构成,结合成都市人力资源市场岗位供给与求职需求分析,提出女性就业创业引导方向。  相似文献   

18.
农村留守女性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农村出现的一个独特的女性群体。本文根据昆明市郊区农村留守女性抽样调查所得的数据,分析了她们在教育、就业、身心健康、社会地位、娱乐休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征及其原因,并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珍珍  陈琳 《南方人口》2010,25(4):10-17
农民工的健康状况对其个人生活、就业状况和整个中国的经济增长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08年6—7月对江苏和浙江农民工的调查数据,采用自评健康水平来测度农民工的健康状况,并对影响农民工健康状况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的自评健康水平好于女性,初中、高中组的健康状况好于大专及以上组,家庭负担系数越大、日工作时间越长的农民工健康状况越差,一线工人的健康状况比技术人员要差,不同城市的农民工健康状况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