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在发展中所遇到的突出问题和困难都是与人口多这一基本国情特征息息相关的;市场经济是消费至上经济,重视消费、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家庭结构及教育职能的转变袁辕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切社会经济变革效应的最终承受者。随着社会经济改革在我国的不断深化,相对于改革前,我国家庭的结构及教育职能都产生了不小的转变。一、我国家庭结构的转变1.家庭类型以核心家庭为主,封建制...  相似文献   

3.
1只有实行法治,才能建立与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的计划生育行政管理体制党的十四大确立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是主体地位平等的竞争经济,它要求人们的一切工作都以不违法为前提,以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降低投入、增加产出。经济基础变化了,上层建筑也要随之变化,才能与之相适应。这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计划生育行政管理体制,要求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旧体制、旧观念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提高行政效率和行政效益为出发点,把行政管理的核心从执行…  相似文献   

4.
也谈市场经济条件下两种生产的统一●贾娜(山东济宁医学院济宁272113)人自身的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一条基本和普遍规律。适用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任何社会如果违背这一规律,便会出现灾难性后果,如饥荒,资源匮乏,生产萎缩...  相似文献   

5.
试论市场经济与人口流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正> 人口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经济体制的变革也必然引起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的某些变化。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生成和发育的初期,探讨人口发展趋向及其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不仅有助于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发育,同时也有助于建立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人口控制机制。本文试就市场经济与人口流动问题,谈几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6.
<正> 随着我国农村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乡镇企业蓬勃兴起,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向集镇务工、经商。一农民进镇务工经商是我国农村历史性大变革的必然结果。这一变革的主要标志就是农村的农业经济向多业经济的转化。首当其冲的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又带动了传统的多种经营的恢复和发展,农村多业结构商品生产的  相似文献   

7.
解放近50年,我国的生产方式或经济模式进行了两次根本性的变革,第一次是从家庭经济转变为计划经济,第二次是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的变更是一切社会变迁的终极原因。那么,与家庭经济、计划经济相联系的家庭养老、国家集体单位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8.
<正>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产业结构之间、城乡之间的频繁变动,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变化。人口变动的根源来自经济,人口变动的结果又反作用于经济,人口变动的长远的趋势又预示着经济的发展要有一个新的突破——我国面临经济腾飞。一、农村人口的大变动  相似文献   

9.
加强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迁移和城镇化进程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曹景椿 《人口研究》2001,25(5):9-17
伴随改革、开放、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已经严重制约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势在必行。改革要依据经济的发展 ,适时、适量、适度的进行 ,不能一步到位 ,贯彻改革、发展、稳定的方针 ,在以人为本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现代化基础上 ,促进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以加速人口城市化的步伐 ,促进城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使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 市场经济体制是会加剧还是会减轻失业问题,是我们在深化改革和实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过程中不容回避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搞清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市场取向改革与失业的关系,对于贯彻落实十四大精神和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步伐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发展经济,从事经济建设,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要求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既要注意生产(经济)效益,又要注重生态效益与资源的永续利用;它还要求在利用时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新疆40多年来的发展中,在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上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是巨大的,但也不能不正视在利用资源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如生态环境与环境保护问题就比较突出,在发展中,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也存在一些不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社区发展和社区层次人口控制问题的研究,引起了国内人口学界和各地计划生育部门的浓厚兴趣和广泛关注。这一方面是由于国际上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有了利用社区发展来降低生育率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背景下,行政型的人口控制机制需要逐渐转变到以经济、法律、行政等多方面结合的全面服务型人口控制新机制,从而适应社会的变革来有效的控制人口发展。同时,我国各地区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与不同地区的社区特征紧密联系。这一切都使人口与社区综合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应运而生,由生育率的宏观和微观领域的研究转向中观领域——社区研究也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下生育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经济活动为中心,以经济杠杆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为主要调节手段,按照价值规律进行生产和交换,通过市场使资源达到最佳的配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人口控制工作会出现新的问题,其中有可喜的一面,也有可忧的一面。首先,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能够增强生育率下降的物质基础,可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普遍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们的生育观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大潮力具万钧,它不可避免地要冲击我们社会包括计划生育在内的现存的一切,迫使人们用它所提供的新的准则,去衡量与检验当今社会生活的全部涵盖,核定其存在与发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正> 社会主义的经济计划工作,是从基本经济规律出发,实现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一种手段。满足社会总人口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制订经济计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安排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比例,还是组织整个社会生产的平衡,归根结底,都是要从人口的实际出发。因此,人口生产必须纳入计划,人口生产计划,应当而且必须作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内容。离开人口生产计划,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计划就是盲目的;没有人口生产计划的国民经济计划,是不完整、不科学因而也是难以实现的。周恩来同志曾经深刻地指出:“计划生育属于国家计划范围,不是卫生问题,而是计划问题。你连人口增长都计划不了,还搞什么计划”?我们认为:各级计划部门,  相似文献   

16.
<正> 党的十四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已深入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14年间,我国经历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四大又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各项工作都面临许多新的要求和任务。  相似文献   

17.
人口、资源、环境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人口规模过大,素质偏低,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已不同程度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切实加强人口控制,节约珍惜一切资源,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可再生性能源,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努力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建立起一个科学而又具有我军特色的计划生育管理法规体系 ,对于军队计划生育工作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将起到大大地推动作用 ,对于指导、协调全军计划生育工作依法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军队计划生育管理法规体系建立的客观必然性(一 )军队计划生育管理法规体系 ,是我军依法管理计划生育工作的客观要求。军队计划生育工作要树立高度的法制观念 ,一切计划生育活动都必须受计划生育法规的约束。要依法管理 ,首要的问题是有法可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军队计划生育法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计划生育规…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应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模式,这一发展模式的实质是指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人本身的(全面)发展。显然,在可持续发展中,人口是被关注的中心因素,同时又是一项特殊形态的资源。不管我们一般地研究或从具体的区域着手分析可持续发展,都要把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作为一个整休,对社会、经济、自然等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作分析和综合。从人口学的角度看,这种研究就应是  相似文献   

20.
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于2003年3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切实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各地区各部门都要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进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