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电视“民生新闻”的七大待解之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电视"民生新闻"是我国当下新闻传播领域的一个新景观,其相关学术研究日益热烈.但是,电视"民生新闻"的许多重要问题至今不能达成共识.在搜集大量文献并作个别访谈的基础上,提炼出 7个需要进一步廓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电视民生新闻自从其在中国电视界发端起,就是广受业界及理论界关注的对象.在前期的轰动性传播效益及热点理论关注度后.电视民生新闻已遭遇理论指向、实践价值、社会传播效益等方面的发展瓶颈问题.克服现存的"失住"、"失范"、"失责"问题,寻找恰当的与当下社会的"和谐共生"方式,或许是电视民生新闻摆脱"相对成熟"华丽外衣,走向真正成熟的应有路径.  相似文献   

3.
对民生新闻概念与内涵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新闻是近年来在电视新闻中非常流行的一种新闻形式,也是电视理论界评说的热点话题.民生新闻的概念和内涵该如何理解与界定?文章对"民生"的概念,民生新闻与传统新闻的关系,本土化与民生新闻等方面作了辨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电视民生新闻具有受众地域化的特点,而在同一区域内,新闻素材十分有限,因此电视媒体难以避免报道相同题材的民生新闻。"小碧心"事件是广州地区2012年度的热点新闻,广州地区三大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和广州电视台在报道过程中善于挖掘不同点,通过全面系统的新闻策划、多维度的报道视角、全方位的深度报道、生动多样的新闻素材、个性化的解说词、勇于创新的意识等路径,实现同题电视民生新闻的差异化报道。  相似文献   

5.
当现代电视"把关人"愈来愈关注受众的文化接受心理时,21世纪初中国电视新闻专题便成为一道引人注目的文化风景.从传播学角度看,这种对受众的文化解读会收到极好的传播效果.电视"把关人"的受众文化视角,为中国新闻传播提供了理论参照和新的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6.
善政与善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念共识。在公共新闻事业的驱策之下,媒体问政成为"公共善治"的重要代议平台,其中电视问政最具典型性、仪式性、场景性和参与性。南宁电视台《向人民承诺》是电视问政类节目的典型代表。电视问政顺应了媒介社会功能的转型:它脱胎于传统客观性新闻,内生于公共新闻,又体现了建设性新闻的诸多特点,从舆论监督功能到民主促进功能再到建设功能,既有所囊括,又有所超越。在注意力分散的智媒时代,以长视频节目形态"在场"的电视问政当前面临着观众离场、平台转场、节目融场的困境与挑战。在未来发展上,电视问政应向网络问政学习并与之融会,在新闻建设性等方面作出调整,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层面,拓展意见表达的空间;在公共生活的对话与协商中,促进公众参与,拓宽民主广度,以充分实现其作为"公共善治"代议平台、政民互动渠道、政府协商途径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周锐 《国际公关》2022,(4):96-100
随着越来越多的受众离开报纸、杂志和电视转而从手机获取资讯,重组新闻生产能力、再造新闻生产流程,推动内容产品适配手机屏已经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当务之急.对于文字内容生产者来说,这种挑战不仅仅是受众"在哪获取文字资讯"而是很多受众"不再通过文字获取资讯".受众信息获取渠道"视频化"的特征,倒逼传统媒体推动内容生产"视频化",...  相似文献   

8.
当下中国从事新闻工作的女性总人数可谓"项起了半边天",尤其是在当下中国电视领域,女新闻工作者更是独放异彩.但另一方面,女新闻工作者在现实中却不排除被娱乐化的成分;她们主要分布于"软新闻"领域,却逐渐涉足"硬新闻"领域并为此付出诸多代价;她们进入传媒决策层的人教较少,而且进入其间的少数女性未必一定愿意或者能够扭转"女新闻工作者乃至全社会女性遭受性别歧视"这一现实.可以说,当代中国女新闻工作者总体上依然处于边缘或非中心地位;其根源在于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媒体竞争对女性的商业化利用等等.  相似文献   

9.
电视“民生新闻”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话题,对于电视“民生新闻”的讨论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化,在其中,人们既看到了各类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成功,同时节目本身也暴露了许多问题。针对电视民生新闻在发展中存在的理念与实践的冲突,探讨了目前电视民生新闻所处的困境,并对民生新闻是否应当过渡到公共新闻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电视连续剧<走西口>的新闻叙事表现出"为革命办报"、"集中领导"、"秘密发行"等特点,这些特点是当时革命环境下的产物,是革命媒介对当时生存环境的生态适应,是环境选择机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从媒体素养的角度出发,透过检视台湾地区主流媒体"电视新闻"对日本发生的3·11大地震灾难新闻再现情况,进一步比较"报纸"的民意论坛与"网络"乡民的意见讨论有何差异,呈现台湾主流媒体所再现的灾难新闻与台湾民众所关注的灾难新闻究竟有何不同,据此讨论当代主流媒体在处理灾难新闻时究竟应扮演何种角色的具体建议。研究结果显示,电视媒体对于灾难新闻的再现是所有媒体中较单一,也较会呈现"灾难秀"的媒介;报纸的民意呈现,以对政府期待灾难的处理、关怀社会国家的面向作为意见呈现的主轴;网络的意见讯息则是较为多元、积极性与行动力。本研究认为,电视主流媒介应多参考贴近民意的讯息呈现,才能使灾难新闻发挥对社会帮助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电视媒体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在消息类新闻方面.如何迎接挑战,怎样才能制作出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精品,这是电视媒体当前所面临的难题.笔者试图从电视画面与听觉因素的关系和新闻传播价值的特性两个方面来探讨制作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精品的一些方法,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3.
正一、我国网络新闻的发展及其特点网络的普及、网民的增长、网站的建立使得网络媒体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早在1998年5月,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互联网被确认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1]网络为大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甚至成为许多人获得新闻的主要渠道,当重大事件发生时,许多人不再像往日那般紧盯电视和  相似文献   

14.
电视画面在新闻评论性节目中 ,起到了一个支撑点的作用。它是新闻评论进入电视领域的决定性因素 ,也使新闻评论类节目成为大众文本。电视画面是新闻评论节目信度和效度的第一支撑力。电视画面以具体诠释抽象 ;以视听信息演现文字概念 ;以细节场面实证结论的观点……通过对生活的还原与展现 ,使得新闻评论体裁这个昔日的“阳春白雪” ,开始属于平民百姓。可见 ,电视画面在新闻评论中的作用是何等重要。  相似文献   

15.
电视民生新闻目前正经历着由盛而衰的转变,反观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与发展,我们理性地发现电视民生新闻的一些演变律动,即电视民生新闻是社会转型期媒介回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政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要求;是电视媒体“新闻立台”战略抉择的路径之一;是地方电视媒体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所寻找到的突破口;也是电视媒体在竞争中以内容取胜的策略性考虑与选择。  相似文献   

16.
"共和国勋章"颁奖典礼是国家荣誉制度的一次实践与媒介呈现.在传统电视媒体和新媒体、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的传播图景下,其新闻叙事不同于一般新闻报道,该颁奖典礼的符号建构以及新闻传播生态造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形成了新的关键节点的集体记忆,达成了集体共识,从而实现了社会整合.在疫情冲击国际社会秩序的语境下,中国应当继续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叙事,在克服偏见和误读的同时把握传播规律和节奏.  相似文献   

17.
"共和国勋章"颁奖典礼是国家荣誉制度的一次实践与媒介呈现.在传统电视媒体和新媒体、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的传播图景下,其新闻叙事不同于一般新闻报道,该颁奖典礼的符号建构以及新闻传播生态造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形成了新的关键节点的集体记忆,达成了集体共识,从而实现了社会整合.在疫情冲击国际社会秩序的语境下,中国应当继续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叙事,在克服偏见和误读的同时把握传播规律和节奏.  相似文献   

18.
电视民生新闻的信任危机及解决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民生新闻是当前比较流行的新闻形态,不过随着它的发展,伴之而来的是在定位、处境、影响等方面遇到了一些问题.本文力图在探讨其解决路径,在主流表达、公共新闻升级等方面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实践中,一些已经发生而没有现场画面的新闻仍有一定的报道价值,因此用恰当的方法还原这些新闻的电视画面,是电视新闻人不得不面临的任务之一。电视新闻工作者应恰当地运用有声语言、画面切换、字幕,并整合其他媒体的资源,理顺电视新闻画面的逻辑关系,最大限度地再现新闻事件"过去时"的情形,从而提高电视新闻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0.
"电视编导"是一个电视业界,学界和电视观众耳熟能详的概念,但却一直没有清晰的界定.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中作为艺术类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与电视节目传播业务中实际存在的"编导"工作岗位之间缺乏一致性,不能很好地相互契合,学界与业界严重脱节,这也是高等教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一个典型表现.从传播学的媒介理论视角辨析"广播电视编导"与"影视编导"、"导演"、"导播"、"编剧"、"编辑"等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并提出一般意义上的"媒介编导"概念的必要性,彻底解决在新闻传播教育中的概念混乱问题,以适应传媒行业媒介分工细化和媒介融合的双向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