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未定稿     
正中国特色与理论创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深圳综合开发院院长樊纲认为,当前理论创新的关键在于充分挖掘中国这几十年来制度转轨、经济发展的特殊的经济实践和历史过程,找出那些真正新的经济现象。首先,中国是两个转型过程同时发生的国家,一方面是从落后的经济为起点实现了经济起飞和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这种经济增长是在从公有制一统天下的计划经济向多元化市场机制转轨的过程中发生的。其次,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第三,中国是第一个大规模吸引外资、对外资高度开放以实现长期经济增长的国家。最后,中国还有其他的特殊性,如地域广大,差异性较大等。这都可能是理论创新有待发掘的"金矿"。(《经济研究》)  相似文献   

2.
介绍第四届企业跨国经营国际研讨会的组织、举办过程,全面评述了8位中外学者和企业家在第四届企业跨国经营国际研讨会上主题发言所取得的成果:随着人类跨进新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将日益加剧;特别在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把握新经济下的发展机遇,探讨新经济下的企业跨国经营的理论、策略和方法,探索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道路,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正>"感谢上帝送来了中国人。"时代周刊封面报道《中国,一个新王朝的开端》中,—名在中国投资的铁路项目当保安员的安哥拉人这样说。这是2007年,这一年,是中国经济第5个双位数增长年,这一年,适宜感叹,"中国经济从没有像过去5年发展得这么好,这么快";把视线放得更远些,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29个年头,这一年,还应再感叹,中国经济持续30年的繁荣,这样  相似文献   

4.
:介绍第四届企业跨国经营国际研讨会的组织、举办过程,全面评述了8 位中外学者和企 业家在第四届企业跨国经营国际研讨会上主题发言所取得的成果:随着人类跨进新世纪,世界 经济全球化趋势将日益加剧;特别在中国加入WTO 后,中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把握新经济下的发展机遇,探讨新经济下的企业跨国经营的理论、策略和方法,探索中国企业 国际化发展的道路,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的经济浪潮五年一划分,抛开1989-1992年的那一段,自1984年起,中国的经济浪潮大致可分为这么几波:第一波是1984年到1989年;第二波是1992年到1997年;第三波是1997年到2002年,第四波则是2003年到2008年。  相似文献   

6.
专家解读     
<正> 中国成为第三次浪潮主角 在2002年12月21日举行的2002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发表演讲指出,中国经济目前处于近代世界第三次经济浪潮的主角地位。 吴敬琏说,从经济方面来说,近代的历史有两个大的事件,  相似文献   

7.
<正>概括地讲,大致上是以下几个因素压制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第一,过早去工业化;第二,过早走出去;第三,过度互联;第四,过度虚拟;第五,政府过度投资。下面主要谈过早去工业化、过度虚拟两个问题。过早去工业化贻误发展。国际经验告诉我们,过早去工业化是不利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的。一般  相似文献   

8.
专家解读     
<正> 中国经济“怕冷不怕热” 在最近召开的“第六届北大光 华新年论坛”上,经济学家厉以宁提 醒说。中国经济有一个特点,就是抗 寒能力较小,抗热能力较大,即“怕 冷不怕热”。如果中国经济太冷了, 马上就要出问题,通货紧缩的日子 是很难过的。他称。经济过热当然不好。但热一点没有什么关系。如果经济过冷则让人担心,因为中国经济刹车容易启动难。经济刹车是政府起主导作用的,启动却不是靠政府的。 (陈中仁)  相似文献   

9.
<正> 如果用—个词来形容中国今后50年的全部努力,那就是“追赶”。 后进国追赶先进国,中国是第四轮 我国著名的国情国力专家胡鞍钢先生说,从现代经济发展史看,世界先后出现三次现代化后进国追赶先进国的成功范例:第  相似文献   

10.
<正> 一、对2002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1,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的增长周期按照经济学界一般观点,中国经济自1991年开始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4个经济增长周期,1992年到1994年为经济扩张阶段,1994年以后为经济收缩阶段,其中1994—1996年为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第十年。这1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崛起的10年,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10年,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和广度取得前所未有拓展的10年,更是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飙升的10年。10年在中国悠久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光阴,但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在改变自己的同时也改变着世界,这正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领导广角》:从2001年到2005年,中国将实施第十个五年计划。这不仅是中国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的第一个中长期计划,也是中国第一个面临更加复杂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计划。制定这个计划的难度可想而知。您认为中国在“十五”期间主要面对的问题有哪些?解决这些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关键环节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正>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以年均约10%的高经济增长率快速前进。即便在21世纪全球经济普遍衰退、各国平均经济增长率不到3%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仍以7%以上的增长速度一举进入了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六的骄人位置。在人们惊叹中国经济增长一枝独秀的同时,也时时掺杂着诸如“中国威胁论”,“中国生存论”, “中国经济崩溃论”, “中国经济数据水分论”等不和谐的声音。但不论人们如何看待,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之谜已成为全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并争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克鲁格曼称中国的经济增长是科幻小说,他看不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梭罗对中国经济增长数字的质疑是: “谁能告诉我,如果体质健全的香港经济增长率为零,那么中国7.3%的高经济增长率如何能办到?” “谁又能解释,中国如何在一年内将通货膨胀率由10%降到零,并在此期间保持稳定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野风 《经营管理者》1996,(6):53-53,52
<正> 1995年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经济走势怎样?1996年经济走向如何?这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中国的经济正按计划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第4个经济周期的后期。这一轮经济周期从1990年底1991年初开始回升。1993年中达到高峰,此时重新出现经济过热,特别是金融秩序紊乱,于是中央在6、7月间开始实施加强宏观调控措施,同时在财政税收、金融外汇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逐步实施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既避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烧,又避免了用急刹车和全面紧缩的办法带来经济大滑坡。从而使1994年中国经济在平稳回落中仍然保持了  相似文献   

15.
记者:从2001年到2005年,中国将实施第十个五年计划.这不仅是中国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的第一个中长期计划,也是中国第一个面临更加复杂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计划.制定这个计划的难度可想而知.您认为中国在"十五"期间主要面对的问题有哪些?解决这些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关键环节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正>一、从经济法视角研究"油荒"问题的理论依据"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内对经济法定义比较一致的看法。我国经济法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阶段;第二阶段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代;第三阶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经济正  相似文献   

17.
试论竞争情报在企业发展决策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经济正处于快速的经济转型期,随着中国市场开放度的不断提高,中国企业开始加快进入市场的脚步,企业决策者们正力图用“全新的眼光看世界”——依信息进行科学决策。情报信息已成为企业决策中最敏感的字眼,一切迹象表明,竞争情报正在成为企业的第四推动力。  相似文献   

18.
论环渤海开发战略背景下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进入新世纪,环渤海经济带将成为中国第三大经济隆起带,成为最具有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新的增长区域。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恰是在国家发展战略重点北移,开发建设环渤海经济带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是国家构建环渤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将辽宁建设成为我国新型产业基地和新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领导文萃》2009,(10):7-7
中国的“质量”(经济规模)已跃升至世界第三,在国际舞台上分量越来越重。更可怕的是中国的发展速度。中国的变化十分迅速,以至于我们很难追上。从中国经济的基础同样能感受到“质”的变化。中国抓住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机会,将此前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经济结构转变为内需主导型经济。面对危机,中国特有的“变化的哲学”正散发出光芒。  相似文献   

20.
这三步棋是:第一步,全面进行税费改革,逐步取消行政收费,先减费1万亿;第二步,择机减持美国国债,战略配置上游资源;第三步,支持香港政府推出平准基金,公布中国平准基金推出条件。这三步棋一走完,中国经济全盘皆活。企业效益、楼市、股市问题均可以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眼前和长远问题,也可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