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赵飞 《兰州学刊》2011,(6):216-218
语块在语言习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完整性、可变性、生成性、动态性是语块的本质特征。语言加工的双重性,即分析性和程式性,则是其认知工作原理。语块在二语习得中的功能主要是降低认知负荷、培养语用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2.
汉藏语言声调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一种语言都有一定的语调,音节的高低升降具有辨别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的功能的称为有声调的语言。全世界大约有几千种语言,声调语言只占其中少数。非洲、大洋洲北部及美洲印第安部分语言也有声调,但是像东亚地区汉藏语系语言(本文简称汉藏语)这样声调历史悠久、数目发达、辨义功能丰富的例子是没有的。汉藏语言声调问题研究历来受到语言学界的关注。 汉藏语言广泛分布于中国及南部周边国家,包括越南北部、老挝、泰国、缅甸、尼泊尔、不丹及印度北部等,地理上由北到南再向西呈“汉语——苗瑶语——壮侗语——藏缅语”这样一个语言分布的连续体。声调数目分布也沿着这个连续体形成“少(北方汉语)——较多(南方汉语)——最多(壮侗、苗瑶语)——少(藏缅语)”的状态。北方汉语声调多为4—5个,少数地方阴平、阳平合并,只有3个调,如甘肃康乐、山西黎城等。南方汉语声调较多,一般为6——8个。壮  相似文献   

3.
名词化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创始人韩礼德将名词化纳入语法隐喻范畴,为名词化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名词化作为书面语体的重要特征之一,频繁地出现在法律语篇、科技语篇、新闻语篇等正式语篇中。本文结合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探究名词化对语篇传播权力影响、行使权力关系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记叙文是一种常见的写作体裁,它具有目的性、程式性等特征和明显的体裁模式。本文在简要介绍记叙文体裁特征的基础上,着重从叙述视角、叙述评议和人物会话三个层面对格林的短篇故事进行文体分析,以期对故事语篇提供一个可行的文体分析模式。分析故事语篇时,应注意把语言描写与作品的主题思想或美学价值紧密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5.
略论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曾毅平语言学界对“共同语”的界定不尽相同,大致有三种:A.《汉语方言概要》:“历史上或现代的几个方言或语言在尚未分化的共同时期的统一状态叫作共同语或原始语或基础语。”①B.《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一个全民族人民共同使用的、在本...  相似文献   

6.
手势研究是近年来国外语言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潮流,其重点是手势与语言的关系。手势是演讲中的有机成分,在二语演讲中尤为重要,但目前关于二语演讲中手势的研究极少。对中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视频中手势与语言关系加以分析发现,手势在二语演讲中具有多重功能,涉及语义、语音、语用、语篇多个层面,具体包括协助意义形象化、调节二语韵律、标记叙述层次及话题转换、构建语篇衔接连贯四个方面。手势与语言的多层面配合可以丰富二语者的表达资源,帮助观众对演讲内容的理解,增强二语演讲的交流效果。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高度系统化、有规则控制的人类行为,语言是由语法化的词汇和大量的语块构成.语言既有创造性又有习用性.语块即语言习用性的具体表现.人类任何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语块.本文从语块理论的来源及其重要性、语块的分类来论述语块对于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习得、语言结构的理解、计算机信息处理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更春 《理论界》2013,(10):142-144
此文梳理了国外程式语加工的研究,得出结论:此类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后续研究应基于多种方法,考察不同群体(尤其是外语学习者)对不同类型程式语的加工问题.  相似文献   

9.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语言差异及文化差异的存在,翻译过程中信息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翻译的可译性只是个限度的问题。本文作者在奈达翻译过程论述的基础上把原语文化语境分析和译入语文化语境分析引入到翻译过程中,从而使翻译过程细化,明确化。本文运用大量实例进一步探讨了文化语境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它的三个主要功能来实现可译度的提高:制约功能、解释功能以及补充功能。  相似文献   

10.
语块是近几十年语言学界热点议题之一.目前,对语块的定义分类表述不一,形成见仁见智的局面.在总结各家之言的基础上,从语言教学角度和词典编纂角度探究对于语块的定义及分类应该有一致的描述或规定.如此,既方便了研究者对语块的研究,也便于学习者对语块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1.
自诞生之初,现代语言学就在不断巩固着自己的学科地位。也正因为如此,它在方法论上一直受到行为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影响。语言学者一定要对语言的社会功能以及语言学的作用有一个新的认识,开始对大众语篇进行必要的批评性分析。批评语言学是对语言与权力,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新闻语篇常常在表达意识形态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特征。文章选取美国玩具公司召回"中国制造"的新闻中《华盛顿邮报》与《纽约时报》的相关报道作为语料,不同于传统方法,选择以语境和语篇形式结构特征作为切入点进行批评性分析,进而分析语言,权力以及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关系,提出有意义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2.
从认知视角看象似性及概念隐喻与语篇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思维和语言认知的关注必然导致语篇。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认知语言学已跨出词句层面,扩展到语篇层面的研究。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探讨象似性及概念隐喻与语篇建构和认知理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刘再雄 《阴山学刊》2003,16(2):49-51
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的中心内容之一。在目前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基础上 ,从句法的时间顺序象似性 ,句法的行为感知顺序象似性等方面对句法象似性的一个重要方面———顺序象似性进行探讨 ,可发现句序在很大程度上与时序、动作次序和感知顺序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赵俊海 《学术探索》2014,(8):129-134
阿尔茨海默症语言功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价值,对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阿尔茨海默症的早期筛查及语言康复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已成为国内外语言学研究新的学科增长点。对阿尔茨海默症语言功能失调的类型及特征做全面的评述有助于总结已有研究的成果,引发后续研究。本文从接收性及产出性语言功能两方面对阿尔茨海默症的语言表现做了回顾及评述,表明阿尔茨海默症的接收性语言功能研究大有可为,产出性语言功能研究中的词汇范畴效应、语法损伤的表现及实质、话语连贯损伤的本质等仍有研究的余地。  相似文献   

15.
话语标记语是会话中常见语言现象之一,它对话语信息具有制约性。话语标记语作为实现话语连贯的重要衔接手段,在交际过程中,具有制约、提示、话语组织等功能。它能够帮助读者/听话人用最小的努力达到最佳的关联效果。随着语言学的不断发展,话语标记语成为了语言学研究中发展迅速的一个领域。文章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话语标记语"So"的语用功能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刘士林 《河北学刊》2005,25(1):117-118
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语言学转向"这个概念开始进入中国学术界。当时人们的理解是,它意味着当代西方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存在哲学关注的"生命经验"转向了语言符号本身。但由于种种历史的与学理的原因,对它的批判与否定是远远大于阐释与接受的。如果说它有所收获,那也主要局限在对此半通不通的文学界,如当时的先锋派作家就是从这里获得了进行语言试验与虚构游戏的理论基础。在时光流逝了近二十年以后,重温"语言学转向"是意味深长的。它决不仅仅是哲学研究对象的一种变化,更意味着西方哲学在现代语境中一个基础性的迁移。西方哲学最重要的传统学术对象有二:一是唯物论看重的客观世界,二是唯心论看重的主观世界。前者的理念是"存在决定意识",后者的深层结构是"意识决定存在"。哲学史上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讲得就是这两个基础之间的一次转换。从此以后,哲学研究不再围绕着传统的客观世界、而是开始围绕着主体自身旋转。这个旋转一直延续到西方现代哲学史,它的关键词也由康德的意识-心理机能转变为人的潜意识、无意识、原始本能,等等。"语言学转向"与此不同,它在存在与意识之外提出了另一个具有本体论性质的范畴,这就是既不同于客观物质也不同于主体机能的文化符号。以人类创造的文化  相似文献   

17.
《傲慢与偏见》中的话语交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语言学领域中的合作原则理论与言语行为理论,对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话语交际进行分析,在展示小说中的婚姻观的基础上,更能够进一步验证语用学理论应用到文学作品分析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标记理论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最初是由布拉格学派在描述音位系统中的一些对立现象时提出的。之后,语言学家对于标记理论的应用扩大到了语言的各个层面,如音系、语义、句法、语言类型学和语用学等领域,并且在各个层次上赋予这一理论新的内涵。语言的标记现象可以从功能和认知的角度得到解释,主要与人类大脑处理外来信息时采用的适应性策略有关。  相似文献   

19.
批评话语分析将语言学视角与社会视角结合起来,研究语言,语篇和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讨论语篇中的意识形态或权利关系,从而揭示意识形态与语篇的关系。主要从批评话语分析的分类系统,及物性系统,转换系统和情态系统角度来分析2012年9月10日中国政府就"日本购钓鱼岛"事件发表的声明。  相似文献   

20.
语言迁移长期以来一直是英语教师关注的研究课题。本文试图澄清有关语言迁移的几种误解,讨论有关语言迁移的几个代表性定义,初步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中介语中的语音、词汇、句法及语篇四个方面的语言迁移现象,从而得出一些重要的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